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與《論語》相媲美的歐洲經典哲理散文,堪稱世界上的傳世瑰寶

伯樂常有,而千里馬不常有,作者常有,好文章不常有。

《論語》是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記錄,裡面包含了許多人生哲理,看故事的人,可以從《論語》看到故事;看人生哲理的人,可以看到人生智慧;學習處世的人,也可學習到很多與世相處的智慧。先不說《論語》何其優秀,但在歐洲也有一部和《論語》相媲美的經典,那就是培根的《談讀書》。

一部與《論語》相媲美的歐洲經典哲理散文,堪稱世界上的傳世瑰寶


培根不止有談讀書這一說,還有許多可以談的話題,今天暫且看看培根的談讀書,到底是如何談讀書的,會有什麼樣的新發現。

培根全名叫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散作家,哲學家,同時也是實驗科學、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

培根早年生活經歷複雜多變,又加之社會的不穩定,造成了培根早年的社會閱歷,豐富了處世經驗,在這樣的生活之下,隨之而來的就是思想上的成熟,言論深邃且富有哲理。培根的作品不止有《談讀書》這一本,還有其他代表作《新工具》、《學術的進步》等。

瞭解完培根,再去了解一下他精髓的思想言論,《談讀書》裡的第一個章節談讀書。

1.學習的目的在於使人愉悅,在於裝飾和增長才能:

應該怎麼去理解這句話呢?學習令人愉悅,這種愉悅來自一種收穫。好比莊稼人,春耕秋收,春耕時勞累,學習時勞累,秋收是一種收穫,收穫使人愉悅,滿意,感到開心,這和學習的收穫也一樣,學到了一些知識,增長了見識,別人說的,從不懂到懂,也能搭上話,注意,這是學習帶來的收穫。

當我們孤獨寂寞的時候,可以讀書,因為讀書使人心情愉快,孤獨的時候不止是身形上的孤獨,而是精神上的空虛和心靈上的寂寞。這種寂寞來自我們無事可幹,這種孤獨來自我們沒有選擇去讀書,而我們真正開始讀書的時候,就會感到開心。

一部與《論語》相媲美的歐洲經典哲理散文,堪稱世界上的傳世瑰寶


當你在高談闊論時,學識是一種很好的裝飾,高談闊論的時候需要才華加持,若沒有讀書基礎,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就談不上高談闊論,當沒有社會經驗為你加持有利條件的時候,讓讀書帶來的收益為你加持另一種才華和學識,所以,在適當的交流下,學識就是一種很好的裝飾。

當你在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學識可以顯示出個人的才能。處世行事,運用學識體現個人才能,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處世行事,豐富的社會閱歷和豐富的處理事物的能力;第二層,運用學識,這句話又包含了兩種意思,既要學知識又要運用知識,所以,學識就是學習知識,體現個人才能需要運用學識。

所以,將這兩次疊加起來合為一句話的時候,就是知識與實踐結合,學習知識就要去運用,運用的過程就是實踐。

所以,培根先生在一開始就提到了學習是令人愉悅的;孤獨寂寞可以讀書;學識有時候是一種很好的裝飾。

2.學識可以完善人的天性,而經驗又可以完善學識:

因為人的天性猶如自然界野生的花草,野蠻生長,而讀書就像修花剪草,讓原本野蠻生長的野草,通過讀書讓“野蠻”慢慢趨向“正規”。而學識本身,雖然可以引導方向,但僅憑學識又過於太淺,如果沒有經驗的約束,則難免會淪為空談,空無一物。

所以,歐洲的培根說:學識逐漸完善人性,而經驗又可以完善學識。

而中國的孔子則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部與《論語》相媲美的歐洲經典哲理散文,堪稱世界上的傳世瑰寶


所以,孔子和培根在學識上的見解差不多是一樣的,培根的話更容易讀懂,孔子的言論則需要深入思考,然後觸類旁通,用一點牽動一條線,然後再去對比一下這兩句話。

當然,每個人對於學識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一技之長的人蔑視學識。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初次看到這句話,每個人都會震撼的,但考慮到實際情況,現在很多人確實是這樣的,有了一技之長之後,便開始不管了,也就是停止學習了,容不得自己內心融入更多新的東西。

頭腦簡單的人羨慕學識。有人單純羨慕別人的知識,而自己不去學習知識,當不去了解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停留在知識表面,當知識不在腦海裡的時候,大腦沒有知識,猶如腹中沒有食量,所以,餓的時候羨慕那些正在吃飯的人,腦海沒有知識的時候則會羨慕那些腦袋裡裝有知識的人。

聰明的人則運用學識。聰明這個詞我們小時候可以說是令人討厭的一個詞語,到了現在,說到聰明是一種尷尬的詞。所以,聰明這個詞要換一種說法,腦袋裝有知識的人,並且運用這些知識就是所謂的聰明人,說白了,就是結合使用。吃飯的時候只吃米飯,不吃菜是不行的。

一部與《論語》相媲美的歐洲經典哲理散文,堪稱世界上的傳世瑰寶


這就是培根所提到的一些關於對讀書的看法,有時候讀書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你與知識之間的事情,知識與你是朋友,要和它相處好,還要懂得如何做朋友,更要懂得如何幫助朋友,也要懂得朋友如何才能幫助到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