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機四伏,黃金真的可以避險嗎?

黃金,自古以來就被當作財富的象徵,民間有著“盛世買古董,亂世藏黃金”的說法。

如果你通讀歷史,便會有著清晰度認識——人類的發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和民眾對黃金的爭奪史。

畢竟誰掌握了黃金,誰就掌握了國家財政權,所以黃金才是人們對貨幣的終極信仰,而非僅有200年曆史的美元以及其他國家貨幣。

時間推移到21世紀,隨著美元的強大以及強行廢除金本位制,黃金的地位被動搖,但黃金就是黃金,無論有沒有金本位,黃金永遠是價格標尺,也是所有人心中最堅定的信仰,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保障。

比如1949年,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全線潰敗,奄奄一息的國民黨政權逃亡臺灣。逃離之前,還從大陸運走了兩百多萬兩的黃金。

所以,一直以來,中國人都對黃金情有獨鍾,祖先對黃金的信賴遠勝於白銀。

即便是投資渠道多種多樣的當代,中國大媽們也因為搶購黃金而名揚海外,人們對黃金的熱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決定黃金價格走勢的原因是什麼?黃金真的是避險的最好選擇嗎?為什麼依然有人不看好黃金?

面對這些疑問,我想本文或許會給你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本文不是告訴你一種絕對的結果,而是告訴你出現這些疑問時怎麼去思考。

黃金價格的決定因素

傳統的研究黃金價格框架認為,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包括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美元指數、原油價格、避險情緒和資金影響等因素。其中最核心的邏輯是美元和黃金、以及利率和黃金的關係。其他關係只起到了輔助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顯示其影響。

1、黃金價格的核心變量-美元指數

1973年之後,以美元為基礎、黃金為後盾的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黃金開始進入非貨幣化時期,價格開始波動。黃金的硬通貨屬性一定程度上被信用貨幣所代替,但是仍是世界儲備貨幣之一,黃金、美元和其他國家貨幣形成三角關係。如果美元貶值,一美元能夠交換的黃金更少,黃金美元價格上漲。反之,當美元升值,一美元能換的黃金更多,黃金美元價格下降。

在通過美元對黃金價格的觀察中,市場通常選擇美元指數作為觀察變量。根據以往的歷史數據觀察,從長期來看,1975年以來黃金價格與美元指數月度相關係數為-0.46,短期來看,2016年以來黃金價格與美元指數月度相關係數為-0.71,負相關性較為明顯。

美元佔國際貨幣儲備份額不是一成不變的。自1994年以來,美元佔全球儲備份額在58%到73%之間震盪。1994年至2015年3季度之間美元佔國際貨幣儲備份額和黃金價格之間負相關係高達-0.87。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美元和黃金之間存在替代關係。美元儲備份額越大,反映出黃金作為美元替代品的相對需求減少。黃金價格下降。美元儲備份額越小,反映出對其他儲備工具和避險產品的需求在增多,黃金作為美元替代品的需求上升,黃金價格上漲。

2、利率也在左右黃金的價格

看2015年底第一次加息至今的情況,每次美聯儲加息落地,均是黃金向上的拐點,金價均會醞釀一波反彈,而且價格中樞會逐步抬升。

一般來說,美國利率水平是影響黃金價格最重要的標的。這是因為:1.黃金國際交易主要通過美元結算。美元匯率直接受到美國利率的影響。2.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匯率變化直接反應在當地黃金價格上。3.美元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中佔主要份額。利率變化改變資產配置結構。因此,美國利率上升使黃金有向下的動能。

3、通脹

有觀點認為,基於黃金的抗通脹屬性,黃金與通脹指數的相關性較強,但是通過觀察歷史數據,黃金價格的走勢與通脹指數的正相關性在很多時候會失效,在某些時段黃金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和通脹甚至出現負相關。2000年後,美國CPI與黃金價格月度相關係數為-0.28。這有可能是因為當通脹指數上升時,市場對央行加息的預期變強,受此預期影響下黃金的價格可能走低。在當前,CPI影響的背後實質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而非CPI本身,市場很難僅僅通過CPI來判斷黃金價格的未來趨勢。

4、供給與需求

究其原因,黃金不是一般的商品,其供給需求結構本身較為特殊,金融屬性大過使用屬性,因而很難運用傳統的方法進行分析。正如前文所言,需求端,黃金除了被製作為珠寶首飾以外,還被投資者用來儲藏和交易;供給端,黃金有很大一般部分來自於回收金而非礦山金。一旦價格上漲,黃金礦山企業有動力去加大開採,但是回收金的供給並不一定跟隨礦山金同步變化。

黃金的避險作用

首先提起黃金不得不說避險。21世紀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使歐美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緩慢甚至陷入停滯。黃金由於其獨特的避險功能受到追捧,國際金價一度突破1900美元/盎司。

理論上當投資市場出現劇震,出於對資產價格下跌或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投資者往往會選擇賣出風險資產,將資金投入至穩定或具有確定性的投資品種當中,從而推升了相關投資品種的價格。

那什麼是“避險資產”?

避險資產指的是隨著市場變化,價格不會波動太大的一類較為穩定的資產,譬如黃金、美元等等。常見的避險資產有美元、黃金以及經常會被忽略的瑞士法郎、日元等。

而在國內“盛世古董亂世金”的說法深入人心,一說到說到避險,投資者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黃金以及黃金概念股。每當投資市場發生劇震時,作為具有稀缺性的“硬通貨”,黃金往往會受到資金的青睞。

同時,黃金與股債等大多數資產相關性較低甚至為負,也使得其成為在風險來臨時最好的避險品種之一。

最近黃金的起飛原因:

一是美元由加息轉為降息,進入貶值通道內。

二戰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超強,在世界上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鉤,當時你拿著美元,是可以直接兌換為等值的黃金的,兌換標準是35美元可以換成1盎司黃金。

1973年,美國經濟衰退,這個體系崩潰了,但美國的經濟實力擺在那呢,而且全世界也習慣了,所以黃金一直是用美元來計價的,也就是你常看到的“每盎司多少多少美元”。

問題是,美元的幣值是會變動的,一旦美元貶值,黃金的價格自然水漲船高。舉個例子,原本35美元可以換到1盎司黃金,現在美元不值錢了,再想換到1盎司黃金,就得花費70美元了。

造成美元貶值的因素比較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美聯儲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投放更多數量的美元,比如降息。

恰好,為刺激經濟增長,去年美聯儲由加息轉為了降息,且市場普遍預測,這個降息週期還將持續一陣子。

美元逐漸貶值已經是明牌了,此消彼長,黃金哪還有不漲的道理?

二是全球央行都在釋放流動性。

事實上,想刺激經濟增長的,可不止美聯儲一家,全球的央行都想提振自家的經濟。

大家採取的行動也很一致,那就是降息、印鈔票,這樣一來,各國貨幣都因通貨膨脹而有所貶值。

投資者可不是傻子,會任由手裡的現金變得越來越不值錢。為了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他們會搶購一切資產,而保值效果最佳的黃金,自然也會受到追捧。

上述觀點可不是金姐的一家之言。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就直言:“當前是較好的做多黃金的時間窗口”,認為2020年基本面與風險事件因素都將推動黃金價格大概率上漲,估計全年金價漲幅約為20%-30%。

實際上,黃金不僅是個人避險的最佳選擇,在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各國央行的青睞。

世界黃金協會(WGC)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央行的官方黃金儲備已接近3.45萬噸。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央行在2018年購買了651.5噸(同比增長74%)黃金,創47年來最多。

自去年12月18日以來,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一直處於加倉狀態,最新持倉高達895.30噸。

但是另一方面黃金的避險作用越來越被質疑。

買黃金的人,大多數是衝著保值、避險的屬性去的,但這些說法真的靠譜嗎?先說保值,我們對資產的要求,不說增值了,最起碼長期保持穩定,波動性不大,我們定義這資產是保值的,但是從黃金的長期價格波動來看,似乎不滿足這個條件。

黃金過去的一年走勢一直處於上漲趨勢,增值當然是最好的保值。但是如果你把期限放寬至10年。你的收益也才50%左右。

如果很不幸,你2011年9月份購入黃金,估計還在解套的路上,顯然,波動這麼大的資產是不適合“保值”的。

那麼另一個屬性,黃金避險,比如黃金可以抗通脹、抗貨幣超發、抗外國局部戰爭、抗經濟衰退等等靠譜嗎?先看看抗通脹的效果,我們統計了2002年至今的CPI和黃金價格走勢的數據,這18年間,這兩者的數據出現明顯的背離。

其次是抗貨幣超發,貨幣的發行量我們看M2的數據,數據顯示,我國的M2數據從2002年的15.9萬億一路增長到最新數據的202萬億,貨幣發行不斷擴展,但CPI卻在大部分的實現顯示和M2數據發生背離,所以買黃金可以抗貨幣超發就沒有說服力了。

再來看看對沖外國局部戰爭的效果,2003年3月20日,美軍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伊拉克戰爭爆發,在這次局部戰爭剛爆發初期,國際黃金價格不僅沒有起到避險作用,反而跟著局勢暴跌。

最後是抗經濟衰退的能力。金融危機期間,金價暴跌了30%,對於避險品來說,這個跌幅已經非常驚人了。直到2008年10月金價觸底,開始上漲,但是,那個時候也是全球股市的起漲點,原油也在漲,所以你能說它避險嗎?

目前整個地球開採出了約16萬多噸黃金,分為4個類別:1、珠寶,約50.5%;2、私人投資,約18.7%;3、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約17.4%;4、工業、化學、電子用途等,約13.4%。

本質上來說,黃金就是一種大宗商品,只是因為這不到20%的貨幣屬性,變成一種特殊的大宗商品。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黃金跟股票沒有多少區別,也就更別提,A股市場中那些買黃金概念股來避險的效果了

上漲時刻看空者增加

一些人認為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代表和零息債券,其價格走勢跟美債的相關性是非常高的。

這周全球市場暴跌,同為避險資產的美債大漲,黃金這周卻走出了下跌走勢,這是比較少見的,原因可能是市場在通縮預期。

黃金價格=通脹預期-名義利率,當通脹預期下跌的比名義利率還要快的時候,黃金價格就會下跌。

參考費雪公式 mv=pq,貨幣供應量×貨幣流通速度=價格×交易量。放水就是增加m,但是因為m基數都太大,放水的邊際比例不可能太高。但是如果需求停滯,經濟增速變緩,必然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m增加的比例小於v的下降比例,就會導致p的下降。

而且,通縮比通脹更容易自我強化,也就是常說的通縮螺旋。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就是由通縮引起的,美國曆史上發生的大規模通縮,每次都是銀行破產,經濟蕭條,失業暴增,還間接誘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明朝的滅亡也是因為明末遭遇了通縮和鼠疫的雙殺。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問題是經濟停滯,整個全球經濟流速變慢,就會導致即使央行放水,貨幣投放量上來,也無法抵消貨幣流轉速度的下降。因為通縮的時候,貨幣會增值,人們更傾向於持有貨幣和償還債務,而不是去消費或投資,經濟活動就會逐漸停滯。

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大家對未來預期變差,都在節約開支,就會導致企業的整體收入下降,收入下降,會導致對未來預期進一步變差,這就是通縮螺旋。通脹會迫使人們降低儲蓄和擴大借貸,更積極的去消費或投資,這對經濟是有促進作用的。

所以黃金價格的下降,原因很可能就是市場在通縮預期,就是即使美聯儲會降息,但是疫情造成經濟增速放緩甚至停滯(中國2月份的PMI已經低於08年次貸危機的低點,出口和內需都在斷崖式下降),貨幣流轉速度下降,也會導致p的下降,就是價格下降,引發通縮的預期。

這樣才會出現美債漲(預期美聯儲降息)而黃金跌(預期通縮)的情況。同時,油價是通脹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本週原油價格暴跌15%,也使通脹預期大幅降低。

所以,黃金價格下跌,其實是反應了市場對疫情造成的經濟停滯可能引起的通縮的憂慮。面對這次疫情帶來的衝擊,美聯儲降息應對之餘,對於中國央行來說,即使高通脹,也只能繼續寬鬆貨幣。通過持續的寬貨幣來改善企業的現金流,先把企業救活,再讓企業慢慢建立信心,最終達到寬信用,進而刺激需求的目標。

黃金真的是萬能的嗎?

我們可以先看各位投資大師對黃金的態度。

第一個是股神巴菲特,他是堅決的反黃金斗士,他說黃金只有一點點工業用途,為了挖掘、提煉黃金卻投入了巨大的資源,然後,為了看管保護黃金還要繼續投入鉅額費用,應該把全世界的黃金收集起來銷燬。

第二個是西格爾,他寫了一本書,《股市長線投資法寶》,用了200年的美國金融市場的數據證明,黃金的收益能力幾乎為0,他還給黃金起了一個外號:不下蛋的鵝,股票則成長了幾十萬倍——扣除通脹以後,看著實在是誘惑。

全球危機四伏,黃金真的可以避險嗎?

第三個是橋水的達里歐,他堅持配置黃金。另外一個大類資產投資達人,耶魯的大衛斯文森,不配置黃金,但是,他配置了自然資源黃金礦產。

然後,說說我自己的觀點。我贊成配置黃金。

因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每當硝煙瀰漫、政經緊張,黃金歷來聞風暴漲,股市大多為跌,債市也跌,債市是信用,戰爭狀態下的信用是沒有辦法保證的。黃金相對股債在政經危機上形成了對沖。

而且最根本的是黃金能充當最後的貨幣。

當戰亂、冷戰、經濟大蕭條等極端情況導致國家信用喪失殆盡時,本國貨幣就成了一張廢紙!

唯有黃金能作為交換媒介,向外國買槍、買炮、買糧食。

所以請記住,黃金永遠具備貨幣屬性,是最後的貨幣,是所有資產的避風港!

所以每當國際國內突發重大事件,或經濟蕭條不景氣時。市場避險情緒升高,金價大概率上漲。但是極端危機時刻,黃金也會有失靈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