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

捂愛的人


向死而生折骨為刀的俠客子路!

子路的悲壯的死,是俠客精神與儒家的禮義精神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與孔子的關係最為特殊。子路本來與孔子年齡相差不大,在成為孔子的弟子後,忠心耿耿地跟著孔子,成為他最親密的戰友。他們之間朋友的關係,勝過弟子的關係。也就是說,子路是孔子最為倚重的人。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更是孔子的保鏢,因為他長得孔武有力,適合幹這個。子路還是孔子的司機,孔子周遊列國乘坐的牛車,基本上由子路來駕駛,子路還是孔子的大管家,在外流浪期間,什麼打尖住店、外出找吃的,基本上由子路包辦。

子路還是孔子的出氣筒,不管高興還是不高興,孔子總是要罵幾句,一方面是告誡子路,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解氣。

總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地位最為特殊的一個,也是孔子最寵愛的人。

子路身上有一種俠客的氣質,但是子路在沒有遇到孔子之前,還不能叫俠客,他只是一個野人,就是在城郊外混日子沒有正經職業的人,或者說他只是一個小混混。

子路沒有正經職業,勇猛而有蠻力,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樣。《史記》說,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強。頭戴公雞羽毛做的帽子,腰間挎著用豬皮裝飾的長劍。一天,年輕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輕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氣揚,二人相見,感覺連大街都變窄了。

二人相遇的後果,在《史記》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儘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結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頓。但孔子不生氣,而是“設禮稍誘子路”,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才動手又動口。孔子給子路講了一大籮筐道理,用禮儀去引導他。子路最後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說情,正式拜在孔子門下。從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為孔子最為依賴的弟子。

子路的死,非常悲壯,但是孔子早就看出了子路的最終結局,孔子老是擔心子路不得好死,因為子路的性格剛猛,做事總是那麼衝動,孔子曾經不止一次地告誡子路,有時候勇並不是什麼好事,做事情還是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做二愣子。

但子路,從一個小混混小流氓,在孔子的教育之下,成為一個忠誠的戰士,他用生命詮釋了儒家的禮和義。

儒家強調禮,所謂禮,其實就是上下尊卑的制度,你要是做別人的助手,做別人的門客,你就要為別人服務,為別人獻身。

儒家強調的義,所謂義,就是應該做的事情,孔子強調,在正義面前,每個人都要見義勇為,而不是見義不為,要勇敢地承擔起君子的責任和道義。所謂君子的道義,就是為君之事,死君之義!

子路的死,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捍衛道義,孤身和敵人對抗,最終死於敵手,被剁成肉醬。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權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衛國還是不安定,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對於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母親支持弟弟蒯聵,孔悝支持表弟衛出公。但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蒯聵潛入衛國,躲在孔悝的菜園裡。孔悝的老媽親自出手,把兒子抓了起來,強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國君,把表弟趕下臺。因為要“歃(shà)血為盟”,菜園裡找不到牛,只好臨時殺了一頭豬,以豬血冒充牛血。他們脅迫孔悝登上立盟約的土臺,讓孔悝宣佈蒯聵做國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裡,聽到政變的消息,急忙往城裡趕。路上遇到了從城裡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子路說,我吃人家的飯,卻在人家遇到危險的時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為。於是單槍匹馬進城,準備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

子路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他用盡全身力氣,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靜地等待死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臨終時應該保持心靈的平和”,而子路比蘇格拉底還平靜,他以一種君子的優雅姿態,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莊嚴而悲壯地死去。

縱然子路被敵人剁成肉醬,但子路“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永存!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個追求道義、從容赴死的君子,這就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偉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中國知識分子“求仁得仁”無悔的堅強。


好玩的國學


公元前478年,孔子遇到了一件讓他悲痛萬分的事情,他的弟子子路死了,而且死得很慘,被人剁成了肉醬。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算是很厲害的一個,他之所以被剁成肉醬,是因為在戰鬥前做了一個孔子教的動作。 公元前481年,子路前往衛國做了大夫孔悝的邑宰(縣令)。那時候衛出公已經做了12年的國軍了,但是在外逃亡十幾年的蒯聵卻回到了衛國爭搶國軍的位置。蒯聵是衛出公的父親,他是衛靈公的嫡子,也被立為了太子。但是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有仇,便逃到了晉國。衛靈公去世後,蒯聵想要在晉軍的護送下前往衛國繼承國均值為,但是衛國百姓不同意,反而自發組建軍隊反擊蒯聵,不得已之下他只能返回晉國。 蒯聵當然不死心,他暗中勾結了姐姐與姐姐情婦渾良夫,表示如果幫助他得到國君的位置,自己就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後來在渾良夫的幫助下,他潛到了孔悝的府中,逼迫他罷免衛出公,擁立他為國君。子路得知後,趕緊前往城中想要阻止這一切。蒯聵得知後排了兩個武士除掉他,結果在作戰的時候子路束帽冠的帶子被砍斷了,子路認為君子不可無冠,於是停手準備繫好,這種禮制還是孔子教他的。但是對方可不管,趁機殺死了子路,將他剁成了肉醬。蒯聵成功奪位,即為莊公。子路死後,孔子憂憤難耐,半年後便病死在榻上。


李老師解答


子路結纓而死完全是因為他陷入了衛國的一場內亂之中,在戰鬥中子路帽子掉了,他停止戰鬥戴帽子,敵人趁機將他亂忍砍死。衛莊公當了國君後,將子路的屍體製成肉醬送給孔子,不久孔子憂憤而死。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之一, 也是孔門十哲之一,他的死對孔子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孔子之後再沒有吃過肉醬!

衛國是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後冊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公室是周王室康叔封的後裔,平民則是殷商遺民。衛國有著監視殷商遺民的重任,因此衛國在立國之初是十分強大的;周平王東遷時衛國還出兵勤王,實力強勁。春秋以來,衛國國勢日衰,最終被狄人滅國;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再次復國,但是實力大損。

衛靈公時衛國的國勢已經很衰敗了,但這並不影響衛國諸公子爭權奪利,衛靈公的太子蒯聵跟南子不和,雙方內鬥不斷。南子原本是宋國公主,後來嫁給衛靈公做夫人,衛靈公政治水平有限,國家大事皆決於南子。太子蒯聵刺殺南子失敗後,被南子驅逐出境,寄居在宋國。

衛靈公薨後,南子將國君之位傳給衛公子郢,但是公子郢堅決不當國君,於是國君之位傳給了前太子蒯聵的兒子衛輒,也就是衛出公。前太子蒯聵在宋國呆不下去了,因為南子是宋國公主,所以他就帶著手下投靠了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趙鞅承諾幫助蒯聵奪回衛國國君之位。

孔子周遊天下時,南子曾召見過孔子,兩人隔帳見面,南子叩頭還禮時,身上佩飾發出清脆響聲,孔子的學生子路對此頗為不滿。南子敬佩孔子的為人,就按排子路去衛國大夫孔悝門下當差,治理蒲邑。據說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政績效著,他興修水利獲,實施仁政,得到百姓們的一致好評。

前太子蒯聵在趙鞅的支持下回國繼位,被衛軍擊退。數年後不甘心失敗的蒯聵挾持衛國大夫孔悝作亂,子路聽說後前去解救主公孔悝。蒯聵命武士石乞擊殺子路,在戰鬥中石乞一戈將子路的帽子打落,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子路停下戰鬥系帽子,石乞趁機殺死子路。蒯聵取得君位後,將南子處死,又將子路砍為肉醬送給孔子。

唐開元二十七年,唐朝追封子路為衛侯;宋大中符二年,宋朝加封子路為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追封子路為衛公。子路生得光明磊落,死後受到各朝皇帝追封,明嘉靖九年改稱子路為先賢仲子。


大秦鐵鷹劍士


都別搶,我來答。

仲由,字子路。

他是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之一,在孔子眾多的弟子當中。他確實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弟子,和顏回這種寬仁宅厚的弟子不同。子路是一個性格很暴烈而且剛直的人,他早年沒有成為孔子的弟子時,幾乎是一個“野人”般的存在。

《史記》中的記載很有趣,說: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

意思早年的子路是一個很魯莽的人,喜歡在腦袋上佩戴雞冠狀的裝飾,身上披著獸皮。活脫脫一個野人,而且他早年非常看不起孔子,還經常欺負冒犯孔子。畢竟孔子的學說就是要求大家做一個文明人,而子路早年就是一個比較魯莽的人,肯定不喜歡孔子的思想。

孔子也是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慢慢引導他,讓人最起碼懂得一些禮儀。但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子路的性格畢竟就擺在那裡,身上那股子本性還真的就沒法消除了。所以子路經常毫不委婉的和孔子交流。

而且子路也不喜歡聽老師講大道理,《史記》上說他“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意思子路聽到什麼道理,但不願去做,因為又害怕聽到新的教導。面對冥頑不靈的弟子,孔子也是十分無奈,加上子路的這種性格。

孔子曾經預言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像他這種性格恐怕難以得到善終,孔子識人的眼光還是不錯的。沒想到最後真的一語成箴,這位崇尚武力的弟子最後果然不得善終,被砍成了肉泥,但是他死的時候又確實有幾分讓人欽佩的勇氣。

為什麼子路會落得個被人砍成肉泥的結局呢?

原來在衛國,衛靈公有位妃子叫作南子,當時的太子蕢聵因為得罪了她。所以害怕被她謀害,就逃出了衛國,衛靈公去世以後,蕢聵的兒子繼位,是為衛出公。而衛國有位大夫叫做孔悝(和孔子無關係)。

蕢聵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就聯合孔悝想把兒子的位置給奪了。於是兩人一合計,就聯合起來叛亂,上演了一出“父親搶兒子皇位”的狗血戲碼。最後也成功了,這位舊太子成功繼位,成為了衛莊公。

子路聽說魏國叛亂了,於是著急忙慌的往回趕。

當時人家都對他說,衛出公以及流亡魯國了,你何必為他自討麻煩了。但子路是一個正義感很強的人,他覺得衛出公昔日有恩於自己,而自己不能平白無故的看著衛出公的位置為人搶走。所以執意要去幫衛出公討一個公道。

子路跑到衛國皇宮,找到衛莊公,當時孔悝也在場,子路就質問衛莊公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可能子路覺得如果沒有孔悝的幫助,衛莊公也不可能奪位成功。所以他要衛莊公把人交出來,他要殺了孔悝。

衛莊公當然不肯,於是命令士兵去攻打子路。

幾個回合下來,子路寡不敵眾,哪裡是對手。恰好當時他的帽帶被砍斷了,子路也覺得自己是無力迴天了,所以就說了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君子可以死,但是衣冠不能不整。說完,這位孔子的弟子就被敵人給剁成了肉泥。

想不到這位讓孔子無奈的弟子,在最後關頭卻能表現出這樣的氣節和信仰,確實也足夠讓人意外。雖然他不像顏回那樣討孔子喜歡,但在子路身上其實也有很多優點,譬如他富有正義感,也很有勇氣,他確實是一個值得讓人尊敬的人。


圍爐談史


仲由字“子路”,伴隨著孔子走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生,是孔子的徒弟又是知音友人。雖然“子路”被譽為“孔門十哲”、“二十四孝”、“七十二賢人”之一,但是卻也是其中下場最為悽慘的一位。在衛國內亂中,子路被亂軍直接剁成了肉泥,孔子悲痛萬分,長久無言,在一年之後離世。勇猛、剛強的子路為什麼會在這一場衛國的內亂中被殺?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一:子路之“剛”!



子路在沒有成為孔子門生之前便是街市上的市井混混,一身的痞氣自不必說。當年在魯國,膀大腰粗的子路在路上遇見了同樣氣勢非凡的孔子,子路二話沒說便將擋著道的孔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頓,絲毫沒有留手的意思。孔子也因為子路太強,不敢還手。

後來師徒二人結伴而行,周遊列國,子路也因為性子“直”,又剛猛,不斷對孔子做出批評約束,是孔子門人中唯一一個敢指出孔子錯誤的人。當孔子在衛國想見南子時,被子路嘲諷地只好說:予所否者,天厭之!



所謂好鋼易折,孔子對於剛強的子路說:若由者,不得其死然。沒想到多年之後,孔子竟然一語成讖。

二:子路之“忠”!



子路在孔子身邊求學的時候,孔子便經常和子路說,君子要遵守自己的諾言,要“忠”。

回望子路的一生,他用行動來證實了自己的人格,踐行著君子之道。無論是伴隨著孔子離開魯國,還是數次被困入險境,子路堅守的信念不曾動搖。

當衛國內亂髮生,權臣孔悝被他的母親和蒯聵俘虜時,衛國已經被叛軍控制,孔悝的門客見大勢已去,紛紛逃亡。而子路那時剛剛從城外歸來,見城中大亂心生疑惑,恰巧遇見了一位相識。這位相識勸子路也快點逃命,局勢已經失控,留下來也只是徒勞,不如保住自己的小命為上上策。

子路義正言辭的反駁道:這天下哪有吃人俸祿,危難關頭卻棄人而走的事情呢?這不是君子作為。說完子路整理了自己的衣裳,毅然走上了捍衛正義的道路。



可是正義的道路是困難的,誰想真正得到它,誰就要付出他最寶貴的東西。

子路只有生命,最寶貴的生命。他為了心中那美好的君子之道,就算付出了生命也不覺得可惜。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從容殉道!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首先,子路並不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孔子最寵愛的學生是顏回。

子路本名仲由,是孔子的學生之一,與孔子其他學生不一樣,隨是孔子的學生,但是思想沒有完全被孔子思想所征服,由於年小家裡貧困,所以自小幹體力重活,同時自小習武,所以在拜孔子為師後,也起到了孔子保鏢的作用。

子路雖然後來跟隨孔子學習儒家思想,但是由於年少時的習武,讓他性格中也帶有了一些豪爽與剛直,同時,這也為他以後被剁成肉醬埋下了伏筆。

事情的前奏是這樣的,孔子游說,去見南子也就是衛靈公夫人,而當時南子在外面的名聲很不好,有傳他跟衛靈公的長子有染。而且孔子見了南子之後,在眾學生面前驚歎南子的政治才能。但是這時子路一點也看不下去,他自小嫉惡如仇,討厭有違倫常的事情,所以直接明面上就反駁孔子。

而上面說過衛靈公的長子蒯聵與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曖昧,被衛靈公發現後,嚇得蒯聵趕緊出逃,後來衛靈公死後,衛靈公的孫子也就是蒯聵的兒子繼位。出逃在外的蒯聵聽說老爹去世後,急忙趕回來,把他的兒子趕下王位,自己繼位。

按理說這件事本沒有子路什麼關係,但是子路由於性格及其直,看不慣什麼事情就一定要去管,於是就對蒯聵發表了自己的言論看法,覺得他繼位不當,應該退位給自己的兒子,蒯聵大為惱火,命人去給子路教訓,於是子路當場被打的很嚴重,按理說這時他應該跑,但是他說“君子死,冠不免”,他極其看重衣冠的整齊,將這件事視作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然而就在整理衣帽的時候,被蒯聵派來的人砍為肉醬。


丫丫說史


(肉醬)
為什麼剁成肉醬,是因為他跟人打架造成的呢!

為什麼會打架呢,是因為他跑回去想主持正義!

為什麼主持正義,是因為他學習了儒家的學說!

所以他就奮不顧身的回國去以卵擊石主持正義了啊!

他的老師說過: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所以雖然他被剁成肉醬這個事情比較遺憾!

但是作為儒家弟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是死得其所啊!

所以子路自己說不定覺得自己棒棒噠!

子路同學跟孔子老師只差了幾歲年紀哦!

他是一個很喜歡暴力的中年大叔!

經常看不慣孔子就會懟他幾句!

所以脾氣是比較火爆的呢!

他被殺死的原因呢,是因為打架時候,帽子的紮帶鬆了

帽子就歪掉了,子路是儒家弟子啊

人必須要講禮儀重衣冠啊

所以即使是在如此激烈的戰鬥中也要顧及帽子是否端正呢

於是子路就放下武器來扶正帽子

這個時候,敵人就把他捅死了呢

所以子路是為了堅守禮儀而死的

他死於自己的理想

即使後來被剁成肉醬

那也是儒家的楷模哦!


東郭講古


子路之死,其老師孔子就是罪魁禍首。

如果子路那天沒在街上遇見孔子,且“陵暴孔子”,那麼子路一定還在其家鄉耀武揚威地活著。

司馬遷在其《史記》中說,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強。頭戴公雞羽毛做的帽子,腰間挎著用豬皮裝飾的長劍。這顯然就是“左青龍,右白虎,中間紋了個米老鼠”的街頭小混混。

不可一世的子路,遇見了自視清高的孔子,孔子瞅了子路一眼,子路瞪著眼問,你瞅啥?!孔子不甘示弱,挺著脖子說,瞅你咋滴!

子路這小暴脾氣,上去就把孔子按倒,“凌暴”了一頓。引得一眾看客哈哈大笑。子路很得意。

但孔子爬起來,整整衣冠說,你得意個錘子,眾人皆是笑你耳,非我也。

子路很迷茫,歪著頭問,為啥?願聞其詳。啥原因,你說說吧!

孔子開口唱道;only,you,君子動口不動手,我動口不動手,君子也,你動口又動手,小人也,世人皆敬君子,而笑小人,你說大夥兒笑的誰,only~you啊!

唬得子路一楞一楞的,“大哥,你誰啊?懂這麼多?”

一旁的顏回鼻子仰高,不可一世道:“這就是俺家老師,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也!”

什麼?你就是孔夫子,唉呀!我一定要拜你為師,跟你學學怎麼做君子。子路納頭就拜。

孔子心中暗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什麼意思呢?就是,“像子路這樣,他以後不得好死。”

子路果然跟著孔子學了很多做君子的大道理,什麼“捨生取義”了,什麼“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了,…………,銘記於心。

所以,當子路聽到主子孔悝被他舅舅和老媽綁架了時,急忙往城裡趕。路上遇到了從城裡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子路說,我吃人家的飯,卻在人家遇到危險的時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為。於是單槍匹馬進城,準備救出孔悝。

子路到了現場,二話不說就和 孔悝的親母舅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子路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整理帽子的空當,被人一刀給咔擦了,接著又噼裡啪啦的給剁成了肉醬。

子路這邊是捨身取義了,可比較滑稽的是,其主子孔悝後來竟然他媽的安然無恙了,是啊!人家的舅舅和媽媽本來就是把他關在屋裡頭說說話,你說你子路激動個啥!

所以,竊以為,子路之死,孔老夫子絕對脫不了干係。

孔子,都是你的“仁義禮智信”,把子路同學給教傻逼了啊!






七鬥


前言: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有賢者七十二。而子路,正是孔子這七十二賢者之一。同顏回他們相比,子路也許智慧不及,但在人格上卻不輸於任何人。面臨國家叛亂的時候,子路身為衛國大將軍,他能做的只有拼命,不會逃命。至於子路最終下場慘然,雖為肉醬,但他留存於人世間的凜然大義卻滾燙且熱烈。

君子死冠不免

公元前408年,衛出公的父親蒯聵,曾幾番脅迫孔悝把自己迎回衛國當國君,而這蒯聵,就是之後登基上位的衛後莊公,這次政治鬥爭又稱作“衛國之亂”。身為衛國的大將軍,子路誓死效忠衛出公,所以他為了解救孔悝而不惜同蒯聵為敵。

為此,子路同蒯聵門下的兩個武將出身的家臣大打出手,雖然子路勇猛且有些武藝基礎,但面對石乞、盂黶這二人的時候,不免有些吃力。在戰鬥過程中,子路頭頂之冠被砍掉,子路認為“人在,冠不能掉”,便停止戰鬥,彎下身子去撿掉在地上的帽子。石乞、盂黶二人趁虛而入,一刀解決了正在彎腰撿冠的子路。子路死後,衛後莊公還將其施以醢刑,即將子路的軀體剁成肉醬。

子路之死,性格影響頗深

《漢書·遊俠列傳》:“雖其陷於刑辟,自與殺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其實早在子路死之前夕,孔子就發出了類似的感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有感而發恰恰證明了兩個細節,而這兩個細節卻又是左右子路人生和結局的決定因素。

①子路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正是由於他剛直執拗的性格而影響的,這是好的一方面;

②子路性格中原始鄉野的深刻烙印最終引導著他走向了偏執一端,正是死路;

子路毅然赴死,即便脫離不開自己執拗的性格,但他所面對“救國救民”的國家大事之時,他還有其他道路可走嗎?回過頭來說,當時已經沒有其他辦法能夠解決衛國皇位的爭奪了。對於身為大將軍的子路而言,保家衛國護主是他的職責。子路救主而赴死,證實了子路“義利並重”的思想。因為衛國國君給了子路利,所以子路應當報之以義。為義而死,死得其所。

冠帶整齊,殺生取義

子路一生坦坦蕩蕩,直到臨死一刻,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是君子,並且用極其悲壯的舉動捍衛了自己“君子”的氣節。為捍衛國家,子路終被剁成肉醬,孟子其後於“孟子思想”中提出的殺生取義似乎同他的這位“隔代師兄”頗具關係。子路的死對於孔子而言,更是極大的精神打擊,顏回剛剛逝去,誰曾想到,子路也隨之而去,子路是孔子門下殺身成仁的第一人。人自然改變不了自己死亡的命運,但如何面對死亡,卻是從心底裡靠自己把握的。

筆者感言:

子路在孔子門下眾多弟子之中居於特殊位置,在《論語》中也是亮相最多的人物,他“至死而扶正冠帶”的最終結局感人至深。他粗魯但勇敢,雖不修邊幅但卻是貫徹孔儒思想最為透徹的人。《周易》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時闊達,死際豪邁,寒門子弟的他,卻是諸子百家中的俠客。正是因為他這種“粗魯+忠誠”的二元化人格,才使得他於三千門徒中尤為特殊。“子路之死”在我看來,更是後世儒生該學的風範。


亮郎才不盡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應該是顏回。顏回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曾被孔子視為其衣缽傳人。可不幸的是,顏回在四十歲時英年早逝。時年七十一歲的孔子痛心不已,直呼“天喪予!”顏回的逝去,孔子甚至比失去親生兒子孔鯉更加痛心。但禍不單行,在顏回死去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一得意門生子路也在衛國內亂中喪生,先於恩師孔子離世。孔子在得知子路的死訊後,悲痛地說:“這是老天要斷絕我呀!”


相比於德行賢良、謙遜恭讓的顏回,子路在孔子眾弟子中個性鮮明,耿直忠義。 子路出身貧寒,但他行俠仗義,特立獨行。在成為孔子的學生後,他對孔子非常敬重,陪伴恩師周遊列國,是孔子弟子中侍奉孔子時間最長的學生。

子路生性率直,他尊重孔子,但有時也對孔子的言行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 當孔子首提“正名”時,子路就批評老師太過迂腐。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衛國被衛靈公的寵妃南子召見。南子本是宋國公主,她頗有姿色,但性情淫蕩,嫁與衛靈公後仍與宋國公子朝私通。子路對老師答應拜見南子一事耿耿於懷,認為像孔子這樣一位聖人、賢者,應該是不屑於與南子這樣一位聲名狼藉的女人會面的,除非孔子也仰慕南子的美貌。面對子路的指責,孔子急得指天發誓,表白自己的清白。在《論語》中,有多處記載,子路曾對老師提出過批評意見。


子路性格率直,為人耿忠信義。性格決定命運。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時任衛國大夫孔悝的家邑的長官。孔子深知子路忠義的性格,當他得知衛國內亂時,他就擔心子路的安危,恐怕子路會回不到他的身邊了。

衛國的這次內亂也是源於南子。南子嫁與衛靈公後,仍與宋國公子朝私通。衛靈公之子、太子蒯聵為此感到羞恥,與家臣戲陽速謀劃除掉南子。誰知戲陽速反悔,此行動被南子察覺。南子向衛靈公告了太子蒯聵一狀,嚇得蒯聵逃到宋國去了。

公元前493年,衛靈公去世。南子欲立衛靈公的兒子郢為國君。可是郢比較膽小。他覺得太子蒯聵出逃,他的兒子輒還在衛國。有這爺倆,他即便當上了國君,也是幹不安穩。於是他識趣地辭讓。南子無奈,只得立蒯聵的兒子輒做了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衛出公。 就在衛出公即位這年,這時衛出公的父親蒯聵早已投奔到晉國。晉國的領袖趙簡子派陽虎等人送蒯聵回衛,意圖讓蒯聵即位,被衛兵拒之境外,衛出公這才在國君之位上安穩地呆了十二年。


衛國大夫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的母親伯姬是衛靈公的女兒,蒯聵的姐姐。伯姬在丈夫孔文子死後,便和孔府的僕人渾良夫相好。蒯聵以取得王位後,答應姐姐嫁與渾良夫為誘餌,換取了伯姬和渾良夫支持他回國奪位。

為取得衛國大夫孔悝的支持,蒯聵與姐姐伯姬、渾良夫策劃劫持了孔悝,脅迫孔悝支持蒯聵奪位。 孔悝被劫持後,孔悝的管家欒寧馬上給子路報信,又馬不蹄地護送衛出公逃亡到魯國。 子路得知了孔悝的危急情況後,馬上前去營救孔悝。在城門外,子路遇見了逃出城的師弟子羔。子羔勸說子路趕緊逃命。但子路認為既然拿了孔悝的俸祿,就要有所擔當。於是,子路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隻身冒死進城。


當時蒯聵劫持了孔悝,脅迫孔悝登臺簽署盟約。子路要求蒯聵放人未果,就直接在臺下點火。這時蒯聵與其他兩位武士聯手與子路展開決鬥。這時的子路已六十三歲,年老體衰,根本不是三人的對手,很快就身負重傷,頭上的帽子也被擊落在地。子路在身死之際仍言“君子死,冠不免”,他強撐身體,用盡全力整理好冠纓,在他結系纓帶的時候,被武士殺死。

子路在衛國內亂時,他完全可以跟師弟子羔一樣,遠離是非之地,保全自身性命。可他卻不畏死難,以身赴死。“食人之祿,不避其禍”,子路是一位有擔當的忠義俠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