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廣告營銷大觀

智威湯遜(JWT)被數字營銷公司偉門合併的那天,廣告領袖在社交媒體上集體哀悼,為一個時代的消亡唱響輓歌。

JWT曾是4A的象徵,無數廣告人的燈塔。塔倒了,命運卻早有預告。《定位》這本書的合著者–阿爾·里斯,最早預告了“廣告行業的衰亡”。

2002年,他在新書《公關第一,廣告第二》中寫道:“成功的品牌是由公共關係而不是廣告打造,品牌首先是通過公共關係深入人心,然後才由廣告來捍衛品牌。”

此前,百年廣告老店在世界範圍內,被國際廣告集團大肆收購,公關是當時資本最青睞的寵兒;2002年之後,以中國內地為例,廣告集團不僅在公關媒介領域跑馬圈地,國際公關公司也相繼進入內地,搶奪市場。

公關行業進入了輝煌騰達的20年,但廣告營銷百年演進的科學體系、藝術思想似乎戛然而止了。至少在中國,廣告公司旗幟鮮明的個性與文化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營銷公司的方法論好像失去了活力,過時的理論被新瓶裝舊酒或老調重彈。

2009年,在《顯而易見:終結營銷混亂》這本書中,特勞特也發現了營銷世界分崩離析、理論混亂不堪的真相。他指責道:“廣告人只會尋找創意,而非營銷的真相。營銷人員患上了大企業狂妄症,深陷複雜的方案中無力自拔。”

2011年1月,美國雜誌《Fast Company》刊登專題“被謀殺的麥迪遜大道”,預言廣告已死,2018年,在智威湯遜的旗幟轟然倒塌之前,揚羅必凱早一步與數字營銷公司VML合併,對於未來,廣告人心中早有了答案。

JWT像是國際廣告集團利益導向的犧牲品,互聯網與數字科技成為壓倒百年老店的最後一根稻草。大象轉身,更難,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回到最初的開始—在那個百家爭鳴的大繁榮時代中,尋求答案。

是時候,對“概念”做一個全面回顧了。

1、“營銷”領域,營銷組合向4Ps方向發展

1953年,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博登提出了營銷組合的概念及12個影響要素後,營銷人第一次意識到市場需求受到“營銷變量”或“營銷要素”的影響。

進入60年代之後,美國市場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轉變。在組合營銷這個大的營銷觀下,一些點了不同天賦技能點的營銷大師,憑藉其理論創新帶領行業走向了不同分支。

橫向,基於增加產品市場佔有率的目標,組合營銷理論以4Ps組合為開端,沿著“產品策略”的發展路徑擴張。縱向,則伴隨著定位理論的提出首次,營銷人開始關注“消費者心智”,從服務到忠誠度,離消費者越來越近。

1.4Ps理論,基於產品的橫向派生

理查德·克萊維持教授,首先把“營銷組合”的12個要素歸納為產品、訂價、渠道、促銷後,1960年,麥卡錫將其總結為著名的4P,並增加了策略(Strategy)因素,統稱為4Ps組合。

營銷組合從學術領域走到商業應用,4Ps是一個開端。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暢銷書中推廣4Ps組合,進一步確定了該理論在營銷領域的地位。同時,緊隨時代發展,科特勒對4Ps理論進行了橫向的補充擴展。

1986年,在“全球營銷”這個堪稱里程碑的概念被提出3年後,基於美國貿易全球化環境,對影響市場佔有率的營銷因素補充,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場營銷”概念,並改善了4Ps組合,即在原來的4P組合的基礎上,增加兩個P:“政治力量”、“公共關係”,4Ps進而發展為6Ps。

同年,科特勒進一步把6ps 發展為10ps。他把已有的6ps 稱為戰術性營銷組合,新提出的4P:探查、劃分、優先、定位稱為戰略營銷4p,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10Ps營銷組合理論。

10Ps的概念結合了70年代的定位理論與50年代中期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提出的市場細分概念,以在本土市場中找到新市場增量為目的。6Ps組合則主要應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定市場,立足於國際化市場開拓。

總的來說,4Ps組合體系及其衍生都是以產品為重心,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為目標。

2.定位,以消費者為中心縱深發展

20世紀70年代,艾·里斯與傑克·特勞特提出了定位理論。同“全球營銷”的意義類似,定位理論擴大了視野和格局,讓營銷科學家對“產品本身”的關注,轉移到對消費者服務、消費者心理之上。

當時,美國市場的競爭加劇產品供不應求,迫使消費者在同質化的產品中做出選擇。所以定位理論的核心不是圍繞產品做營銷,而是先是找到產品的差異化,然後再將其定位在潛在顧客的心智中,是一種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思路。

此後20年,以定位為標誌,從用戶服務關係到用戶忠誠度,組合營銷的應用範圍得到進一步加強。

1981年,布姆斯和比特納認為企業將營銷戰略側重於銷售和廣告,必然會忽視消費者服務與長期關係的建立,隨即建議在傳統市場營銷理論4Ps的基礎上增加三個“服務性的P”即:人、過程、有形展示,也就是7Ps營銷模型。

7Ps模型啟發了營銷人對營銷服務的探索。1994年,哈佛大學教授瑞查德和塞斯研究了企業的市場份額與利潤的關係,發現顧客滿意與忠誠才是真正決定利潤的主要因素,於是提出3r+4ps組合,3Rs即顧客保留、相關銷售和顧客推薦指標。

於是,以顧客忠誠度為標誌的市場份額的質量,取代了市場份額的規模,成為公司的首要目標。“服務營銷”的理念誕生了,並在商業實踐中被廣泛傳播。

2、廣告領域創意革命時代

與營銷行業不同,廣告的發展初期更偏向於”銷售術”。

少有資料揭露智威湯遜、揚羅必凱等百年老店在20世紀初期的方法論。我們大概能瞭解的是他們最早引進了策略部門與廣告效果檢測,讓廣告行業旗幟鮮明的分為了軟性推銷派(情感氛圍派)以及硬性推銷派(原因追究派)。

前者主張廣告建立在消費者獲得的滿足感的基礎之上,後者主張廣告必須提供一個切實的銷售理由。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推銷,廣告是科學還是藝術。這一階段廣告的特點都是以銷售員為中心,廣告的角色是為銷售員服務。

直到20世紀50年代,達彼思廣告公司董事長羅塞•瑞夫斯提出了USP獨特銷售主張理論後,廣告中錯位的角色扮演才有所改變。USP理論認為產品中必須有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這個主張是一個獨特且強有力的利益承諾,廣告開始真正為產品服務。

而進入60年代之後,當營銷人在思考如何將過剩的產品出售給消費者時,一部分廣告人乘上了大眾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東風,廣告行業進入了空前繁榮階段。這個階段的廣告目標仍然是銷售產品,但廣告創意已經被最大化認可。

1.廣告“三旗手”掀起創意革命

60年代也就是著名的“創意革命時代”,以廣告三旗手為代表分為了三個創意流派。

李奧•貝納是芝加哥派的代表,相信“產品即英雄”,廣告要挖掘產品“與生俱來的戲劇性”。標誌性案例案例是一則有關“肉”的廣告。在這部廣告中李奧貝納沒有提到產品的賣點,而是挖掘了肉類色彩背後的食慾和煎肉的滋滋聲,USP理論中的“利益點”得到了衍生。

大衛•奧格威是廣告科學派的代表,提出了BI(Brand Image)品牌形象理論,他主張“建立清晰明確的品牌個性”,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產品功能利益點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奧格威的形象論認為消費者購買時看重的是實質與心理利益之和,他們都包含在形象化的品牌之中。

DDB的創始人之一,威廉•伯恩巴克代表廣告藝術派,強調消費者對廣告表現的感性參與衝擊力,最能代表伯恩巴克觀念的ROI理論指出,一支好的廣告應具備三個基本特質:關聯性、原創性、震撼力。

從後來者的角度來觀察,由於當時很多知名的廣告案例其實可以歸納在“品牌形象”之下,比如李奧貝納為萬寶路拍攝的廣告。所以,有學者也將這段時間稱為“品牌形象”的年代。

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精信廣告公司提出了著名的“品牌個性”的新概念,至今影響廣泛。而USP理論一開始主要強調廣告需要突出產品賣點,在90年代後也引申為一種品牌創意的價值主張。此時,品牌已經是廣告理論中最熱門的話題。

2.廣告創意的效果測量進入新階段

1898年艾爾莫·李維斯首次提出了“AIDA”的推銷理論,即引起注意、產生興趣、培養慾望、形成記憶、促成行動,斯特朗其引入廣告效果評價中,成為第一個廣告測量的模型,後來有學者在模型中增加了M(記憶)或S(買後滿足)因素,AIDA變為了AIDMA或AIDAS。

這個路徑和4Ps理論的變化方向一致,橫向補充發展。有了測量理論思路,廣告效果研究也就有了發展大綱,在60年代後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以1961年,美國廣告學家R·H·科利推出DAGMAR(達格瑪)模式與6M方法為標誌。科利認為廣告對消費者的影響過程經歷,知名、理解、信服、行動四個階段,廣告效果測量則要從商品、市場、動機、訊息、媒體、測定六個目標逐級進行,廣告的效果測量有基本原則和方法。

同年,羅伯特·J· 勒韋茲和加里·A·斯坦納提出了L&S模式,即認知反應,情感反應和意向反應三個部分。該理論認為以傳播效果衡量廣告效果才是基礎,建立起廣告傳播的效果層級模式。

達格瑪模式關注了消費者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但無法準確測量單一廣告的效果。但L&S模式每一個階段都可以被測量,廣告的傳播過程能夠更好的被評估。

學術領域的理論研究引導了廣告的測量的商業化發展。1968年以後,博報堂、電通、萬年社等都設置了廣告效果評估實驗室。博報堂有HAAP、日本電通有CSP、李奧貝納CAPP模型測量,除了CAPP增加了品牌以及買後滿足因素,這些模型都大同小異。

以CSP模型為例,當電通在發佈完一篇稿件之後會先從媒體的到達率、平均達到次數、媒體總到達率計算廣告的效果進而推算廣告的相關數據。最後根據DAGMAR來計算消費者心理變化以及行動效果。除了媒體到達率有數據指標外,每一個階段都是通過人工手動測量,工作量龐大。

進入70年代到80年代,隨著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廣告公司開始了系統的廣告效果研究。從一開始評判廣告效果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閱讀率視聽率等方向,後來上升為對廣告整個銷售效果瞬時效果和長遠效果的綜合評估,更看重長遠的品牌效果或者消費者態度等。

3、大整合時代殊途同歸之路

其實,在60年代以前,無論是營銷還是廣告服務的主體是“產品”。產品過剩了,就增加產品服務提升附加價值。

60年代之後,當產品與服務逐漸失去了差異化,製造商開始賦予產品個性和精神以獲取消費者的認同,目的都是為了產品銷售

這種狀況隨著一個全新的變量而被改變,它既不屬於服務也不存在於用戶心智。它摸不著、看不見,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消費者購物決策—品牌誕生了,雖然至今它也沒有明確的定義。

90年代初,大衛·阿克在《管理品牌資產》一書中,第一次認可了品牌的價值。就像人類第一次意識到萬有引力,品牌不再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形象或個性,而是一種有型的資產、無形產品,大整合時代到了!

1.整合營銷的“品效合一”

1990年,羅伯特,勞特朋向4P理論發起了挑戰,提出了4C理論。他認為營銷應該是以客戶為中心,應該關注並滿足客戶在成本、便利上的需求並加強與客戶之間的溝通。不應該是消費者請注意,而是“請消費者注意”。

毫無疑問,4C理論啟迪了在美國西北大學執教的唐·舒爾茨教授。20世紀末,它提出了整合營銷傳播IMC的理念,認為應該用4C和5R來代替4P。同4C理論相同,5R理論同樣是以“客戶為中心”,提出在關聯、感受、反應、回報上與客戶建立長期互動關係。

有關客戶和消費者的區別,我們可以理解為:消費者是企業產品、服務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者,而顧客則是指與企業直接進行商業交往的人或群體。用現在流行說法,即是被賦能的所有個體。

當時,有關IMC的討論很多,從營銷模式還有戰略模式方向上都有多觀點。但舒爾茨認為IMC應該代表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即利用一切公司和品牌能接觸到的信息員去吸引消費者。所以,IMC最初的許諾其實是通過建設一個全面的結構,從而建立一企業統一形象。

舒爾茨提到的形象就是品牌,所謂的統一是指品牌形象的有效統一,也就是“品效合一”。這個概念和我們現在說的“品牌宣傳和效果轉化”差異很大。

舒爾茨進一步補充,IMC是一個由客戶信息主導的系統,一種對客戶感知的理解和品牌的聯繫,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根本的方法,通過這一方法所有傳播投資策略都可以被評估,因為它的終點,在對客戶和消費者的實現價值和潛在價值進行估測。

總之,現在的主流觀點都認為IMC整合營銷主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輔助品牌建設,二則是解決投資回報率也就是ROI的問題。

多提一句,在整合營銷推出之後的很長時間內,我們都忘記了ROI這個詞。前幾年又重新提及,甚至將2019年稱為品效合一元年,實際上變相證明整合營銷的效果已不如從前。

2.廣告行業的品牌整合

90年代,學術界有關品牌的研究到達了頂峰,“品牌冰山”、“品牌群”、“品牌生態環境”各種新概理念層出不窮。而外資廣告集團,也在上世紀 90 年代颳起“品牌風”,重新規劃自己的作業理念和程式。

奧美提出了“品牌管家”,並在90年代末進一步提出了“360品牌”理論模式、薩奇提出了“全球品牌策略”、電通提出了“品牌傳播”、達彼斯則以“品牌精髓”為出發點重新規劃 USP 廣告提出了“品牌輪”、智威湯遜從以前的“湯普遜方式” 到“全品牌傳播”轉變等等。

除了管理模式外,廣告公司還在廣告測量領域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實踐。

比如,李奧貝納就專門建立了 “李奧貝納消費者訪談小組”,橫跨中國六大一線城市,作持續性的研究以深入地揭示人類的洞察力。博報堂有著名的“生活綜合研究所”主要任務是觀察全日本的消費者,幫助洞察需求和慾望、揚・羅必凱開發了品牌資產評估工具、精信針對電視廣告監測制定了最佳媒體策劃方案的工具 SPARC。

在2002年左右,經歷一波國際廣告集團的收購併購後,這些廣告集團更加強調用技術來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越來越重視研發力量的配備以及開發專有工具作為公司的無形資產。所以,給我們留下了一種理論、方法論缺失的錯覺。

90年代之後,營銷和廣告行業殊途同歸的走向了品牌之路,而作為一種新物種,品牌在整合營銷的策略下蓬勃發展。所以,我們把1990年代之後稱為“整合營銷”的時代也毫不為過。

3.2000年之後,哪裡出了問題?

進入2000年之後,隨著整合營銷觀念越來越流行,也在互聯網新技術、資本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廣告營銷的理論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總結。比如整合營銷,就有人結合品牌理念,總結了一套BIMC理論(品牌整合營銷),還有人加入了網絡營銷的概念,發展為E-IMC(網絡整合營銷)…

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了CCDVTP價值營銷的新模式,舒爾茨認為傳統的4P營銷理論應該被新的SIVA理念代替,特勞特在新定位之後又重新定位。電通集團針對互聯網時代提出AISAS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後來又更新為SIPS。有自媒體基於數字營銷的觀點還提出了鏈路營銷的新思考…

心理學在廣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不僅會在PPT中加入aida公式,還會提到首因效應,暈輪效應,社會刻板印象,移情效應,心理定勢…奧美一開始在《奧美觀點》中強調大創意與品牌整合,又在2009年的《奧美的數字營銷觀點》中力捧數字營銷。而在數字數字營銷廣告領域,幾乎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型。

概念很多,方法論不少,好像並沒有改變傳統廣告行業整體疲軟的趨勢,也沒有產生過一隻廣告、一組營銷帶火一家企業的案例,一定是哪裡了出現了問題。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