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继续跟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本章强调后天意识退位,先天意识主导,自然如水,处下、处柔、处弱、处和,万物皆强于水,却离不开水,如此近道。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第六十六章 后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后己是说让自己居后,后天意识心居次要地位的意思,退、弱、柔、和,必须无意识才能做到。老子说的无知无欲,无为入静,静中生动,此一动,是宇宙大元气和自身小元气的接通,其中启动的是自己的主元神,因为心死道存,心默道守。自身的主元神,是与道同体的不生不灭的真我,真我带来的是宇宙和自身同频共振的永不停息的真一之炁,永恒不衰。人就因为有自以为大的后天意识心,使所得天之元气悉数散漫于一身尸气之间,老子谆谆教导虚其心,亲近本元才是生命之根。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可是,千年以来,孔子盛行的后天意识心当道的历史,即使是学佛修道的人,也免不了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观想、念咒、以意领气,都是在后天意识的圈子里作为。当时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7天,静极生动,启动了与道一体的真我,那个不生不灭的生命大根本,才是拯救一切的真东西,佛陀验证了老子的理论。可是后世学佛修道的,认为二位圣人的东西太高了,达不到,就退而求其次来一套有为的。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有为的人心随时在生在灭,生灭之心能坚持多久?那个不生不灭的宇宙大元气,就像人的心跳一样,只是比心跳的节奏慢很多,一刻不停。心跳是人体之道的自然,宇宙的大元气好比宇宙的脉搏心跳,人心怎能控制?谁能控制自己的心跳?一天到晚什么事情都不干,总是一刻不离地采气,累死了也是假的。真东西不用人心,自动一刻不停地在身上出现。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对于后天意识,人心这个弱智的蠢家伙,怎么修理它,老子在这一章里讲后己,让后天意识心退后,真一之炁就可以到来,来到以后,偶然的需要后天意识心配合,它表面上居前、居上的有为,但骨子里还是不黏着、不执著的无为,这样的有为想相当于无为,也就是识神替元神办事,对于真一之炁来说也没有妨碍。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江海指聚集水的地方,说的是水善处下,百谷指天地万物。水为天地之脉,为万物之滋,

借水譬道,水的退、弱、柔、和,天地万物都强于它,但都离不开它。道与水同体,似退、似弱、似柔、似和,所以水为百谷王。水的善下和道的能逆一样,水的体柔不绝和道的体柔长生一样,总之,清静二字。水能川流不息,水处下的天然之势决定的。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圣人在上位而不骄,顺乎民情,比喻的是有为仍以无为之心对待,学道顺乎一气。用后天意识有为的是我的意志为主,客观的炁必须服从我的调遣,以意领炁。而圣人修道是以炁为主我为宾,想要通先天一炁,神光内照,闭着眼睛看自己的下丹田,什么物质的东西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空空,越空炁越足,口中神水立刻涌出,就是炁从腹部上行到头部的验证。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这是说的圣人故欲上民,先以下之。居上以退,以弱、以柔、以和,则民无变。道以退、以弱、以柔、以和,则气聚,所以无重无害,民不争,气不散。处下处后,虽有帝王之位,无震慑之威,所以不重,掌神灵之统,无凌厉之气,所以不害。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圣人指的元神,民指元气,万缘放下,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于丹田,玄关窍开,一阳复来,周身之炁自然齐聚丹田,丹田之气自然跃跃欲动,好比江海能下百谷,百谷所以归往。元神这个人体的帝王,决定着人的生死寿夭穷通,人体的先天能量的总根源,她却从来默默无闻地工作,不会因为自己地位高就耀武扬威,从来见不到她,仿佛总是躲在后面叫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天地万物莫如水,道莫如气,气莫如心,心默道守,安如泰山,稳如磐石,万源不挂,毫发不染,莫如静,静则无争。除水之外、道之外、莫能如此无争,所以莫能与之争。老子说水,说处下,说不争,剑指后天意识心,以意领气,意有生灭,意道炁道,是后天气,意灭气息,后天意识心操作的气会有生有灭。无心元神现,真气产,观真气之冲和,一任其上下往来,意识心居下处后,毫不干涉,真气会永不停息。人得到长生不衰之先天真气,才开始迈入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处下、处后、柔和也是有道之人的状态,著名学者王大有先生,前两天来画室交流,那是专业美术出生又是修道的上乘高手,非常谦逊,自始至终流露的是孩子般的天真,有时还很害羞地说自己的天眼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凭他的揭秘天机的等身著作,通天知地察人的大仙本事,可以住最好的房子,但依旧住70年代窄小的旧房,一般人早就弟子成群弄个什么门派的,他把这些都看破了,只是把精力花在养清神上,无论说到什么,没有一点成见。我想让他解释画室里拍到的红色灵光团,他说那是菩萨级别的能量,说是看到这里炁好来采气的。问什么他应什么,他自己完全是空的,真实一点私都没有的干净。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如此才能后天返先天

所谓的私就是人的意识心,功利目的,一般的人说话行动都是从自身的目的出发,热情喜悦等都是和他的目的联系的,不是纯净自然的,所以看了很不舒服。王先生表面是个老人,笑容露出的里面的神是个儿童,真是舒服极了,完全的先天状态,我将要感冒的不适也被那种清神之干净不治而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