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臨終前設立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了?

自古以來,皇帝殯天后,皇太子幼弱,很容易導致母黨勢大,引發後戚干政。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法,咸豐帝臨終前設立顧命八大臣來牽制兩宮皇后,最後這八大臣卻為何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原因何在?

咸豐帝臨終前設立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了?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奕詝病死於熱河行宮,當時皇太子載淳才六歲。載淳的嫡母是咸豐的皇后鈕鈷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生母是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兩人當時都非常年輕。咸豐帝臨終前似有預感皇太子年幼,而葉赫那拉氏又充滿政治野心,將來會導致母黨坐大,幼帝皇權旁落,為此他精心做了權力分配。

任命顧命八大臣

咸豐帝臨時前,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及原軍機處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為“襄贊政務大臣”(也叫顧命八大臣)來輔佐年僅六歲的新君載淳。

咸豐帝臨終前設立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了?

(顧命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與慈安、慈禧的主要矛盾,就是太皇太后是否可以垂簾聽政。清朝歷史上,只有孝莊皇太后一人垂簾聽政輔佐時年八歲的康熙皇帝,此後便無此類事。顧命八大臣以咸豐遺詔和祖制無皇太后垂簾聽政故事,與兩宮太后激辯於朝堂之上,八大臣仗著顧命之權,“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當時的場面可謂是激烈又緊張,據晚清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大學士肅順等人在朝堂上恣意咆哮,其“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把年幼的同治帝都嚇到涕泣尿褲子,而雙方依然互不想讓,如此僵持,拖延日久必生問題,肅順等人想先答應兩宮太后,回到北京後再聯合其他大臣阻止垂簾聽政之事。

咸豐帝臨終前設立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了?

(咸豐帝親弟恭親王奕訴)

顧命八大臣不僅與兩宮太后關係緊張,與咸豐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訴同樣勢同水火,奕訴能力遠在咸豐之上,道光帝舍奕訴而立咸豐,咸豐帝在位期間是極力打壓排斥這個能幹的弟弟的。因此在他臨終前,奕訴沒有進入顧命大臣之列。奕訴雖貴為親王,卻沒有什麼實權,因此處處受到肅順、穆蔭等人的排擠,咸豐逃亡熱河期間,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留在北京與八國聯軍談判。後來咸豐遺命八大臣輔政,五大軍機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因此文祥與奕訴惺惺相惜,對八大臣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在兩宮太后發出求救信號後,兩人很快便選擇站隊兩宮太后這邊,合力絆倒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及恭親王奕訴、軍機大臣文祥等人這種劍拔弩張的關係,導致了後面辛酉政變的發生。

咸豐帝賦予慈安、慈禧的特殊權利

慈禧與慈安之所以可以硬扛顧命八大臣,其他她們手上也有護身法寶。

咸豐帝臨終前設立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了?

咸豐帝臨終前,除了欽命“襄贊政務八大臣”,還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御印,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同道堂”御印,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

如此安排,堪稱是咸豐帝生前做的最後一件昏庸之事,將兩宮太后的大權置於和顧命八大臣同等的地位,不僅不能起到互相掣肘的作用,反而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猜疑不信任,使得黨爭越來越激烈,最終引發嚴重的後果,咸豐帝防止兩宮干政的目的也落空,導致慈禧這個野心家專權擅政長達四十多年。

顧命八大臣失敗的原因:麻痺大意

對於兩宮太后的實力,顧命八大臣顯然是低估了她們,而恭親王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和她們的勾結合作,更使得“後黨”實力大增,再加上兩宮太后手裡還有“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至關重要的御印,顧命八大臣雖可以擬旨但沒有加蓋這兩枚御印是不能生效的,相反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卻能通過這兩枚御印發出對自己有利的御旨。

在從熱河行宮到北京的這一段路程,顧命八大臣表現的同樣過於麻痺,兩宮太后及恭親王擺脫了八大臣的監視和控制,沒有隨大行皇帝的靈柩回京,而是帶著小皇帝抄小路星夜兼程提前抵京,最終比預計時間提早三天抵達,而這寶貴的三天時間,使得她們可以順利的為發動政變做足準備。

咸豐帝臨終前設立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輕易的就被慈禧絆倒了?

慈禧與慈安在與顧命八大臣為爭取垂簾聽政權利所表現出的魚死網破的信念,和生死存亡的危機感,也是她們能取得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慈禧與慈安靠著“同道堂”,“御賞”這兩枚御印,在與顧命八大臣的生死博弈中佔據了先機,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咸豐十一年(1861年)11月12日一大早,護著大行皇帝靈柩剛抵達北京的顧命八大臣,就接到了恭親王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兩人;又命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撤職查辦,嚴加看管。政變的結果是:大學士肅順被斬首,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賜自盡,其他五人俱革職或充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