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说过,施耐庵的才能胜他十倍,真如刘伯温所说吗?

原度拾趣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几乎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所以刘伯温在很多人眼里,至少是元末明初的智囊魁首,绝非他人堪与其并论。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竟然给朱元璋上书说,有个人的才能胜自己十倍,如果让他出来做事情,那一定会有好政绩。

对于刘伯温举荐的人才,朱元璋自然不会怠慢,可是此人当时在哪里呢?此人当时在江阴祝塘镇教书,东家正是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麒当时刚从四川辞官回到故里江阴祝塘镇。施耐庵在江阴得到徐麒的照顾,一边教书,一边悠闲地创作《水浒传》。《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这些绚烂的篇幅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而这个徐麒其实就是徐霞客的高祖,所以说明朝有名的那些人物,转来转去还都在这个圈子里。

表面看起来,这个施耐庵和刘伯温好像没什么关系啊。其实不然,施耐庵和刘伯温是同科,(现在有人考证出实际上施耐庵的岁数比历史记载的应该小24岁,不然按年纪算下来都70好几了,朱元璋还不断征召他)最早也给元朝在钱塘(杭州)当了两年的官,但是最后还是辞官去了苏州投靠了张士诚,而刘伯温因为在朱元璋攻打婺州后,被迫投被了朱元璋。

因此两人实际上是各为其主的。施耐庵本身就是兴化一代的,和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算是老乡,但是他本人和张士诚关系并不咋地,或许也是早就看出张士诚的确不太适合乱世,所以也没有替张士诚做过事情。

但是施耐庵和张士诚的部将盐城便仓的卞元亨关系不错,所以在他的帮助下暂避兴化,后来张士诚败了,他也就流落到了江阴,后来逃回了张士诚的老家大丰白驹场,那会属于兴化,后来又 逃到了淮安,总之施耐庵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逃避征召的过程,但是其人的确有大志,这些其实可以在《水浒传》里可以看出来。

还有人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其实入云龙公孙胜的原型正是施耐庵本人,而智多星吴用实际就是暗指刘伯温。如此一来,似乎还真的能解释通一些事情。晁盖一死,当宋江以“忠义堂”取代“聚义厅”的时候,就是整天躲,能尥蹶子,绝对不多待一天。而张士诚一死,施耐庵也是整天躲,能不给朱元璋做事就绝对不会去做。

而反观智多星吴用,可谓为宋江的“招安大业”煞费苦心,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宋江喝了毒酒后,吴用把自己挂在了宋江的坟头。这也暗示了刘伯温功成之后,却被胡惟庸喂了毒药。

而公孙胜却得道成仙了,施耐庵一直远离纷扰的局面,最后成就不朽的巨著。

所以施耐庵出谋划策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舞台展现。但是对于识人和对结局的预料,很显然只能说刘伯温略逊一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