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钟南山那么出名?

恋人心soy


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心系老百姓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学者,都会得到老百姓发自肺腑的爱戴,钟南山虽已年届80多,但他这次领衒疫情专家组,为的不是名利,他的学术成就和战胜疫情的经验,早已经确定了他在医学界的位置,他的出征是心系黎民苍生的安危,这种拥有大爱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看到这个题目,我脑海里浮现出两种画面。一人一山。

人:是我们全国人民应该感谢的一位老人,84岁高龄却一直奋斗在抗疫第一线。

山:是坐落在古城西安的一座旅游胜地。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下这两座“山”:

一、钟南山

钟南山,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2年到2002年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4月24日,刚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钟南山,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2年到2002年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二、终南山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区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天造地设,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她舒展青苍秀美的双臂,捧起长安城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古往今来的人们。长安城无疑是终南山的重心、终南山的灵魂。终南山因长安城而姿颜焕发,名扬四海,成为人们乐于游览的胜地。

如果让我在这两座“山”选择的话,我更愿意选择前者。有没有和我相同的观点呢?欢迎留言交流。








寻找秋城


你好,我来回答下这个提问

民族脊梁,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在两次国家危难之机站出来了。老院士说过两句让国人安心的话,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袭来,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当人们举家欢庆鼠年到来的时候,冠状病毒又突然袭来了。他说“没有特殊情况都不要去武汉”他却匆匆挤上了从广州出发武汉的高铁。

钟南山院士是一位温和的学者,他曾经像很多各领域科研人员一样,一门心思默默无闻钻研科研事业,积累医疗水平。可能很多年只有他所在领域和他救治的无数病人知道他的名字。

2003年“非典”来了,那年钟南山院士67岁,当医学界开始陷入了恐慌了,可是谁都束手无策,都不敢发言的时候,他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自己的医疗判断,试用了一下皮质激素来进行静静脉点滴注射,非典病毒第一次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医者仁心,敢医敢言”,这就是钟南山院士的职业精神。

2020年钟南山院士84岁,他来到了武汉。当很多人想逃离武汉的时候,钟南山院士却选择了做一个逆行者来到了武汉,挂帅我们中国卫健委最高级别抗疫专家,通过多年积累的医疗经验,一颗对待生命医者仁心,让我们中国抗疫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在国际抗疫也需要钟老的参与。

钟南山院士说:这世上,那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惜牲。我想如果国泰民安,钟南山院士和我们这些抗疫英雄,根本不愿意出名,只想锻炼好身体,儿孙满堂,守着自己的小家岁月静好。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能岁月静好的过日子。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陌上芦苇


众所周知,钟南山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全民英雄偶像,也正是他的出现,在此次新冠状肺炎面前,全国人民并没有出现恐慌,而是万众一心的在一起抗击病毒,成功的将此次疫情走向控制住了。

钟南山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在疫情面前,即使已经84岁的高龄了,也第一时间再次挂帅出征。遥想他上一次出现全国群众面前已经是17年以前了,那就是2003年他领军战非典的时候。

2003年,是钟南山人生众多转折点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年。“非典”来袭,在疾病最先爆发的广东,原本就在行业内享有盛名的钟南山义无反顾走到了台前。

在这场危机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

非典时有专家说:“病情控制住了”

钟老三连问:“病源不知道,预防无处下手,怎么治没有好办法?请问你们怎么控制?”

“敢医敢言”,也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在广东省疫情最为严酷的时段,钟南山说出了至今仍被人们记住的话:“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但鲜少有人知道,为了与疫情拼速度,年近古稀的钟南山当年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连38个小时没合眼,最后累倒发烧左上肺发炎,为免影响士气,选择自己在家治疗,没地方挂吊瓶就在门框上钉了一根钉子,至今没拔掉。

并且,在2018年9月的一天,在广州的一场国际论坛上,钟南山如是说。

“如果下一次SARS来临,我们有信心第一时间完成诊断。”

如今,下一次“SARS”来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借春运人员流动频繁,形式较为严峻。此时,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

当然,他又再次不辱使命的做到了,这次的新冠状肺炎防控成绩如此显著,这都离不开钟南山一直的努力。

点击播放 GIF 2.3M

而就是这样一位被我们全国人民都公认为医学领军者、权威人物的他,竟然没有成为中科院院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进入中科院所代表着的学术成就以及权威性。中科院是我们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在这里拥有者严格的科学考察以及条件苛求,想成为一名中科院院士是相当不容易的。

在这里并不是说做过突出贡献和一定权威性就可以进入的。其实,在我国有着两个非常著名的权威机构,也正是我国的两大顶级人才聚集地,中科院和工程院。

两者都是顶级的,但是两者在入选资格上面却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条件,中科院所有入选的院士们都是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的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研究,而工程院则是更加的注重实践技术。

所以,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钟南山所处的是医学领域,从03年的非典和现在新冠状肺炎来看,他一直都是处于一线的实践者和临床治疗者,跟那些专门研究医学理论的学者是不同的。

所以,钟南山没有成为中科院的院士,但是他成为了工程院的院士,虽然从他的履历来说,他也是可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但是二者只能取其一,两者都是顶级机构,加入任何一个都是巨大的荣耀。而且,成为工程院院士是对他一直以来在一线奋斗的最好记录与认可。

其实,称号只是对一个人的认可,并不能代表一切,像钟南山这样伟大而著名的人物,什么样的称号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将每一次的战“疫”打赢,挽救更多的生命。

只要自己全力以赴的去打好每一场战斗,钻研好研究的领域,敬业奉献,那就是最大的光荣和最伟大的人。







我是小和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所采用。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20余项奖励。

  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92年至2002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医从教近50年,他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定期为实习生开设临床讲座,坚持每周一次全院性临床教学查房,融“教书育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和“学本领、学做人、强体魄”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五性”,即“对学习的自主性”、“对工作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迄今为止,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4名。其中,2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权威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9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黎明的曙光Mk


如果说,2020年的武汉疫情是在现实世界上演的一部灾难片的话,那么院士,则是这部灾难片中,那个出场就会让大家安心的角色。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他一个人就是一座山,一座可以撑起人们内心希望的山。

2003年的非典,

他在疫情一线,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2020年的新冠状病毒,已经83岁的他,再次奔赴疫情第一线,说:“武汉一定能过关”。

1936年,出生于医学世家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

1979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

1984年,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2年,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1995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担任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2003年,非典爆发,赴一线抗击非典

2004年,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2007年,担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6年,荣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2020年,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组长。

国士无双: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在抗击非典时

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结果可能就不是我们看到的这样。

他否定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衣原体病因观点,为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

他最早制定出临床诊断标准,

他率先探索出防治经验。

他申请把重症病人都送到他那里去

在2020武汉疫情时

钟南山院士就是所有人的定心丸

他又一次否定了不存在人传人的说法,确认了人传人的现象,为国家下一步的部署做出了决策论据;

他建议早发现、早隔离

他预测了疫情的大概规律

他说,这次不会像非典那么久

他说,武汉一定能过关

而在钟南山院士之外呢,还有无数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他们也许在专业上没有钟南山院士的奖项,但是正是他们,成为了两次疫情抗击战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最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感谢的那一群人。

如果说,钟南山院士是国士无双,那么这些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我们另一条战线上的士兵。

他们也许没有士兵的飞机舰船,没有导弹枪炮,但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也同样是用他们的身躯和他们的生命,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


不二菇凉耶


为什么钟南山那么出名?

这些天通过电视报道,网络传播,和从手机上看到的钟老的资料,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是技术过硬,成就斐然。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父母都是著名的医生。他自己于1960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到了广州医学院后,平时他不仅参加教学工作,还在第一附属医院当了一名医生,每月按时坚持给病人看病。79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呼吸系进行进修。从此以后,他便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专门从事呼吸疾病的专家。几十年来,他从教学,医疗,科研等几方面,在研究呼吸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因为对呼吸疾病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是实事求是,敢医敢言

2003年我国的广东和一些其它地区发生了非典,国外的一些不谋好心的坏人借机想丑化我国。钟南山院士作为防治非典的专家,为了戳穿他们的阴谋,他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的大好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发生在我国的这一突发事件,使与会人员弄清了真相,维护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2020年新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后,面对着一开始的乱象,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通过自己仔细的研究,也凭着自己几十年在这方面的经验,他很快地做出了科学的判断,为及时地阻止疫情的蔓延与扩散,争取到了十分宝贵的时间。

三是尽职敬业,无私奉献。

钟南山院士这些年来,无论是在大学当老师,还是在医院当医生,或是在实验室里搞科研,他都是勤勤恳恳,尽职敬业。尤其是他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和2020年阻击新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他带着六十七岁和八十四岁的身躯,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生命危险,亲临疫情第一线,为2003年抗击非典的胜利,和这次成功狙击住了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蔓延与扩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有目共睹,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他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成就,那么出名是不是应该的呢?


开心世武


钟南山为什么这么出名?其实在2003年非典事件上,他对疫情的贡献特别大,从而让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可以说他对经济有着重大贡献。

话说2003年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当时许多行业面临着重大损失,比如说旅游业、饮食娱乐业以及制造业。非典疫情持续时间久,有专家估计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钟南山在非典疫情的贡献特别大,若不是这些一线医护人员在前方如此努力拼命,或许非典疫情结束时间还会继续延迟。疫情的结束,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恢复正常,钟南山可谓是功不可没。

已经84岁的钟南山,他身上有着无数荣誉。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他在国家颁奖典礼上,多次获得重要奖项。非典以及新冠肺炎事件对我国影响特别大,钟南山院士作为这两次疫情的领军人物,对抗疫有着巨大的贡献。不少人认为,如果不是钟南山院士的存在,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还会进一步扩大,疫情结束时间也会更晚。


剪辑界的小老头


钟南山这样的人,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奋勇向前。

这样的人,就是国家栋梁,就是民族脊梁,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所谓医者,妙手仁心。

妙手与仁心。钟南山二者兼具,我们的赞美,他值得!‘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为什么受到我们无比敬仰?他是权威,是战士,是我们相信希望的源泉:

84岁的耄耋之年毅然奔赴最危险的疫情前线: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这里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他无怨无悔;

国内呼吸病领域最权威专家:钟南山院士出身医学世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从2007年10月其就担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十一五”期间创建的四个医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主任,他是国内呼吸病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家;

面对疫情毫不懈怠,高铁上忘我工作: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钟南山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

他给年轻人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接下来的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但他给年轻人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他用实际行动,传递一种相信:在疾病面前对医学科学研究者的相信,对战胜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相信,更是对广大医护工作者平安归来的相信;

这样一位优秀、可敬、令人感动的老人,请注意休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您!发自内心的去帮助人,坚持自己的利他心、慈悲心。这其实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良,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会得到很深的福德。他们在做善事的时候,是真诚的,完全没有刻意的成分,这样的人,所得到的福报更多。





期盼海阳的彩霞


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1][2][3]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400米栏全国纪录。[4]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5]。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6]

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7]、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8]国家健康科普专家。[9]

可以看一下他的简历,他是国家工程院的院士,呼吸传染病的专家。现在疫情防控工作很多都是他来组织,所以媒体对他报到很多,所以他就出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