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前言:《清明上河圖》中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大宋的生活場景,這幅畫卷背後的北宋人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們的衣食住行,又有什麼讓我們羨慕的地方呢?

年小叔是外地來汴梁趕考的舉子,由於家裡距汴梁比較遠,所以年小叔和眾多舉子一樣,選擇在汴梁城中租房子,以便長期備考。宋代舉子對於"考區房"的租賃是十分在意的,有些人會選擇離考場近一點的房子,比如說貢院旁邊的房子,那裡的房子需求量很大,而且隨著考試的臨近,貢院房子的租金也會隨之水漲船高。住在貢院旁邊的舉子都是一些家境殷實的子弟,而那些家境貧寒的舉子,就只能租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辰正,雞人引唱,鼓聲十五

年小叔聽著雞人唱腔和鼓聲從自己的出租屋內出來,順手將昨日買的洛陽牡丹簪在頭上。在宋代,很多男子有和年小叔一樣在頭上帶花的習慣,不同的是,有的簪鮮花、有的戴假花。年小叔之所以喜歡新鮮的牡丹,那是因為鮮花除了外形漂亮之外,還有獨特的香氣。年小叔周邊的人,有人喜歡帶芍藥、菊花,和他一樣喜歡牡丹的人也不再少數。由於鮮花是時令花,所以往往大家都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佩戴不同的花。

穿戴好之後,剛好門外傳來了“撲賣”小點心的聲音,年小叔便出門買點早點。小販拿出了一個三尺圓盤,詢問年小叔要不要"撲"一下(即關撲,宋代流行的一種賭博遊戲),圓盤上畫著數百個禽魚器物,他們長約半寸左右,最大的也只有小指粗細,而小的只有兩粒黃豆大小。小販吆喝著說"鳥中鮮果、弓中點心,餘不中"。年小叔掏出一文錢遞給商販,小販用力轉動圓盤,只見年小叔扔出手中彆著五色羽毛的針箭,針箭朝著圓盤"嗖"的一聲,落到了"雞"上,沒中!年小叔一聲嘆息,又玩了幾局,眼看沒有什麼希望,便乖乖掏出幾個錢,買了點心。

在汴京城中,不僅僅可以撲買食物,甚至家宅、車馬、歌姬等等都以用來撲,可謂是"無物不可撲"。宋代的玩法可不僅僅是關撲這一種,還有葉格子戲、宣和牌、鬥禽蟲、色子、錢幣等等,而且上至皇帝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人不以此為娛。甚至在重大節慶的時候,那些深居簡出的貴族女子們也會走上街頭"縱賞關賭,入場觀看"。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宋代關撲

巳正,雞人引唱,鼓聲十五

在街頭閒逛許久之後,年小叔聽到雞唱、鼓聲,心知此時已經是巳正,於是便想著到瓦子中逛逛,看看汴京城的表演。

年小叔走到了"桑家瓦子"前,桑家瓦子三瓦相連,有大小勾欄五十多個,最多的時候可以有上千人觀看。不僅僅是桑家瓦子,汴京城裡的瓦子規模都十分宏大,裡面除了有表演之外,還有各種商品,餓了有吃食,渴了有多種多樣的飲子等等。

在繳納了入場費之後,年小叔就開始了欣賞各個勾欄中的表演。勾欄中有許多都是當時的"明星",比如說諸宮調的創始者孔三傳,名揚四海的雜劇"女明星"丁都賽,還有經常被邀請到皇宮裡表演的尹常賣、李外寧、相撲楊望京、影戲懂十五等等。

瓦子中的表演項目非常多,讓年小叔看的眼花繚亂,魔術、雜技、小唱、說經、講史、諸宮調等等,最讓年小叔開眼的就是相撲了。

瓦子中的相撲是一種商業性的演出,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相撲的組織者可謂煞費苦心。他們為了吸引人氣,在正式相撲之前,會安排女子相撲,兩位身懷絕技的女颭(女相撲手)"衣衫襤褸"的在臺上對打,場子一下就火爆了起來。

女相撲手的表演,不僅僅是平民百姓愛看,甚至是皇帝都會對女相撲手的表演特別青睞。據記載,仁宗皇帝因為犒賞了為他表演的女相撲手,還遭到了司馬光上書的批評。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宋代相撲

午正,雞人引唱,鼓聲一百五十

等到年小叔看完了表演,這時鼓聲響個不停,正是午正時分。

逛了一上午之後,肚子開始咕咕的叫喚,於是便找了一家正店準備去大吃一頓。汴京城的正店大約有72家,最著名的就是樊樓(後稱豐樂樓),還有任店、和樂樓、常慶樓等等

。作為汴京城內的最高級的酒店,對於年小叔這樣外來的舉子來說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一般情況下,年小叔會在腳店裡消費,腳店面向的群體是汴京城的中層,西安州巷張秀、東雞兒巷郭廚、曹門磚筒李家等等,這些汴京內著名的腳店,都是年小叔常去的地方。這次,年小叔家裡給他送來了不少"生活費",於是決定奢侈一把,到樊樓中見識一下。

年小叔一走進樊樓就被其中的貴氣驚呆了。酒樓中的美味的佳餚、珍貴的器皿、周到的服務等等,再加上美人相伴,耳邊還有絲竹之聲以悅耳,對於初次來樊樓的年小叔來說,這裡簡直就是天堂。樊樓的樓上年小叔是去不起的,他作為城市的"中產階級"只能坐在樓下的廳院中,這個地方被稱之為"門牆馬道"。樊樓中上樓稱作"登山",可登一山、二山、三山,那些文人墨客最賞心悅目的事情就是"山上"的美景。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樊樓夜市圖

落座之後的年小叔就開始聽店小二開始唱菜(宋代沒有菜單,全靠店小二報菜,報菜的方式則是"唱"),只聽得主食是有汴京城第一饅頭之稱的"孫好手饅頭"、還有宮廷御用的"獨下饅頭";除了饅頭之外,還有各種包子,比如"鹿家包子"、"鱔魚包子";最重要的還有當時的湯餅等等。

接下來店小二便開始唱副食的菜名了,當時汴京的做菜的主要方式是蒸、煮,做出來的菜,也叫"煮菜"或者是"羹",羹菜成為佐餐的主菜成為中原地區的主要菜餚,一直到了明清時期羹菜才成為其他菜餚的陪襯。羊肉在各種肉類中算是比較貴重的了,以羊肉為原料的菜餚有"軟羊"、"乳飲羊"、還有"批切羊頭"等等;由於豬肉價值低廉,而且宋代人認為久食豬肉容易得病,所以,豬肉一般是民間百姓吃的食物。樊樓中還有以"雜碎"原料做的菜,比如說"頭羹"、"石肚羹"、"血羹"等等。

之後便是酒水了,樊樓中自釀的酒水有"眉壽""和旨"

;據說,在汴京城中和樂樓的酒稱之為"瓊漿",遇仙樓的就稱之為"玉液",清風樓的酒稱之為"玉髓"等等,每一個正店的酒都有一個仙氣襲人的酒名。

年小叔點了湯餅、一兩個素菜、一份羊肉,加上樊樓中的"和旨酒",坐在大廳中,看著來往的客人,品著美酒佳餚,好不愜意。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影視劇中宋代宴飲場景

未正,雞人引唱,鼓聲十五

酒足飯飽之後,年小叔就去和同來汴京準備科考的舉子們一起飲酒作詩,這樣的聚會在對於年小叔來說是學習之餘的放鬆娛樂,更是在於切磋學問、比試才學等等。

這次年小叔和眾舉子們宴飲時,效仿的是歐陽修在揚州遊宴的方式。取花數十朵,與舉子們相間而落,大家依次傳花,每次摘花一葉,到誰手上花葉被摘盡了,便飲一杯酒。其中摘花的時候,還需要作行酒令。這種玩法,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新穎而又富有情趣。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趙佶《十八學士文會圖》描繪宋代文人聚會場景

酉正,雞唱,鼓聲一百,鐘聲一百

酒足興滿之後,也到了城門落鑰的時候,大家相約一起伴隨著鐘鼓之聲尋找下一個去處。年小叔等人都是外地的舉子,多是獨居租住在汴京城中,漫漫長夜無心睡眠,趁著還未宵禁,便攜手去平康里打發時間。

作為當時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一群人,這些舉子們找的地方自然不能是像汴京南北斜街、牛行街兩邊、馬行街兩邊等等,那些檔次不高的秦樓楚館。他們去的地方是平康里的南曲,這裡的女子無論姿色還是才藝,在汴京城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在平康里的南曲飲酒作樂算是奢侈的消費了,柳永的《瑞鷓鴣》"一曲陽春定價,何啻值千金";《少年遊》中"佳人巧笑值千金"……在美女的歡聲笑語中,才子富商一擲千金的豪氣絕不少見。宋代的鉅富沈承務,在煙柳之地流連半年,花費數百萬。

其實還有一些其中的佼佼者,人們稱之為"行首"。這些人是年小叔這種小舉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那些鉅富、高官一進門,就會有人奉茶,客人便會賞個幾千錢,人們稱之為"點花茶";上樓之後,飲上一杯酒,又是幾千錢,稱之為"支酒"。一場娛樂下來,光是賞錢就不是個小數目,沒有"趙公子買單"的經濟實力,是享受不起"行首"的服務的。

汴梁十二時辰:舉人年小叔的汴梁遊記

汴梁行首:李師師

三更,雞唱,鐘聲

隨著三更鐘聲的敲響,眾人開始準備回家了。在北宋之初,還是有著宵禁制度的。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承襲唐代的坊市制度開始崩潰,加上侵街現象的合法化,坊牆和宵禁制度,開始失去了其價值,逐漸在北宋開始被棄置。年小叔一行人,在從平康里出來之後,看到街邊有提壺賣茶者,上前要了幾碗茶水,之後便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子內。

舉人年小叔的一天,就這樣在三更的鐘聲裡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