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不杀他还留在身边重用?

柚子视界


历史上对司马懿相貌有两个记载,第一是鹰视狼顾,鹰视的特点是眼神烱烱,总盯着人看不太眨眼,不知疲倦,不然就不用有熬鹰一说。

狼顾是指狼颈灵活,能一百八十度扭头。这两种相貌合于一身那还了得。所以曹操发现了这问题。为什么不杀他呢!因为还有用,没找到理由。

晋书大致是这样说的:魏武察宣王(指司马懿)鹰视狼顾,素有雄豪志,嘱文皇帝曰:必预汝家事也,宜早除之。

意思就是曹操发觉司马懿这人不但有鹰视狼顾之相,而且还有英雄豪杰之志。便对曹丕说:将来这人必干涉你的家事,你将来登位,应当早早除掉这人。

可见曹操鉴人事之深远,也并不是不想杀,只不过曹操人太奷诈,坏名声坏事都留给儿子做。曹丕也完全有能力杀掉司马懿,可是竟把他老爹的嘱咐给忘了。曹睿也有能力杀掉司马一家,却没他爷爷的见识了,屡次受司马懿愚弄而不觉察,竟然将司马列为托孤大臣。

这些个从司马懿请旨出战便可看出。

而司马懿另一次相貌记载是晋朝了,有老人看到桓温的相貌,不由感慨道:面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真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物。


默玄吟雷


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不杀他还留在身边重用。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理由如下:

一方面,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明知道”三个字有问题。在未发生前,只能说是“怀疑”,是怀疑的程度有多少罢了。试想,如果“明知道”司马懿会造反,换谁都会杀他,最多只是个时间问题,在皇权面前,古往今来没有那个帝王或者说握权者能够容忍造反的。既然曹操能够把司马懿留在身边重用,就可以说明,曹操不知道司马懿日后会造反的问题。即使是曹操已经怀疑司马懿日后有造反的可能,怀疑也还在曹操可容忍的程度。否则,即使司马懿有顶天的才能值得曹操重用,在“明知道”司马懿会日后造反,甚至是怀疑这件事情上,曹操也绝不会容忍的。就算曹操不马上杀司马懿,也一定会在曹操去世前杀了他的。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司马懿的韬晦术如此之高深。因此,无论司马懿有多么渴望造反,在曹操时代,司马懿不会,更不敢暴露造反之心的。记住司马懿是权谋家,而不是个纯粹的野心家,权谋家讲究的是利益的权衡,只有野心家才不知天高地厚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不存在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日后会造反的问题,最多曹操只是可能怀疑司马懿日后会造反,且怀疑的程度还远不至于杀了司马懿,否则以曹操的智谋和多疑,绝不可能容下司马懿的,更不可能把司马懿留在身边重用的。


文萤之


曹操疑心很重,除了怀疑司马懿,肯定还怀疑许多人,正因为是怀疑,就很难决断。曹操因为疑心太重,就杀了热心招待自己的世伯,当时,曹操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当时一心逃命,心气不可乱,之后,曹操未必不会后悔过。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也是怀疑刘备今后要反他,才有“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的试探,刘备的“巧借闻雷来掩饰”,这真的能打消曹操的怀疑吗?我想不会,但没办法,要夺取天下,必须有盟友,刘备也是一支力量,刘关张大战吕布,威震天下,关羽、张飞的战力都在曹氏将领之上,争取了这支力量,曹操就能事半功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咯!虽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有时候,疑人也要用,用人也要疑,这是战争时代,犬牙交错,敌我渗透,见风使舵,朝三暮四,都是有的。司马懿也是如此,司马懿是一个很有势力的人才,赤壁之败后,曹操见识了诸葛亮的厉害,必须要找一个和诸葛亮抗衡的人,放眼天下,只有司马懿是诸葛亮对手,杀了司马懿,不是自毁江山吗?没办法,曹操交待曹丕对司马懿要控制使用,事实上也没出什么问题。但人算不如天算,曹丕死了,曹叡也死了,子孙不济,司马昭才有造反的机会。



朵朵佬爷


我们现在之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已从历史中看到故事的全貌了,知道了结局了,用现在人的角度去考虑当初的事件,所以才会有此疑问。


就像我们也可以问当初秦始皇为什么不杀了姓刘的一族,或者汉高祖为何不杀了姓李的一族?以此来保全帝国的延续,对吧?所以,对待此问题,我们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根据当时社会环境来剖析,就会容易得到答案。


那么曹操和司马懿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曹操生卒年份:155年-220年。

司马懿生卒年份:179年—251年。曹操比司马懿大了24岁。


看看曹操当世的对手:董卓、吕布、二袁、刘表、马超等,更别提后面的刘备和孙大家族了。


也就是说在曹操和这些牛气哄哄的人物斗的正猛的时候,司马懿还在玩泥巴呢。

曹操在当上丞相后,需要一个学识还可以的人来做文化宣传工作,一看司马懿还不错,那就抓过来吧。当时的曹操五十多,凭自己的智谋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灭了上面的大部分对手,所以“乱世之奸雄”这个名号可不是白叫的。


司马懿呢?还是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除了在文学上有点造诣外,别的在曹操眼里根本不够看的。

在曹操征刘备、伐孙权的时候,手下谋士、武将如云,而且自身也是文韬武略,干仗经验十足,是真正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而司马懿呢,玩弄笔杆子是把好手,仅此而已。

你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一只身经百战的老虎会把一只绵羊当对手吗?



再看看曹操有一次和刘备喝酒时说的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听听吧,在那个时代,能被曹操看上眼的,只有刘备了。后来事实也验证了曹操的眼光确实毒辣老道。所以,你说整天在曹操眼皮子底下的司马懿,若是真有反心,曹操岂能看不出来?

再说一下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了一辈子的文职工作,在曹操的儿子曹丕手下才开始展露头角,在曹操的孙子手下才开始有点兵权,在曹操重孙子的手底下才开始壮大,再后来因为遭受曹家排挤的原因才起的兵变,夺了帝位(当然更多的人说是预谋很久的兵变,此处不做分析)。所以司马懿在曹操的时代,应该是一点反抗的心思都没有。要不然哪还要等那么久啊,黄土都埋到脖子里,才开始造反。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不是曹操不杀司马懿,而是那个时候的司马懿根本没有任何造反的想法,而且还是尽力辅佐曹家。曹操就算再厉害,也不可能看到他重孙子那个时代的事。


这是我的答案


大额头者


根据《三国演义》记载,就如同诸葛亮明知道魏延以后肯定造反,诸葛亮生前却不杀魏延一样,曹操明知道司马懿会造反却不杀司马懿,有着诸多原因:

一、司马懿勤勤恳恳,小心谨慎,跟随曹操多少年,从一个养马的官做到了朝廷的重臣。司马懿才华出众,有战略眼光,是一等一的人才。

二、曹操一向唯才是举,笼络人心,像祢衡这样的怪才,整日里大骂曹操,曹操也没有杀他,何况是司马懿,如果杀了司马懿这样的重臣、大人才,就违背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将人心失尽,大大降低曹操的威信。

三、曹操知道,只有司马懿才能辅佐曹丕,才能使曹丕以后的位置能够坐稳,只有司马懿,才能有效打击朝廷里曹家的反对派,巩固曹家的地位。

四、历史事实证明,司马懿从曹操身上学了很多,特别是曹操到死也没有当皇帝,正如曹操所言:若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同样,在曹操死后,司马懿并没有亲自颠覆曹家的统治,而是把机会留给了他的儿孙,从这一点看,司马懿真正学到了曹操的政治精髓。





德馨先生


曹操是枭雄,难道他不知道司马懿有反心吗?知道,也不知道。曹操知道的是,司马懿不是一般人能掌控的,司马懿不是诸葛亮,有野心,也有能力,这样的人,要么掌控他,要么杀了他,这就是帝王心术。

曹操想杀司马懿吗?当然想,别看后期,曹操老年的时候,司马懿表现得多忠诚,多卑微,这对于杀人如麻的曹操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曹操之所以不杀司马懿,不是因为信任,也不是因为不知道他有反心,而是当时的魏国不能没有他,司马懿如果死去,曹魏江山就可能倒塌。

再一个,不杀司马懿也是对曹丕的信任,当然,曹操也留下了后手,一个是司马懿府中的女人,这个三国演义里面也有记载,一个是虎侯许褚。许褚是曹操手里最锋利的一把刀,对曹操敬若神明,曹操说杀谁,许褚连眼睛都不皱一下,曹操将许褚留给了曹丕,许褚若在,司马懿不敢反。

还有就是曹操错误估计了司马懿的寿命,这也是三国戏剧性的一个桥段,自己没有熬死司马懿,想让自己的儿子熬死司马懿,结果曹丕也没有熬过司马懿。司马懿熬死了曹操,也熬死了曹丕,这才是司马懿能够篡位的重要原因。

司马懿的存在,曹操杀不得,曹丕杀不得,外有忧患,怎么敢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帝王心术,可是这也是养虎,养好了是猛兽,养不好就是反噬主人的恶虎。当然,身体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个好身体,才能够成功,篡位更是如此。


丛心而论


曹操为什么没有杀司马懿,历史上众说纷纭,我对此有以下几个看法。

首先解释下为什么曹操不待见司马懿,《晋书宣帝纪》中这样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大意就是司马懿这个人内心狭窄但是外表宽厚,好猜忌而有权术。魏武帝曹操在世期间察觉到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听说他能像狼一样回头,想亲自检验一下,便将司马懿招来并让他向前走,又突然让他回头,司马懿果然身体没动就能将脸完全转过来。曹操又曾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里吃料,心中非常厌恶。后来他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心做臣子的人,一定会干预国家大事。”

但是曹操没有杀司马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曹操虽然不待见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十分密切,公元219年,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经常帮助曹丕出谋划策,而深受曹丕信任和重用,曹丕将司马懿和曹真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曹丕经常会在曹操面前帮司马懿开脱,让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到太多来自曹操的打击。



第二,大环境因素,三国时代是一个士族统治的时代,士族在三国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各个重要职务都是由士族担当,而司马家族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名门士族,所以曹操也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杀了司马懿。

第三,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这个人十分低调懂得收敛光芒,会审时度势,司马懿在曹操在位时候一直隐忍甚至弃官不做,还经常劝说曹操称帝以表忠心,这样就使曹操放松了警惕,因此曹操临终前也只是告诉曹丕“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大用”。

总的来说,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争论已久,具体的原因或许只有曹操自己知道,简单分析就是上述三点原因,主要还是司马懿自己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明哲保身之理。


识海泛舟


曹操不知道司马懿会造反,他又不是神仙,以后的事他怎么预测的了,况且司马懿也没有造反,造反的是他的孙子司马炎,曹操只是觉得他雄才大略,城府极深,绝非池中之物,担心以后难以驾驭,但当时的形势是需要司马懿这样的人才的,所以曹操一边重用,一边防范。

谁曾想曹操后代那么弱,经历曹操,曹丕,曹真,曹爽之后,没能防范住司马懿。让他权倾朝野,成就司马家。


百里无风


曹操虽然怀疑司马懿将来会篡夺曹魏天下,但并没有任何证据,只是看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是司马懿回头的时候像一头凶残的恶狼。

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但曹操不可能因为司马懿的长相就杀了司马懿。

其实当初司马懿并不愿意为曹操效力,是曹操利用生杀大权硬逼着司马懿出山为自己效力,如果曹操讨厌司马懿,就不应该用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强人所难,既然曹操逼司马懿留在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当然因为是曹操看中了司马懿杰出的才能。

当然司马懿韬光养晦、循规蹈矩,还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找不到任何杀司马懿的把柄。但按照曹操杀人如麻的性格,杀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孔融、崔琰、娄圭、杨修、许攸、周不疑、路粹等很多著名谋士,曹操随便找一个罪名就可以杀害,那为什么曹操偏偏对司马懿心慈手软呢?

事实上,司马懿没有被曹操杀害的最重要原因是司马懿的后台是曹丕。司马懿是曹丕的头号心腹,曹操虽然怀疑司马懿,甚至警告曹丕提防司马懿,曹操说司马懿将来会干预曹魏政权的朝政,但曹丕非常信任司马懿,千方百计在曹操面前庇护司马懿。

而曹丕是曹魏集团的第二号人物,是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敢抢曹操喜欢的美女甄宓,曹丕敢谋害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冲,曹操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可见曹丕在曹魏集团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有权倾天下的魏王世子、副丞相曹丕作为靠山,曹操想杀司马懿当然不容易,可以说司马懿能够逃脱曹操的屠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竭尽全力的庇护。

综上所述,曹魏天下最终落在司马懿及其儿孙手中是曹操曹丕父子自找的,没有曹操的强人所难与曹丕的极力庇护,就不可能有后来司马懿篡夺曹魏最高权力以及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王朝,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

曹操再奸诈凶残,再有先见之明,也不可能预料到司马懿会这么能“熬”,不仅熬死了曹魏的第一代领导人曹操,还熬死了曹魏的第二代领导人曹丕,最后熬死了曹魏的第三代领导人曹叡。等到曹魏的第四代领导人曹芳时,司马懿已经羽翼丰满,优柔寡断的花花公子曹爽当然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曹家天下变成司马家天下可以说是在劫难逃。


厚德载物49847


看过三国的朋友们肯定对曹操这个人是耳熟能详的,乱世奸雄也正是世人给他的称谓,历史上的曹操也确实是一位英雄。曹操为人奸诈不假,但却不失为一个真英雄。他求贤若渴,曾多次大胆任用贤才,三国君主中,曹操对贤才的态度是最好的,所以他手下不乏栋梁之才,人才济济!曹操自了解司马懿以后,一直提防着这个老谋深算的旷世奇才,不给兵权是曹操最理想的状态,只让司马懿做一个谋臣而不会让他去领兵打仗,没有任何兵权,在那个战争四起的年代没有军队想成一方诸侯,比登天还难。不给司马懿兵权,把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也就是自己的亲信和家族,从这方面来讲司马懿对曹操的政权构不成威胁,杀了一个这样的谋士对魏也不是一件好事,对曹操来说也不是明智之举,这是曹操明知司马懿会造反不杀原因之一。而杀了的话,就寒了其他人的心,不符合曹操求才若渴的风格;第二要怪曹丕,他完全信了司马懿,走得很近,授权授兵,脑残二代不提(抢自己老子女人最后还逼死,绝对是一个任性的二货。也不知道是不是曹操风流的代价,生了一堆不是当领袖的儿子)。第三,表面看是两个家族的争权,其实是官宦大族和地方土豪的比拼。曹操是官宦之后,之前一直奉汉朝皇帝为正统,不敢篡位(其实很苦逼的,肉在嘴边不能吃)。晋朝的做法就是树立一个曹操与司马懿不对路的历史,形成晋魏两家一贯的对立,假如曹操从一开始就仇视司马懿,那么司马懿与曹操之间就没有所谓的君臣之恩,那么司马懿也不会顾及所谓的君臣之情来辅佐曹家的后人,那么后来司马懿改朝换代也就理所应当了。其实从《晋书》中就可以看出,一个是曹操还是司空之时遭到司马懿装病来拒绝,从此曹操就记恨上了司马懿。二是所谓“三马食槽”的故事,其实这两个故事都经不起推敲,显然这些故事是司马后人为了把司马家、曹家的矛盾提前到司马懿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生搬上去的。曹操明知道以后的司马懿会造反,为什么不杀他?还留在身边重用,有以下几点第一:曹操年富力强之时尚可提防着司马懿,司马懿本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曹操和司马懿谈论之时深知其才科比诸葛亮。因此留在麾下大有用处,曹操以为自己镇得住司马懿,故而不杀。第二:曹操年迈将死,身边武将甚多,但是却无一谋臣可比诸葛亮,唯有司马懿深有大才,可与之一较高下。故曹操死后,魏国若无司马懿则可能被诸葛亮干掉,故而不杀。第三:相信曹丕之才与勇可以镇住司马懿。第四:司马懿在曹操未死之前,处处小心,步步为营,丝毫不给曹操杀他的理解。历史上三马食槽的典故出自于《晋书.宣帝纪》,大意曹操病重之时,对儿子暗示说,梦三马食槽,并且暗示司马父子具备野心,恐怕会祸害到家族,便告诉曹丕永远堤防司马家,不可让司马懿执掌军权。 最终,曹氏政权还是被司马家夺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