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哭窮"的父母,會讓孩子的心真的變得"貧窮"

經常

不知道你身邊是不是也有不少這樣的人, 明明家庭收入很不錯,可就是不捨得給孩子買玩具。

孩子看上了一輛心儀的平衡車,除了他,小朋友們都有。

於是,他怯生生的拽媽媽衣角,表示也想買一個。

媽媽卻連看都不看一眼,直接說,"太貴了,不要"!

孩子有點不服氣,想要再爭取一把:"別的小朋友都有"。

媽媽義正言辭地說:"別人有,你借來玩玩就行了啊,況且,人家有錢,咱家沒錢啊。要不然我把你賣給商店吧,你想要什麼就都有了。"

也許是恐懼,也許是委屈,孩子哇哇大哭。

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跟媽媽說:"別一天到晚把沒錢掛嘴上,咱們不至於窮到百十塊的玩具都買不起"。

媽媽卻叉著腰,瞪眼瞧著爸爸:"你懂什麼,小時候不學會節儉,長大了花錢大手大腳怎麼辦!"

經常

我就有一個這樣的鄰居,他們並不是真窮,而是將之視為一種教育策略。

這樣做,一來可以當做拒絕孩子買東西的藉口,二來想讓孩子懂得節儉和自立。

在他們長期的"哭窮"後,孩子不再亂提需求,媽媽欣慰的覺得,嗯,孩子懂事兒了。卻沒有看到,當她偶爾給孩子買了個新玩具,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的問"很貴吧"?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孩子眼中的驚喜,往往會被負罪感所取代。

經常

國學大師南懷瑾

即便是名人家庭也不可避免,就像是張愛玲,面對媽媽的哭窮,她心生愧疚,覺得如果不算因為自己的話, 母親不會這麼窮,也因此變的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繼而敏感自卑。

"哭窮"的父母,看似是在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懂事,學會"過日子"。

實際上,卻讓孩子過早地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在他們本來最不應該受到金錢困擾的年齡,去思考貧富差距,去體驗沒錢的滋味,是不是有點殘忍呢!

聽到這些話,我那個鄰居會站出來說:"有錢人的論調,窮,還不能說了?"

的確不能說,因為"窮"和"富",不僅僅指的是物質,還包括精神。

經常

父母"哭窮"會給孩子打下自卑的烙印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作家埃德加·布萊索

不是說,男孩應該"窮"養麼?

其實,這裡的"窮"不是指物質上的過度限制,而是要讓他體會生活的艱辛、不易,讓他有奮鬥意識,把自己當做那個"沒有傘的孩子"去努力奔跑,改變人生。

哭窮,只可能會讓孩子從根兒上覺得自卑,"我的原生家庭,就是如此的捉襟見肘,黯淡無光"。

《安家》裡的房似錦,即使已經賺了不少錢,卻從不捨得花在自己身上。穿最普通的衣服,吃飯時狼吞虎嚥,造假學歷,一提到找對象的事兒,更是自卑到了骨子裡,誰會要我這種家庭的人。

經常

畢竟房似錦頂著"主角光環",她總是要逆襲的,但是有多少孩子,自卑的心理就此深深刻進靈魂,做事瞻前顧後,畏手畏腳?

想要的東西不敢張口要,想買的東西不敢買,長大了有上升崗位不敢輕易競爭,該有的幸福不敢去把握。

物質貧窮,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認識不到"哭窮的"危害,從而造成孩子精神上的貧窮。

哭窮,讓孩子充滿愧疚與自責;哭窮,讓孩子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

著名教育學家梁啟超曾經用"寒門家風"來教育孩子,但"寒門"並不等同於寒酸;不能因為節儉而虧了身體,對於學習、遊歷、增長見識的錢,也要該花就花。

他告誡子女,快樂與錢財多少無關,不要太看重財富,更不要在財富多或寡帶來的不同生活環境中消磨志氣。

更不能為了金錢而喪失尊嚴和人格:"切勿見獵心喜,吾家殆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

他知道,相對於"捨不得花錢","狠狠花"更可怕。

心理學上將之稱為的"稀缺心態",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越瘋狂地追求什麼。

《完美關係》馬邦妮,就是這樣,家裡並不算是很窮,但是錢卻都用來供養弟弟,從而使得她金錢無限崇拜,缺乏安全感,錯失良緣。

經常

《人民的名義》裡,已經是處長的趙德漢,錢權都已經有了,卻因窮怕了而貪了2億多,一分錢也不敢花,只是錢的味道讓他很有安全感。

沒錢,就沒有安全感,是"窮怕了"啊,這種印刻在精神裡的"自卑情結"對於人的影響,往往是深遠,甚至是具有毀滅性的。

經常

富養閨女窮養兒的悖論

說回"富養閨女窮養兒"的教育方式。如果這裡的"窮"和"富"真的要用金錢來衡量的話,那麼將形成一個悖論。

男孩子們,各個勤儉、自律,但也隨之附帶了過分嚴謹、不懂適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

女孩子們,雖然有眼界懂潮流,不輕易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矇騙,但難免養成驕嬌二氣。

假設所有的孩子都是在這種理念下養育長大,那麼勢必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觀,以後的婚戀市場前景,堪憂啊。

經常

宋默在《男孩窮養,女孩富養》一書中說:"富養女孩,並非慣養女孩,而是要在物質上開闊其視野,精神上豐富其思想,"她認為富養的真正內涵是"氣質高貴"。富養的女孩見多識廣,優雅聰慧,並且獨立自主。

而窮養男孩不是要把孩子養得小家子氣,沒了自信和智慧,而是讓他養成堅強勇敢、獨立自主、剋制物慾、勤儉持家、奮發圖強的優良品質。

就像是夏天和諾一。

夏天,穿的了公主裙,也能在田間地頭肆意奔跑;諾一的媽媽,曾經辭退了他的保姆,因為保姆教諾一區分豪車和普通車,她不想讓孩子過早的進入到成人的利益世界。

經常

不論男孩女孩,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正確之道。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夏天和諾一,都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中啊,對於那些仍舊奔走在溫飽線上的家庭,怎麼能讓孩子隨心所欲的獲取想要的東西呢?當然,就算是有這個錢,也不能讓孩子肆意的去揮霍啊,以免真的"不把錢當錢看"。

那我們不妨就和孩子談談錢吧。

經常

精神富足的孩子,經過努力,物質自然也不會匱乏!

中國人往往是羞於談錢的,畢竟"談錢傷感情"。但是,這卻是每一位父母都繞不開的育兒話題。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並不完全是由於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即使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過分地跟孩子強調金錢的來之不易或者大人處處對金錢執著,那麼孩子的內心也是不能富足起來的。

經常

與之相反,一個也許只能溫飽的家庭,如果能給到孩子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那麼他們的世界裡,也是富足的。

"不管世事如何,爸爸媽媽都會保護好你,你不需要過多的擔心錢和生活。你想要的,也許現在無法實現,但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會有的。"

莫言出生在那個被"飢餓"定義的時代,但是回憶起母親,他印象中的,卻是滿面愁容,一邊忍飢挨餓辛苦勞作,卻一邊唱著歌。

不管原生家庭的生活是多麼艱辛,都不能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這層灰塵,而是要讓他們的天空明亮晴朗。

經常

《起跑線》中,住在貧民窟,三代都是窮苦人的希亞姆,已經窮到只要一天不工作,全家都要餓肚子的地步。但他卻從不向自己的孩子說窮。

他是多麼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改變命運啊,但當孩子沒有考上名校時,他反而他蹲下來,告訴兒子:你是最幸運的孩子,學校的錄取與否並不能決定你是否幸運,是學校的運氣太差,你是最幸運的。

《小鞋子裡》,家裡已經窮到兄妹兩人只有一雙鞋子可穿,爸爸卻而沒有絲毫跟孩子抱怨貧窮,再難也說要努力,爸爸會有辦法。而這就是希望,是射進孩子世界裡的明媚陽光。

經常

關於物質,能滿足孩子的,我們儘量去滿足;但實在無法滿足,亦或者不想要去滿足的,我們不妨坦白的去拒絕。不要以孩子"自私"、"不懂事"、"太虛榮"去定義。

我特別喜歡一本書——《小狗錢錢》,它用童話的方式教給孩子理財的觀念。

告訴孩子,錢無善惡,和幸福無關:錢本身既不會使人幸福,也不會帶來不幸,它只是,一個放大鏡,會暴露人的本性。

經常


主人翁吉婭是一個普通的12歲女孩,她的家庭陷入了財務危機,父母的收入總是不理想,家庭氛圍也曾經十分壓抑。

有一天,她撿到了一隻會說話的小狗,為之取名為"錢錢",它是一個深藏不露的理財高手。

在錢錢的幫助下,吉婭建立了夢想儲蓄罐,那是些她暫時做不到,卻想要為之奮鬥的事情。

為了實現這些,她需要開源節流,避免把為數不多的零花錢花在買不必要的東西上,開始做自己力所能及,又能為別人解決麻煩的事情。比如,幫那些沒時間遛狗的鄰居遛狗。

然後幫助父母做資產重組,解決了他們的財務危機。

我們也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當他渴望得到一個,家裡目前的財力無法支持的物品時,我們不妨坦白的告訴他,咱們家本月的預算已經用完了,暫時不能買,但是我們可以攢夠錢,以後再買。

當我們的孩子渴望得到一個,我們目前的財力無法支持的物品時,我們不妨坦白的告訴孩子,我們本月的預算以及用完了,暫時不能買,但是我們可以攢夠錢,以後再買。在我們的日常中,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攢夠錢的路徑,遠遠大於我們給他們足夠的錢讓他們坐享其成。

經常

總的來說,"哭窮"並不等於讓孩子體會生活不易。

每個孩子身上,都要打下些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們給孩子種下了希望的種子,孩子就會向陽生長;反之,我們給他們種下了貧窮的種子,他們會怎樣?

當一個人,愛發脾氣,覺得別人不夠重視自己時;對自己評價過低,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心氣兒高,眼高於頂,想要出人頭地,還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時;喜歡攀比、嫉妒,總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併為之感到挫敗時;刷存在感,渴望被重視,渴望榮耀加身,希望通過別人點贊來獲得尊重時,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是因為幼年時,父母"哭窮"時,烙在他們骨子裡的自卑。

我是光影閒話聊育兒,一個擁有影視和心理學雙學位的全職寶媽,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起向陽而生,拒絕做焦慮媽媽和缺席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