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炸藕盒、草頭圈如何譯成英文?讓中華美食文化“走出去”

黑木耳、炸藕盒、草頭圈如何譯成英文?讓中華美食文化“走出去”

▲美國朋友絕不肯吃的黑魚湯。|資料圖片

一日,與剛來滬不久的美國朋友在徐家彙一家火鍋飯店吃飯,朋友看到英文菜單上黑木耳英譯fungus時,非常愕然。Fungus也常見於中國餐館的英文版菜單上。曾在美國亞洲超市看到黑木耳包裝袋上也寫著英文black fungus。可在美國文化語境下,fungus通常會使美國人想到 toenail fungus(腳趾甲真菌感染),美國人還會聯想到是a mold that grows on the house(長在房子上的黴菌)或者是 some kind of body fungus growth (某種身體真菌病滋生)。

根據《美國傳統詞典(第四版)》的收錄,“木耳”的英譯名是wood ear。“木耳”也叫cloud ear或tree ear(中文“木耳”的直譯)。根據維基百科,“黑木耳”的英譯名black fungus, black Chinese fungus (or mushroom),其中fungus(真菌)說明木耳是一種菌類。可是美國人通常不會把fungus和一種食用蘑菇類聯繫起來。考慮到譯入語的文化語境,黑木耳最好翻譯成black wood ear mushroom,避免使用fungus一詞。

美食,書寫著各國不同的飲食文化,表達著彼此不同的生活理念,如何通過對方的語境表達中華美食文化特質?筆者略談一二。

“藥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理念。許多食物同時也是藥物,中國人擅於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西醫中但凡藥就不能是食品。有美國朋友很驚訝在中國藥店能買到食材。一次約美國朋友艾米來上海家裡過中秋節,正巧她咳嗽厲害,筆者親自給她煮了冰糖梨水並告知能潤喉止咳。艾米一臉茫然致謝後說到:“我們沒有用食物治療疾病的習慣。”

在連續喝了幾天冰糖梨水後,開心的艾米發信息給筆者:“中國冰糖梨水很神奇。很明顯是見效的,是好東西。”“藥食同源”的文化語境源自農耕文明養育下的中國人主要是以五穀雜食為主的“食草族”。很多西方朋友對中國“藥食同源”的文化語境知之甚少。西方醫學中但凡食物就不會談療效。

“藥食同源”的獨特飲食理念下,中國飲食文化形成了滋補養生的飲食認知。有國際朋友說起和中國朋友聚餐時,聽到最多的是中國朋友推薦某食物時說到:“It is good for your health.(有利於你的健康)”。 也就是我們通產說的“食補”。比如黑魚湯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口感細膩鮮美,兼有滋補的功效。一次在網上和美國朋友聊其黑魚湯的滋補功效,他的反應是:“等我震驚平息,緩過神來之後,我依然拒絕你的邀請。”原來黑魚頭部像蛇頭,加上全身類似蛇的花紋,再加上有較強的攻擊性,美國人對黑魚的恐懼值很高。在美國,黑魚不會成為餐桌美食,更不會衍生出“食補”的功效。在美國文化語境下,美國朋友直接拒吃了黑魚湯。

和“食補”一樣,“養生”也是典型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不僅是西方朋友面臨此類中國文化語境的缺失,中方交際者也要豐富梳理相關的文化知識,中國文化知識的缺失是很多交際者英語表達力的絆腳石。

黑木耳、炸藕盒、草頭圈如何譯成英文?讓中華美食文化“走出去”

▲“六花肉”。|大眾點評

如何使美食的英譯即能表現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又能在譯入語語境中有接受度和傳播度?曾在上海“很久以前(Long time ago)羊肉串”餐館讀到英文菜單上,把六花肉(比五花肉多一層肉皮)翻譯成six-flower meat,國際友人就一臉迷茫。

菜單翻譯一直是一個面臨挑戰的複雜工程。比如炸藕盒(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陝西肉夾饃(Shanxi hamburger),分別用三明治和漢堡西方熟悉的食物樣式構建西方人熟悉的語境,就比較恰當。

黑木耳、炸藕盒、草頭圈如何譯成英文?讓中華美食文化“走出去”

▲上海本幫菜“草頭圈子”。|資料圖片

上海本幫菜中的“草頭圈子”,有版本翻譯成stewed sausages ,這種翻譯雖然不會引起不適與尷尬,可是體現不出具體食材。“圈子”就是豬大腸的代名詞。豬大腸在很多中國餐館翻譯為intestine,這樣會使國際朋友顯得很驚愕。從翻譯的角度,對於這類中國人習慣的獨特食材,應儘量迴避使用相關食材的生物和醫學名稱。有翻譯人士建議用chitterlings(作食用的大腸)作為“圈子”的英譯。“作食用的大腸”一是包含中國廚師對特殊食材處理的巧妙,二是避免使朋友感到不適。

翻譯搭建跨文化溝通的橋樑,翻譯工作者作為架橋工程師,需要其語言和語用的雙向技藝能力。翻譯中文化差異處理的好壞,往往是翻譯成敗的關鍵。語言可以轉換,甚至可以“歸化”;但文化特色卻不宜改變,特別不宜“歸化”,一定要真實地傳達出來。因此“文化傳真”應是文化翻譯的基本原則。

中華飲食之於國際友人,是濃縮中國文化與哲學的教科書。在當今跨文明對話的語境下,讓中國文化不單是“走出去”,而是如何培養其國際受眾群體,讓西方社會看到中國文化的真正價值並樂於接受。跨文化傳播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語言和文化語用能力,成長為兼具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世紀“跨文明交流的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