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前哨“掃雷”兵——記離石區疾控中心流調組組長李建軍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役中,有這麼一群人是挺身而出的先遣隊,摸清“敵情”供指揮部參謀決策;是一個個涉險步入雷區的掃雷兵,掃除潛藏的密切接觸者和未發現病例這些“地雷”,為打贏戰役清掃出安全區域。離石區疾控中心主任助理、免疫規劃科科長李建軍就是其中的一員。

義無反顧向“雷區”挺進

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3時,離石區接到呂梁市人民醫院首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報告,這也是呂梁市首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報告,拉響了離石區與疫情戰鬥的警報。

作為區疾控中心疫情流調組組長及突擊隊隊長的李建軍向來工作認真負責,他早早就主動申請在年三十、大年初一值班。當晚在市人民醫院值班的李建軍發現可疑就診病例後,他全面摸清患者的發病、就診、外出等每一個過程。從感染區病房出來,李建軍立即回到單位,馬上投入到流行病學調查和密切接觸者追蹤排查工作中。

“幾點去的藥店?現在身體感覺有什麼症狀?當時戴口罩了嗎?回家以後又去過哪裡?接觸過哪些人呢?……”因病例曾去過商場、藥店,儘管已是深夜,李建軍心中仍不停地撥打著一個個密切接觸者的電話,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調查。

“發現疑似病例後我們要立即開展調查,15分鐘內必須到達指定地點,24小時內完成調查報告,上報市疾控中心和區衛健局。”作為流調組組長,整夜未眠的李建軍帶領隊員們在大年初一凌晨就開始了追尋病毒蹤跡的現場流調征程。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疫”中,李建軍和隊友們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當患者回憶不清時,還結合電子支付憑證、監控、家屬佐證等手段,逐一還原其活動軌跡,進行追蹤現場調查。疑似患者、確診患者以及每名密切接觸者的基本信息、現住址、旅居史、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就醫情況等關鍵信息他都瞭如指掌,這些資料不僅留在了電腦裡,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

為生命站崗的逆行堅守

讓數據說話,助力疫情防控。李建軍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都要進行數據整理,科學分析,綜合研判,撰寫流調報告,提出應對建議。

“建議區衛健局暫停XXX診所的一切醫療活動。”“建議XXX暫停營業,繼續做好密切接觸者的排查,密切關注員工身體健康狀況。”病例基本情況、基礎疾病史、旅居史、暴露情況、接觸史、就診情況、發病時間、應對措施、風險評估、建議……李建軍的每一份流調分析報告嚴謹、細緻,報告中的“硬核”措施和建議成為了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重要決策依據。

制定集中隔離場所工作制度、醫學觀察制度、公共場所消毒技術指引,下發公告、協查函……在李建軍和隊員們的努力下,一環扣一環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著。

“零新增”背後看不見的付出

“我們不但要接觸患者,我們還要接觸潛在的攜帶者。”每一次出發都是為了“零”的記錄。咽拭子採樣、送檢是排除疑似病例的重要環節,也是距離病毒最近的戰鬥前沿陣地。每次帶領採樣送檢組和消殺組隊員們採集咽拭子時,李建軍和同事們都要穿上隔離衣、防護服,戴上N95口罩、護目鏡和麵罩,再套上鞋套和醫用手套。兩例確診病例出院後的兩週和第四周,需要進行為期14天隔離觀察採樣和28天恢復期採血清、採肛拭子和咽拭子,還要對密切接觸者及境外湖北等地入離重點人員全部進行採樣。“工作結束不了,脫不了防護服,不管多長時間不能喝水、不能吃飯、不能上衛生間,只能像機器人一樣連續工作,我們從中午12點一直忙到晚上12點,那天進村入戶一共採了60位密切接觸者。”李建軍同志如是說。

疾風知勁草,危難見榜樣。開展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國內重點疫區和境外返離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追蹤,採樣送檢、隔離,病例、疑似病例居住環境的消毒,復工復產企業的防疫指導,基層防控人員的培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忙碌的李建軍和他的同事們用無聲的行動踐行著疾控人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參加過非典防控、麻疹疫情防控,二十多年來在一線的實戰經歷,讓李建軍成長為離石疾控的中堅骨幹,多次受到國家、省市衛生部門的嘉獎。李建軍說:“作為一名疾控人,就是要當好抗擊疫情的‘掃雷兵’,做好人民群眾健康的捍衛者,這是疾控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姜利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