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所谓竹简本和帛书本的真与假,是从老子写作的角度而言的,符合老子文笔的为真,非老子文笔的为假。《道德经》63章帛书本、王弼本和通行本的文字大体一致,帛书本为早,故以帛本为代表。韩非《喻老》对本章亦有涉及,但其著作是否为他本人所写尚有存疑,故不用来辨证。竹简本中抄写的第63章内容总共三段28个字,相比其它章节似乎少了些;帛书本则多出了五段,字数符合常规。多出来的文字意境深邃,更像老子文笔风范,如按此说,竹简本似乎是漏抄了中间这部分,这也为所有学者接受。但我认为不是这样。下面先抄录本章帛本予以分析:

文|杨吉德

《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括号内是帛本比简本多出来之字。饶尚宽先生总结本章为:“这就是说,必须慎重缜密地对待一切困难,不要轻易许诺,草率从事,这样由易而难,由小而大,就能够成功。”(《老子》,中华书局2016年印)这样写无疑抓住了帛本的主线,但饶先生没注意到,《道德经》所有的章节,首句都是为本章确立主题的,“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才是主题,而这些深刻的含义却都与首句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从“多少”至“寡信”这些文字,是游离于本章主题之外的,非但不合首句的主题,还需把原本的文字错解了来符合这些后加的思想。所以我认为帛书本中间部分尽管思想精辟,却是后加的,即帛本63章是不真实的。我们还可以从文字方面来证明帛本之假:

1、简本“未无未”,帛本则改为“味无未”,王弼本又进一步改为“味无味”,通行本的文章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改成的。未就是未,无口不会通味的,这是一个典型的递进式篡改案例。

2、“天下”二字表述有误。“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意思是天底下的难事,天底下的大事,但这不是老子的文笔。《道德经》凡写“天下”者,都与王治有关,是很慎重的,并没有口语化表述,如第三十章:“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天下指王治下的所有诸侯国。在前六十二章有关天下一词的解析中,笔者都有说明。在《论语》中同样如此:“天下归仁焉”,即指王治之天下。“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天下”也是从政治意义上讲的,指周王名义下的天下诸国。而帛本之“天下”显然是口语化的泛天下,如《庄子》:“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指自然之天下;战国末期的韩非《解老》:“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仇”,亦指普天下之人。也就是说,老子时期的“天下”和战国后期的“天下”所指是不同的。故帛本之“天下”与老子笔下的“天下”是不相同的,显然为后加之词。

3、错解了“难”字。简本的三个“难”都是灾难之意,而不是困难,帛本认为容易和困难才是天生的一对,故错把“多易必多难”推导成“天下之难作于易”,说明篡改者始终不明白“圣人犹难之”与首句的关系。应该说,难易作为模式化的反义词在老子时代可能还没有形成。

4、两个“圣人”不同体。帛本有两个圣人在不相关的主题中出现,“圣人终不为大”在前,已经结束了对一个主题的论述;“圣人犹难之”在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这种堆砌内容、乱增加主题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老子写每一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用字和布局结构是很严谨的,不会存在两个主题,既然存在了,说明就是假的,如果再对简本文字详细分析,真经假经读者自会分辨。

《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

问:所有版本都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来分句,可以译为:作无为之为,行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如果按这样分句,译文岂不相反了?

答:按说我们不能武断地肯定或否定哪种分句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但通行版本的分句确是错误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样分句句子就没有了来由。所有章节的首句都是有来源的,叫“言有宗”,你说作无为之为,是谁在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讲不出来就是错的。“为,无为。”想要去作为,却没有目标可以去做。与“为无为”正相反。

问:这样分句的缘由在哪里?

答:《道德经》是对《周易》思想的阐释和发挥,按照顺序,第62章对应《周易》丰卦,63章就是对应《周易》的旅卦,也就是说,旅卦是本章的言之宗,这是解读本章的首要问题。旅卦讲的是作为羁旅在外的人应当怎样设身处地,本章开头即是描写寄人篱下的羁旅之人的无聊与无奈。这种旅人就是“为,无为”的行为主体,他既不是商人,也不是投亲靠友之人,而是奔波于各国权贵之间的门客,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是引发时局动荡的政治因子,老子才会把他们注入笔下。

“为,无为。”指那些没有被重用的游士,想获得国君的重视而做一番事业,却没有权力去作为。

“事,无事。”退而求其次,想做些具体事,却终日闲暇,无所事事。《史记·孟尝君列传》讲:孟尝君“其食客三千人。”三千食客中能有几个人做具体事?又有几个人能受到赏识而出人头地?所以大部分人都在闲暇中等待机会。

“未,无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如伍子胥、孙武、吴起、商鞅、苏秦、张仪、范雎等,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但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许多学子怀揣着崇高的梦想奔走列国,希望实现自己美好的未来,残酷的现实却是迟迟看不到未来,这就是“未,无未”的来源。至于王弼本改写的“味无味”,就没有品味的必要了。

《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

问:简本“大,小之。”,帛本写“大小多少”,后面又添加了五段文字,是:“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后人有没有所质疑?

答:许多没有见过简本的学者对此也提出了疑问,认为“大小多少”没有提示任何问题,疑有脱漏之字,也仅只如此;而见过简本的学者也只认为漏抄了中间部分。其实之所以添加文字,是篡改者对本章主题茫然,体会不到简单文字中包含的深刻意义,便将三个字改成了四字句式,后面又添加了几个排比句,以漂亮的词句掩盖了原文质朴的语言。

问:简本“大,少(小)之。”似乎没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读过简本的学者也没有人认可这句话的原文性质,应当怎样正确解读呢?

答:何谓“大”?实指身份之大。原为本国的太子或公子,作为人质留在质押国,或小国公子投奔大国,即为大。像四处流亡的晋公子重耳、指使荆轲刺秦的燕太子丹、哲学家韩非,都属于这种人。他们身份虽大,但寄人篱下,随时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只有自贬为小,才能调整好心态,不致招来横祸,此即所谓“小之”。此说源自《周易》旅卦卦辞“旅,小亨,旅贞吉。”讲羁旅在外,要自贬为小,才能有好的前途,旅人只有这样做才吉。这是“大,小之”写作的依据。前面的句子描写的是“旅”,旅人的客观境遇;这一句表达的是“小亨”,旅人应持有的主观心态。

问:上文说了,“难”为灾难之意,但容易和困难是一对常用反义词,如按灾难讲,“多易必多难”又该从哪个角度理解呢?

答:容易和困难确是一对反义词,但如果这样去理解这段话,等于是用后来出现的词义倒推前代之字,此为训诂学之大忌。需要注意的是,此“易”字与“周易”之易字体是不同的,字义也不同。周易之易是日勿结构;本句之易是二个勿一个心的结构,简本释为惕,意思是想象的过于单纯。此“易”字何来?旅卦六五爻辞:“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六五为尊贵之人,用一箭而射中雉,并因此获得声誉。一个旅居他乡的贵族,难道凭着一次机遇就能终生受益吗?未免想的太简单了,此即为“易”字的来源。上九爻辞:“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旅人因为太容易得到声誉而笑,但随后的境遇却使他号咷大哭,最终以“凶”结束,为“多难”,即发生了灾难。所以“多易必多难”依据《周易》六五爻和上九爻辞的内容,表达了太容易得到你主观所需求的,最后必然是灾难性后果的结论。

《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问:如果说本章言之宗是旅卦,与“圣人犹难之”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这要从象辞说起,《周易》大象是周公所写(此观点见杨吉德《周易说解》),象辞言:“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意思是君子要明辨是非,谨慎使用刑罚,不要让无辜的人留下罪案。旅与刑狱按说没有关系,为什么周公要在旅卦写这一句呢?说明他把文王因受谗言陷害而被纣王拘于羑里也归入了旅的范畴,认为不能轻信人言而实施刑罚,使无辜的人长期不能回家,并由此推而广之,不要让任何人蒙受不白之冤。看来这个“旅”字不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么简单。老子根据这段意思,写了“圣人犹难之”。“圣人”即文王;“难”指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狱中,为遭大难。“之”是代词,代指“大,小之。”“圣人犹难之”,文王也在遭受大难时坚持“小之”的原则。《周易·明夷彖》:“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可见文王蒙难是春秋战国时代常被士人提起的励志故事。

问:“故终无难”,所以最终还是没有灾难发生。“犹难之”和“无难”都是指圣人的遭遇,是不是这两个“难”有区别?再者,“终无难”的前提是什么?

答:按照史载,周文王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七年,最终被释放回到岐周。“犹难之”是牢狱之灾;“无难”是没有被纣王杀掉,这两个“难”区别在这里。关于“难”字的不同用法,可以参考史例:《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齐侯)庆子家驹曰:‘庆子免君于大难矣。’子家驹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铁锧,赐之以死。’”译文:齐景公又向昭公身旁子家驹庆贺,说:“祝贺您使您的国君免于大难!”子家驹立即谦让说:“为臣没有才能,才使国君陷入大难之中,我的国君不忍心对我施以刑罚,赐予死罪,甚幸。”齐侯说的大难是身亡,子家驹说的大难是流亡。这两个句子“难”的用法大同小异。

“故”是推论词,“故终无难”推论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本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大,小之。”本身是大人的身份,却要以卑微的态度度过难关。关于周文王在羑里监狱的情形鲜有记载,按照常理也不会记载不光彩的事,但作为三公之一,能够独自活着回到岐周,本身就说明是文王运用旅卦“小亨”智慧的结果。如果我们只能主观推测文王狱中“小之”而致“终无难”,其在出狱回到岐周后,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却有描述,《吕氏春秋》:“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扫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以卑微的态度对商王朝表示忠心,不但消除了灾难,而且还赢得更多的利益,为后来消灭商王朝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我们可以发现63章文字与旅卦的如下对应关系:“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对应“旅”字。“大,小之。”对应卦辞“小亨”。“多易必多难”对应六五爻辞和上九爻辞。“是以圣人犹难之”对应《象辞》“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故终无难”呼应本章主题。

从逻辑方面讲,本章简本虽然只有三句话,却形成一个完整的推论过程,主题简洁明确。反观帛本增加的部分,主题不明确,脉络不清晰,推论没过程,有结局而没有起点,说明中间部分不是凭空添加就是对原文作了较大改动。所以说,我们所熟知的帛本或者通行本确有伪造的嫌疑。老子在七十章中讲:“言有宗,事有君。”“旅”即为本章的言之宗;“大,小之”即为本章的事之君。如果读者对此说有疑问,可阅读鄙人对前六十二章的分析文章。本文对《道德经》爱好者多有冒犯,但实事求是地探讨简本和帛本及通行本的真假成分,是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祈望有识之士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今译

想有一番作为,却没得到重用;想做点具体的事,却无事可做;希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却看不到前景。

在家乡是大人物,到了外面则要谦恭自律;太多的想象着能轻易实现目标,就会有更多的灾难来临。

从这一点说,圣人也在遭受大难时坚持小的原则,所以最终没有发生更大的灾难。

战国简:

为,亡为;事,亡事;未,亡未。大,少之;多惕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古终亡难。

附:周易旅卦卦爻辞

旅,小亨,旅贞吉。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後号咷,丧牛于易,凶。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道德经》问答63章:战国简与汉帛本的真假之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