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的民间俗语,这些俗语虽然通俗,却又发人深思。它们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都是经过口口相传而来,这些俗语也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古代由于科技落后,在现代社会看来几个小时就能到的地方,古代赴京赶考的学子,行脚的商人等在路上要走上几个月。身上盘缠充足的人可以在晚上选择住客栈旅店,但是一些下层的穷人们没钱住宿,只好选择露宿街头了,可是即使这样,为什么还有“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的说法呢?

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寺庙是古代出家人修行和居住的场所,由于封建帝王出于统治及教化子民的需要,佛教和道教在历史上都有过鼎盛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人们也会经常去里面烧香拜神。但是有一些寺庙由于地方偏僻,再加上庙里的道士有时候也会外出云游,常年不在庙里,因此一些寺庙就逐渐变得破败,成为了一座荒庙。

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我们都知道,既然是寺庙,里面肯定会供奉着神明。我们在参观道教的宫观时,会发现很多大殿都会供奉不同的神仙,如三清殿里供奉的三清尊神形象庄严肃穆;灵官殿里的王灵官三目怒视,让人畏惧;慈航殿里的慈航真人慈眉善目,令人亲近……这些神仙代表着大道的本源,同时也在护佑着万民,因此我们才会为他们塑神像用香火供奉。而一般的荒庙一般只有一间房间,如果晚上在神像面前住宿的话,这是对神明的不尊重。

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道教的神像一般是由木雕或者泥塑而成,道教认为,工匠制作出来的神像只是一件艺术品,并不具备神识和灵性,不可以随便供奉。只有经过装藏、开光等道教的科仪之后方可供奉。我们在寺庙见到的那些神像都是经过高功法师开光之后才供奉的,然后出家人每天会给这些神明上香供奉,有时也会有花、灯、水、果等供品。然而道教认为,如果破败的荒庙里长期无人供奉时,蕴藏在神像里宇宙中无形的、具有无边法力的真灵会离开原本的身躯,变成一尊工艺品。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古人会认为一些游荡在人间的孤魂野鬼会依附到这些神像上面,如果有人夜宿荒庙,恐怕会受到他们的侵扰。

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当然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古代的法律不是很健全,许多朝廷钦犯在犯事之后会躲到庙里,寺庙除了出家人清修以外也成为这些江湖人士的法外之地。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在杀了镇关西之后跑到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宋江被江州都头带人追得着急时,逃到还道村的玄女庙内,得到了九天玄女赐予的三卷天书。许多江洋大盗、山贼路匪躲在寺庙里,专门等待过往的路人进去之后抢夺钱财。所以此时如果在荒庙里夜宿,一不小心就会遇到这些歹人,恐有性命之忧。此外一些破败的荒庙由于年久失修,晚上在里面睡觉时很有可能会坍塌,房梁掉下来被砸到会非常危险的。

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比起破庙,人们宁愿选择在荒坟边上露宿。古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于逝去的人也是非常尊重,因此即便是那些山贼路匪一般也不会去坟地里劫财行凶。虽然在荒坟边睡觉让人觉得害怕,但是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积德行善,就会问心无愧。

俗语:为什么说“宁睡荒坟,不宿破庙”?真实原因令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