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土家族群像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这个大家庭。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局面是解放后才逐渐实现的,在人民政权确立之前,官方从未进行过明确的民族划分,更别说平等、团结、区域自治和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了,许多族群饱受排挤、压迫,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对外不敢自认。

解放后,人民政权开展起民族识别工作,这个时候,压抑已久的族群意识开始觉醒。除了当时得到公认的九个少数民族,一下子有上百个族群提出了识别申请。

正是在这种大解放的氛围里,1950年国庆,在各地代表团云集的北京,出了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个21岁的湘西姑娘田心桃,田心桃,一度被媒体称作“土家第一人”。

土家,这个如今主要分布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和古丈一带,在湖北及四川也有聚居的人口大族,现有人口800多万,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然而,如果没有历史上那个走出湘西的小姑娘田心桃,这样一个

大族说不定会走进历史的尘封中。

时间拉回到1950年的国庆。

秋天的北京花团锦簇,人山人海,建国后第一次国庆大典即将隆重举行,9月28日,一列武汉至北京的火车缓缓驶入北京前门车站,前来参加国庆观礼的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代表来到了首都北京,人群中,有一位来自湖南湘西的小姑娘,名叫田心桃。

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中共中央中南局统一战线工作部邀田心桃参加会议的函件

21岁的湘西姑娘田心桃,此时是作为苗族代表来到北京的,看到首都的兴奋激动之余,小姑娘的心里其实还装着一份执着:“我不是苗族,我是毕兹卡”。

潘淇,田心桃所在的中南地区代表团团长,国庆观礼两周后的10月14日,北京民族代表座谈会上,潘淇突然语惊四座:在座的有位苗族代表,实际上不是苗族,而是中南地区的一个大族群,他们自称“毕兹卡”。

其实早在1949年,人民政权颁布了共同纲领,其中的民族政策,就被敏锐的田心桃捕捉到了,从那时起,小姑娘久藏内心的一股冲动,就不可遏制的涌动起来。

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身着土家服装的田心桃

田心桃,出生于湘西永顺的一个土家山寨,从小,田心桃跟着爷爷奶奶上山打猎,和姐妹们唱着山歌,编织西兰卡普(土家织锦),陪新嫁娘哭嫁,土家的文化习俗,已深深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1944年抗战时期,田心桃所在的县联立中学,为避难而来的江浙师生组织了一场联欢会,田心桃与另一位土家姑娘表演山歌对唱,一曲山歌博得了满堂喝彩,台下的人喊:苗歌好听,再来一个。

在土家话里,土家人自称“毕兹卡”,而将苗族称为伯卡,但小姑娘的说法显然不被理解、没人认同。这个遭遇把一股子执着,种在了15岁的小姑娘田心桃心里,一藏就是六年。

“毕兹卡”,是土家人的自称。现在只知道这个发音来源很古,属于藏缅语族,但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人猜测是“白虎夷人”之意,但专家们没有定论,土家人自己也早已说不上来了。

而“土家”这个说法,则来源于土家人对居住地族群的划分。他们把外来族群叫“客家”,把自己叫“土家”,也就是本地人的意思。

“毕兹卡”在民族代表座谈会上,被中南区团长潘淇提了出来,以苗族代表身份出现在会场的小姑娘田心桃,立即引来了各方关注,当时在京的媒体记者纷纷采访报道,中央民委的专家更是高度重视,出现这戏剧性的一幕,台上的主角田心桃,自己也觉得很突然。

49年10月19日,古城永顺解放,县联立中学的女教师田心桃参加了迎解,也就是这一天,田心桃见到20天前共和国刚刚公布的“共同纲领”,其中宣布的新中国民族政策,让小姑娘内心深藏的执着,又活络了起来。

50年8月,田心桃进入了湘西行署在沅陵举办的教师讲习班,机缘巧合认识了四十七军141师的政治部主任李侃,当时李侃正在湘西寻找代表参加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听了田心桃自称“毕兹卡”的奇怪述说,李侃决定把她作为民族代表推荐上去,看看她有没有机会去参加国庆观礼。

因为田心桃的外祖母是苗族,她拿到了一张苗族代表证,在半个月的会议期间,田心桃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推介土家的机会。

但是,在武汉掀起的土家热,并没有改变田心桃代表证上的苗家身份,9月,代表团进京了。

50年10月1日上午,观礼代表们早早来到了天安门东面观礼台,10点,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三军,之后,首都四十多万人大游行,场面壮观,14天后,有了中南区代表团团长潘淇,语惊四座的那一幕。

10月14日,民族代表座谈会后,中央民委委托语言学家杨成志教授,找上了田心桃。杨教授让田心桃将各种词语翻译成土家语,又详细询问了土家的风俗习惯。

10月17日,中山公园音乐堂,一场关于民族介定问题的报告正在进行,时任民委主任的李维汉,正在给代表们作民族政策报告。听着精神传达,田心桃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10月20日,中央民委拟了一篇文稿让各民族代表翻译成本民族语言,负责录音的罗常培教授听了田心桃的土家语后,当即肯定地说:田代表,你的发音准确清晰,据我初步判断,你讲的语言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

北京的消息传回来,很多人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其实土家不为外人所知,并不奇怪,数百年来,因为与苗族杂居,和出于自我保护种种原因,湘西这一带的土家族群被统称为“苗蛮”。

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欢送兄弟民族代表晚会门票

但随着小姑娘田心桃在北京挑开了这层纸,一批土家人闻声而动,其中有一个,是当时中南局的民委干部彭泊,他通过民委主任张执一,详细反映了土家族的情况,并联络了一批土家族知识分子,开始向中央写信,随后,系统的调查开始了。

1952年,田心桃回到武汉中南民院任教,12月的一天,中南民委请来的一位中山大学教授严学窘,找到了她。

随后,严学窘进入湖南永顺、龙山两地实地考察。教授得出结论:土家语属于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结论反馈上去,更多的研究专家赶到了湘西这片陌生的土地,严谨的反复论证开始了。

1953年9月,汪明禹教授率中央调查组来湖南调查,给出了土家是单一民族的结论。

1953年11月,语言学家王静如再次从语言学角度实证了土家语为特有语种。

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著名历史学家潘光旦教授

1953年底,著名历史学家潘光旦教授,著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至此,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土家族,有了存在的理论基础。

专家多次论证后,1954年1月,中央统战部致电湖南省委,认为土家为一单一少数民族,向湖南省委征求意见,然而,意料之外的分歧出现了。

调查意见下到省里,湖南省统战部和民委的一批同志,却对土家族来源、语言习俗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有部分土家人自己也不愿意承认是少数民族,由于学术上出现不同看法,土家识别问题被搁置了起来。

一年后的1955年9月,湖南永顺县双凤村小学,夜色笼罩下,校园礼堂里挤满了村民。

多年后,找到了这样一组签名。

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但对土家这样的人口大族来说,决定其历史命运的,竟然会是这样一个突然的瞬间,我手头有一张照片,是当年田心桃被媒体称作“土家第一人”时的一幕。

她为何被人称为新中国“土家族第一人”?

田心桃

其实,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各族迎来大解放的新时代,21岁的小姑娘田心桃,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留下了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幕。

当然,一个民族的认定,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土家族,由于在解放前受到压迫而被迫隐藏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也给当时的认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在认证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学术上的分歧。

不过,故事到这里,显然没有结束,我们下回会继续这个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