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4歲的小女孩,和她媽媽商量要拍短視頻,問其原因才知道是想要貼補家用,因為媽媽經常說“

家裡沒錢”這個事。小女孩後來聽說拍短視頻能賺很多錢,就想為家裡出一份力。

聽了這個事特別心疼這個4歲的小孩子,她活在最不應該受到金錢困擾的年紀,卻要思考如何賺錢貼補家用,是不是有點殘忍呢?真應該和這位媽媽好好聊聊“哭窮式教育”這回事。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你有沒有在生活中聽過或是說過以下這幾句話:

  • “你不能亂花錢,因為我們家現在不富裕。”
  • “家裡沒錢,只能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
  • “你不要和別人攀比,我們家沒有那樣的條件來滿足你......”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哭窮式教育”,也是中國家長的通病,似乎大部分父母都不願意告訴孩子自己家庭收入的真實情況。因為我們怕孩子“嬌生慣養,不懂得父母賺錢不易,更怕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

就連首富之子王思聰也不例外。王思聰曾分享說,他16歲才知道家裡很有錢。於是興沖沖地跑去找爸爸王健林求證,而爸爸卻非常淡定地回他“這都被你發現了!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哭窮式教育”伴隨著很多孩子長大,也是父母最為省心的一種教育方式——好像爸媽只要說一句“家裡缺錢,家裡沒錢”,就能避免再說很多不必要的說辭,更不用再跟孩子解釋太多家裡的經濟狀況了。

但家長們並不知道,“哭窮式教育”帶給孩子們的後遺症,其實會非常嚴重。很多人甚至受困於“哭窮後遺症”一生,一輩子都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今天我們就先來聊聊“哭窮式教育”的危害。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1、孩子容易自卑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一次和朋友帶孩子們一起逛街,朋友家條件不錯,有車有房的。我們逛到了一個小商店,裡面有賣零食和玩具的,她家兒子樂樂拽著朋友衣角說:“媽媽,我想要這個小汽車。”朋友一看售價25元,連忙擺手:“

太貴了,不能買!

樂樂很傷心地問媽媽:“為什麼不能買啊?”

朋友非常認真地給樂樂說:“平時你上學交學費已經夠貴的了,還要買這買那的,家裡就是因為你才變得沒有錢。”

樂樂慢慢低下了頭,轉身看到一盒卡通小糖果,抬起頭來問媽媽:“那買糖果的錢有嗎?”朋友一看5塊錢一包,皺了一下眉頭說:“太貴了,媽媽沒錢買。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因為兩次“沒錢買”被拒絕,孩子委屈地快要哭了。朋友的老公看了有點生氣說:“至於嗎?不就是個小糖嗎?咱家也沒窮成這樣!來,兒子,爸爸給你買!”

朋友一聽聲音立馬提高了八度:“我這不是在教育你兒子嗎?他現在不知道節約,長大了花錢肯定大手大腳!”我看著樂樂站在旁邊咬著嘴唇想哭又不敢哭的樣子,真是無比心疼。

父母給孩子倡導“勤儉節約”是沒錯,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美德。可“哭窮”則是一種傳染病,它會慢慢侵蝕孩子純潔善良的內心,綁架孩子的成長,導致孩子極度自卑,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從而影響孩子一輩子。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恰恰證明了這個問題: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更難自立。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2、讓孩子形成可怕的“稀缺心態”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這個概念是由哈佛大學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教授提出來的,他花了大半輩子研究“窮人和貧窮的本質”。他發現長期處於不被滿足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簡單來說就是你越缺什麼就越在乎什麼。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少年犯自白的視頻,他在鏡頭面前說:“每一次小小的願望,小小的渴求,從來都得不到實現。為了成為父母眼中懂事的小孩,他變得內向,開始壓抑自己的慾望,非常看重金錢,而且斤斤計較,甚至為了幾毛錢的東西最後成為了小偷。”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他第1次偷了一根辣條,第2次偷了一根自動鉛筆,第3次偷了一個便利貼......慢慢有了第4次、第5次、第6次,直到被抓之前,他也只是偷了一個錢包。

而他每一次偷東西,都記得被發現時的不安和羞愧感,但媽媽從來不清楚他的這些經歷。因為媽媽不知道在整天“哭窮”的環境里長出了“畸形”的消費觀,從來不敢花家裡的錢,不敢買衣服,連幾塊錢的零食也捨不得吃,日子久了心裡的慾望就像野獸一樣在瘋狂滋長。

而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又不敢向整天“哭窮”的媽媽要,只要用偷來滿足。平時他很羨慕班裡的同學,但同學們經常罵他是“窮光蛋”,越壓抑就越難受,於是就這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當稀缺心態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從小得不到滿足,到長大後就要瘋狂彌補。

3、孩子容易有“畸形”的消費觀

我老公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我們小時候特別流行變形金剛的玩具,而當時婆婆整天“哭窮”,導致老公從來沒有買過一個變形金剛的玩具。

等長大了參加工作,他第一個月工資(600元)就買了一個200多元的變形金剛玩具。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家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變形金剛,他說:“看到這些玩具就會感覺特別踏實,因為是從小的願望。

老公應該不知道他從小在“哭窮”的環境裡,長出瞭如何“畸形”的消費觀:不管孩子長大後賺多少錢,他心裡永遠有個填不滿的洞。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在父母“哭窮式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後來變得怎麼樣了?

最高讚的一個回答是:

  • 熱衷於便宜貨。
  • 熱衷於購買物質,而非購買體驗。
  • 不敢進行風險投資。

那種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會把賺錢當成頭等大事,只有用金錢來滿足當年的匱乏,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才能忘記童年不被滿足的痛苦,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人民的名義》裡有個很經典的橋段:受賄了2.3億元人民幣的趙德漢被抓起來,卻說了這一番話:“我一分錢都沒敢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我就喜歡聞這個味兒。”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在我們看來趙德漢是國家幹部,生活上絕對是衣食無憂,可是為什麼還會受賄呢?因為從小接受的“哭窮教育”留下的後遺症,始終無法彌補他內心的匱乏感。所以把2億現金放在家裡,才是他最大的滿足。

4、容易限制孩子的成長

父母在生活中反覆強調給孩子花了多少錢,強調自己的付出感,其實背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這種無形的壓力會限制孩子的成長。

就像剛才講的我朋友的例子,她經常給孩子說:“家裡再窮也不會給你省培訓班的錢,你要好好學,才對得起爸爸媽媽賺的辛苦錢。

這番話輕而易舉地“綁架”了孩子:“如果不好好學,就對不起爸媽。”其實他們本應該坐在教室裡暢遊知識的海洋,卻因為摻雜了爸媽哭窮的聲音而增添了許多雜念,導致孩子無法專心學習。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爸媽給孩子“哭窮式”教育之後,讓家庭的經濟壓力佔據了大部分孩子的大腦,直接吞噬了孩子大腦發展的多種可能。而孩子也會徒增負擔與愧疚感:特別害怕自己學習不好,就是浪費家裡的錢,是對不起爸媽的事情。長此以往,形成了惡性循環。

還有些媽媽愛說“如果你聽媽媽的話,我就給你買最喜歡的玩具。”這句話語是不是聽起來非常耳熟?

因為我們經常會用這種方式和孩子說話。這種表達“愛”孩子的潛臺詞是:你必須服從我,否則我就不愛你。為了達到教訓孩子的目的,父母們常會明確或含蓄地用金錢來威脅孩子。而孩子一旦在精神上或者肉體上有過這種被父母要挾的經歷,步入成年後,內心會非常缺乏安全感。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講了“哭窮式教育”的危害後,可能有爸媽會問:“那在生活中,難道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嗎?”當然不是。爸媽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和教育孩子。

1、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中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比如食物、水等,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只有最基本的物質慾望被滿足了,才能去追求更高的階段。

  • 生活中如果是孩子的正當要求,而父母又有能力去滿足,那就應該痛痛快快地答應。
  • 如果沒有能力去滿足,請真誠地告訴孩子原因,告訴孩子可以通過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就像我朋友的孩子樂樂放棄了25元的玩具汽車,再要一盒5元的糖果,那就可以滿足孩子,一味的打擊拒絕只會讓孩子自卑無奈。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2、正確認識看待金錢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沒有錢寸步難行”,可也要讓孩子知道“錢不是萬能的”,世界上有很多錢買不到的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快樂等等......

作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講了一個故事,她的一位朋友生活富有,個人氣質、修養也很好,她的兄弟姐妹也都是如此。可事實上,這位朋友的童年時代家庭條件非常一般,但她媽媽總保持生活中的美感,偶爾給孩子們帶一些小玩意,讓他們感覺到內心的富足。

這些孩子們長大以後憑藉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不僅獲得了物質上的富足,精神上也同樣富有。

可見與父母哭窮相對,父母若在物質貧乏的生活中正確在引導孩子發現生活的美,孩子是完全可以過上,另一種人生的。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3、告訴孩子付出回報

美國電影《幸福來敲門》中有一個畫面很令人感動,黑人老爸克里斯帶著5歲的兒子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即使是被趕出汽車旅館流落街頭時,也快樂地和孩子做起遊戲。他一直用自己的行動、樂觀的態度,告訴孩子通過努力和堅持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後,他們終於迎來了幸福生活。

所以,無論家庭貧窮還是富裕:

  • 請不要輕易向孩子灌輸“人生有多苦,賺錢有多不易”的觀念;
  • 請不要再向孩子說“太貴了,我們窮,買不起”的話語。

而是要告訴孩子,困難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度過,讓孩子知道父母積極面對,努力付出肯定會有回報。千萬別讓孩子跟著你一起心窮了,這一輩子也就患上了“窮病”,從此過著打折的人生。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4、要讓孩子學會珍惜

告訴孩子錢的來歷,是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讓他明白:“有光榮的勞動付出,才能夠有豐碩的回報。”我們作為父母,就是因為勞作不息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幸福合樂,才能夠讓孩子們開開心心地生活和學習。

富爸爸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爸媽通過智慧和勞動獲得財富,如果你夠努力,也能夠通過奮鬥取得更多的財富!”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電動玩具汽車200元,我們可以告訴他少喝100杯小酸奶才能換來這個,孩子可能就會明白電動玩具汽車的價值了。爸媽們要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說法來告訴孩子金錢的價值及我們珍惜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比較明白清楚。

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停止生活中的“哭窮式教育”,很多爸媽不知道


​結語:

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富裕的物質生活,那麼,依然可以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裕,不要因為“哭窮”而毀了孩子。

如果說家裡條件真的有問題,那就真誠地坐下來和孩子說一下,請誠懇“溝通”,別“哭窮”。

當孩子提及貧富,我們要告訴他們:“不管情況如何,爸爸媽媽都會照顧你,讓你無後顧之憂地學習,相信你長大了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去掙錢。”

我們要給予孩子愛的承諾和熱情的鼓勵,讓孩子內心平和安定。這樣,他們才會健康成長。


我是李姥姥,感謝點贊、轉發或收藏,育兒路上和您攜手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