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江与湖

武汉,雄踞于万里长江中游,长江、汉江交汇于此,将一个大大的“人”字写在都市之中,成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之势,故武汉又名“江城”。

武汉的江与湖

长江、汉江交汇处清浊分明

武汉是万里长江沿线内陆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因长江而兴,商因长江而活,城中人饮用长江水,因而积淀起对长江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况且武汉还拥有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所以,武汉地名中有很多与“江”、“汉”相关的字眼,如行政区划中,有江汉区、江岸区、江夏区、汉南区等,还有江汉路、江滩、沿江大道、临江大道等。同时,因为水域分割,武汉的桥梁也格外多。与其说武汉是“江城”、“百湖之市”,不如说武汉是一座“桥都”。遍布三镇、风格各异的1000余座桥梁,有的长虹卧波,有的夹江而立,不仅成为三镇比翼齐飞、联动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一道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武汉的江与湖

美丽的江城武汉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人简称一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1957年建成通车,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也是中苏友谊的见证,一座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大桥连接起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串起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曾感慨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的江与湖

武汉长江大桥

从上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初,长江陆续架起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阳逻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杨泗港大桥9座大桥;汉江上有江汉一桥、知音桥、晴川桥、长丰桥、等4座桥。武汉城市的发展,都与桥梁的建造铺陈息息相关。一桥到二桥(1995年建成),时隔38年;而从二桥到2014年底建成通车的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不到20年。2008年,武汉首座长江江底隧道通车,武汉长江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穿江隧道,又称“万里长江第一隧”,让武昌和汉口的联系更加紧密。

武汉的江与湖

武汉长江二桥

最能代表老武汉人心中“最武汉”的声音,莫过于武汉关的钟声和长江中往来船只的汽笛声。长江中难再现那样的场景:客轮、拖轮、驳船各司其责,在长江黄金水道中百舸争流,码头也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奔波于江南江北的人们穿过码头的木栈桥一路颠簸上了趸船,等待着驶往彼岸的轮渡;客轮搭载着南来北往的旅客上溯重庆下达上海;货轮上更是热火朝天,码头工人唱着劳动号子往返船上和岸边装货卸货。不过,20来年,码头不再热闹。老码头对新武汉而言,象征意义早已大于实际功能。

武汉的江与湖

武汉关夜景

有人说,武汉三镇就是浮在水面的城市。武汉城区面积880平方千米,位于江汉平原东缘,属于江湖冲积平原,曾是云梦泽故地,湖泊罗布,至近代,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湖泊仍有100余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有一大半的湖泊已经消失,现存的湖泊与昔日的规模亦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武汉仍是中国城中湖最多的一个城市,武汉城区目前有大小湖泊38个,其中单体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有21个,其中最大的城中湖泊是面积47.6平方公里的汤逊湖。据统计,水域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一半。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千米,覆盖率为26.1%,人均占有地表水11.4平方米,居全世界特大城市之首,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和中国的淡水中心。

武汉的江与湖

武汉东湖赛艇中心

以前排名第一的东湖在武汉湖泊中排名第六,前五名主要是新城区的斧头湖、鲁湖、后官湖、涨渡湖、汤逊湖。这些湖泊随着近年来武汉城区加速扩张而被纳入中心城区。以东湖为代表的城中湖泊,将大武汉点缀得格外灵动。武昌的沙湖、梁子湖、紫阳湖是城市中少有的千亩之湖;汉阳的墨水湖、太子湖、龙阳湖是宝贵的城市水资源;而现在汉口城区的绝大部分,本就是湖上筑就的城市。武汉和湖泊的血缘关系,还可以从地名窥见一斑。湖与湖有河相连、湖与陆有桥相接,地名中中有“湾”、“墩”、“桥”、“嘴”的地方,在武汉数不胜数,这就是一代一代武汉人临湖而居留下的印记。

武汉的江与湖

城中湖沙湖

武汉的“江湖”,造就了武汉多个沿江而兴的、因桥而活的商圈。例如,上世纪50年代一桥的建成通车,为大桥两侧司门口和六渡桥带来了繁荣;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的建成通车,使武汉形成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内环线,造就了徐东商圈、永清街武汉天地一夜兴荣的神话;二七长江大桥的通车,让历来以工业区定位的青山,掀起了一轮商业开发的热潮。

武汉,生于江湖,江湖上永远有她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