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是因为什么死的,有依据么?

驴驴小姐


杨修肯定是曹操杀死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杨修之死的原因却非常复杂。书本上说的是杨修太聪明了,经常让曹操下不了台,以至于曹操忍无可忍杀了他。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曹操麾下谋士众多,比杨修聪明的人大有人在,像荀彧、郭嘉等,曹操不会因为秘书太聪明就把他杀了。究其原因可能有一下几点:一是他参与夺嫡。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历代帝王最忌讳的事。他支持的曹植是文学家但不是政治家,曹操不会选他接班,也就会为曹丕借机清除他;二是他的出身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出生名门,从高祖到父亲四世历任三公之位,与袁家齐名,曹操颇为忌惮,加上曹操与杨彪政见不合,杨修又是如此清高自傲,曹操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的同时,他却不知道收敛,所以被杀是迟早的事;三是政治上的不成熟。有才不知道隐藏,能猜透曹操的心思不知道采取正确的方法配合,最终因“鸡肋”被杀。实际上不清楚自己早已成为曹操身边的“鸡肋”,被曹操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除之而后快!


小虫飞叨


杨修之死,版本很多,小说上有写,史书上有写,就连课本上也有写,众说纷坛。不过,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他是被曹操所杀,为啥?



原来是曹操率领兵马,准备进攻汉中,可是打了许久不见成效,前有马超坚守,后有士兵磨枪待阵。你说打吧,干不过马超,不打吧 ,这么大阵势却空手而归,恐被士兵耻笑,有损威严。正在曹操进退两难头疼之际,杨修这小子亮了,他竟然连夜收拾包裹,一副要班师回朝的样子,夏侯惇看到后,面带迷茫询问杨修:“这好好的,咋收拾起行李来了”,杨修自信回答道:“魏王今夜颁布鸡肋口 令,已有退兵的之意,你看,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就好比这次战役,进不能攻,退又恐人耻笑,我看不如早日回朝!”夏侯惇听完后,深以为然,点头道:“还是杨主簿了解魏王的心思呀!”,回去后也开始收拾行李了,于是大家纷纷跟风。

恰巧曹操夜里心烦意乱睡不着,出来散散心,看到大家都在埋头收拾行李,心里大惊,急忙跑回帐中召夏侯惇过来询问原因,夏侯惇把杨修的话,如实地和曹操说了一遍,曹操听完大怒的说:“杨修这小子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于是,呵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以儆效尤,可怜杨修,聪明一世,最后还是落了个背黑锅的下场,要怪也是怪他自己,做事太高调,胡乱猜测上级的心思, 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上面是普通版的杨修之死,历史版的杨修之死,却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效力的,对国家有利的,他都会以礼相待。举个例子,当初陈琳在袁绍那边当官,贴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可曹操还是既往不咎,接纳任用了陈琳,依旧给他官做,可见曹操心胸不一般。《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可见,杨修当 时在军营中还是颇有地位和作用的,曹操断然不可能在此时斩了杨修,而且《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曹操杀杨修的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中:“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文中说到的“终始之变”是什么事件?原来曹操病重后,自知命不久矣,有意让曹丕继承王位,可是又顾及到曹植的势力,怕到时候两虎相争,给朝廷带来动荡。而杨修恰好是曹植的坚定拥护者,凭杨修的才华谋略,家里又是四世三公,还是袁术的外甥,不管是从能力上还是势力上, 都对曹丕产生了莫大的威胁,所以曹操为了不留后患,才痛心把杨修给杀了。这其实不能怪杨修,说到底,杨修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遭曹操猜忌才被杀了。



杨修身在官宦世家,且自幼天资聪颖,他不会不懂“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更不会主动去捋虎须,实际上的杨修,为人谦恭谨慎 ,不惹是非,不然他就是再有才能,曹操也不会放心把曹植交给他的。


文化百说


杨修的死因,主要是其性格使然。“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就是其惹下杀身之祸的问题所在。小说中将其死因连续归纳于六件事件上。其一,曹操在新造的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意是为了在工匠面前卖弄下自己的智慧,存在了开玩笑之意,也是无关重要的;而杨修却做了聪明人不该做的事,把迷底轻松的揭穿。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接着一件事,杨修把曹操的“一盒酥”给分吃了,还要满口歪理,把“一盒酥”分析出“一人一口酥”;十足的“恃才放旷”。曹操梦中杀人、扶持曹植上台、唆使曹植立杀门吏、暗教曹植作答……这些都是祸根的形成!最后让曹操借扰乱军心之罪杀之;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