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小记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小记

图为金山(左)、郑君里合演的《钦差大人》剧照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于1935年6月,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终止活动,是左翼戏剧运动史上著名的戏剧团体。

1934年秋后,因严重的白色恐怖,使革命戏剧组织和人员遭受重大损失。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为使革命戏剧在白色恐怖下获得发展,决定以章泯、张庚、徐韬、赵丹、金山、陈鲤庭等出面,联络当时的进步剧人,组成一个新的组织。为此,电影界著名人士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职业话剧集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开展革命演剧活动。当时,协会采取以剧场公演为主、突击演出为辅的办法,用隐蔽、曲折的方式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这同时也标志着“革命剧运”进入了职业化剧场艺术阶段。

协会成立后,曾在上海进行过三次声势浩大的公演。第一次是1935年6月在上海金城大戏院演出三幕话剧《娜拉》,主要演员有赵丹和金山。这次公演,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当时的报纸上获得好评,打响了协会演剧的第一炮。第二次公演是在当年10月,同样是在金城大戏院,演出的剧目是果戈里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鲁迅也观看了此次演出。第三次公演是在1936年1月至2月,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了《欲魔》《醉生梦死》《大雷雨》3个剧目。

1937年4月,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不得不更名为业余实验剧团。新组织得到了新华电影公司老板张善琨的投资。5月23日,实验剧团正式在上海《申报》用整版发表了宣言,刊登了演出广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宣言”明确提出:好的戏剧不应该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应该是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不应该是刹那间的,而应该是灵魂的铭刻;不仅是娱乐观众,而应助长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力。艺术上,“宣言”强调:注重感情的魅力,由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灌注到感情中,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张善琨租下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影剧院),演出日夜两场,全部收入归他所有,同时剧团的演职员也由他发工资。他还在茂名路租下了一栋小楼房,作为剧团社址和宿舍。

业余实验剧团以“青鸟”为徽记,演出时缀在大幕上。剧团成立后,开始积极排练,曾创作演出了不少精彩作品。剧团的第一个剧目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于1937年6月公演,由章泯导演。第二个剧目是由沈西苓导演、宋之的编剧的《武则天》。正像剧作者说的:“本剧描写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的呐喊和挣扎。”第三出戏是陈白尘编剧的《金田村》,剧目重新诠释和塑造了洪秀全、李秀成等形象。最后一出戏是曹禺先生的《原野》,描述了军阀混战时期,北方农村各阶层人物之间的强烈冲突、感情纠葛以及悲惨的命运。后因“八一三”事变爆发,演出不得不中止。不久,剧团在党的“文委”组织下,将上海左翼戏剧艺术工作者,编组组成13支上海救亡演剧队,从此开辟了我国戏剧运动的一个新时期。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先后活动两年多时间,协会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在中国革命戏剧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使左翼戏剧在戏剧观念和演剧水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 极大地推动了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