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子路缘何不说?

论语使者王蔚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出自《论语·壅也》。完整的语录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其中“说”为通假字,通“悦”。

全句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对此事有些不高兴。孔子中肯的回答说:我所讨厌且绝不来往的人,是违背天道的、连老天都厌恶的那种人。

【南子是谁?】

南子,春秋时期,宋国的公主,后嫁给卫灵公为夫人。南子“美而淫”,曾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却也不加阻止,反而纵容着南子,还曾召公子朝与其在洮地私会。当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得知南子私通公子朝,非常愤怒,于是召集家臣戏阳速商量,在朝会见南子时趁机刺杀她。然而戏阳速却反悔了,并没有采取刺杀行动,结果被南子有所察觉,于是太子蒯聩逃亡到宋国,卫灵公也将蒯聩党羽全部赶走。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尊卫灵公遗愿,想立公子郢继位卫国国君,可是公子郢却推辞了,所以只能改立蒯聩的儿子蒯辄继位,就是后来的卫出公。公元前480年,蒯聩夺取儿子卫国国君之位,就是后来的卫庄公,按照《列女传》的记载,说南子在卫庄公即位后不久被其杀死。

【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
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来到的卫国,可是虽然孔子受到了时任卫灵公的热情款待,但是,卫灵公并没有重用孔子的意思。而此时,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其实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就是南子。南子的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国君卫灵公有远见的多,她知道孔子在当时的影响力比较大,如果能够把孔子留在卫国,为卫国效力,那对卫国来说有绝佳的好处,所以南子就诚意相邀,约见孔子。南子作为卫国夫人,为实际掌权者,且作为“求职者”的孔子,不被卫灵公重视,能被“领导夫人”看得上,所以,孔子就赴约了,去见了南子。
关于孔子见南子这件事,私以为,我们应该先抛弃千百年来高高在上的“人造孔子”的“圣人形象”,才能对此事看得真实。南子名声不好,我们只需理解为孔子“职场上”正常的人事来往即可。
【子路为什么不高兴?】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子路生性刚直,好勇斗狠,为人豪爽,嫉恶如仇,可以把他想象成张飞那样的人。受孔子启发,投到孔子门下为弟子,生气时,还曾骂过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时,作为孔子的侍卫。后来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在任期间,广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相当突出,所管辖的地方得到大治。 然而鲁哀公十五年,由于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在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死得极其惨烈,被砍成了肉泥。

子路不高兴孔子见南子的原因不外乎:
第一,子路,由于先天脾性,嫉恶如仇,对于南子这样在当时名声不好的人,当然嗤之以鼻。
第二,为老师孔子的名声担忧。
第三,也是因为子路的性情的原因,太刚直豪爽的人,通常遇到所厌恶的人或事时,不大容易冷静思考。
所以,孔子看到了子路不开心时,才教导他说:我所讨厌且绝不来往的人,是违背天道的、连老天都厌恶的那种人。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南子最多是作风不正,并不是违背天地良心,大奸大恶之人,教导之即可,无需谴责,这也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

文萤之


出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出自《论语·雍也》,接着,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事情原委

孔子受到一个邀请,想要辞掉,只不过屡次辞谢不掉,就只好登门拜访,去见南子。南子是一个美女,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有权有貌,名声不好。孔子是一个道德家,本来不应该与她有来往。不过,南子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卫国,就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历史公案。

南子其人

简言之,美而淫。详见《左传》 。

南子的丈夫卫灵公也不是什么好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

子路为什么不高兴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见孔子去会南子这个名声不好的当权女人,就很生气。孔子否认像子路想的那样(好色与媚权)去见了南子,仅仅是礼节性的会晤,并不是想贪图权势和一睹美女的容貌。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史记·孔子世家》)

慈善文化研究


孔子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庸”二字上。“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本身包含了“识时务”和“懂权变”两层含义 。子路对“子见南子”之类的圣人“用权”未能真正心领神会。恐怕子路也始料不及,因为他一个“不悦 ”,引发了后世儒者诸多困惑与解惑,还差点毁了孔老夫子的赫赫声名!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是《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全文《论语·壅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本人更倾向于全句如下释义: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史记·孔子世家 》对此叙述得更为详细:“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 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段话来自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意在得到一官半职,以实现他兴乐复礼的政治理想的典故。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人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于是孔子在参见卫灵公以后,便决定拜会南子。南子妖媚,名声不好,举止言行与孔子所推崇的周公之礼多有不合。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句。史学家历来对这段话的注解和释义有争议。最常见的理解是:孔子去面见南子,子路认为南子名声不好,老师孔子不应该去见南子,所以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说:我没做任何不该做的事,否则老天都要讨厌我。其中,反对此观点的南怀瑾认为,这段话应当解释为:孔子去面见南子,子路不满孔子和南子这样的人来往,孔子说:我所讨厌并且绝不往来的人,是违背天道的、连老天都厌恶的那种人(孔子暗指南子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并没有做违背天道的事情,所以孔子才没有始终不见她)。

史学家观点不一的难点和疑点在于对“说”、“否”、“厌”的不同训释,每一个字的不同解释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或者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悖的释义。要理解这段话的真正含义,就要先确定这段话中关键字的正确读音。在《论语·雍也》这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矢”、“否”、“厌”三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在“子见南子”章里,经过多方考证,我认为:“矢”字读音“shì”,意为“发誓”,更符合当时孔夫子急于表白的语境;“否”字正音念“pǐ”,意为“不好的”,“厌”字正音念“yàn”,意为“厌恶、讨厌”。原因是“厌 ”乃本字, “压(压制、堵塞)”通假字 。古文训诂,有一个“本字可通, 不必通假”通则。如果本字之义在句子中可以解释得 通,前后衔接, 言之成理,那就不用转为通假字释义。因此,“厌”即本义“厌恶 、厌弃”。既然是孔老夫子指天发誓,“天厌之 ”之对象当然是夫子本人,以南子为“天厌之”之对象就没有依据了。

据《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 ?” 对曰:“俸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致粟六万,这在当时是不小的俸禄待遇。孔子仕鲁,曾官拜“大司寇行摄相事 ”。孔子仕卫,究竟当的是什么官,史无记载,但仅从俸禄上看,灵公维持鲁国给孔子的待遇不变,可见对孔子还是很重视的。当时既然是南子把持朝政,灵公对南子言听计从,那么,是否任用孔子、如何任用孔子,“南子”这一关是不可不过的。所以,南子要见孔子,也在情理之中。

而子路不悦,原因有二。一是公山弗扰、佛肸都是“乱臣贼子 ”,他们请孔子相助,孔子愿意前往,似乎有悖夫子所提倡的 “春秋大义”,故引起子路“不悦”之一。南子乃一把持国政之女子,她请孔子相见,孔子虽“不得已”,但终究还是去了,这在 “春秋大义”之外,还加上一个“男女大防”,子路之不悦之二,更为强烈。

研究中国哲学,一方面要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说文解字, 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历史背景,条分缕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古人本身的思想 资源 ,融会贯通 ,回答 “怎么样”的问题。孔子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庸”这一概念上。“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本身就包含了“识时务”和“懂权变”的内容 。子路不懂“子见南子”的圣人“用权”,故而“不悦 ”,引发后世诸多困惑与解惑,还差点毁了孔老夫子的赫赫声名,实在可悲可叹!


冰橙飞燕


这句话里,子路并不是不说,而是不悦,不开心。

子路不说。说是通假字,对应“悦".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出自《论语·壅也》,整段话应当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公主,嫁给了卫灵公。据说南子跟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她,德行不好。所以对于孔子见这样的一个女人,作为弟子的子路是非常不高兴的。

史记中,关于这段事情的记载更加具有艺术性,“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

孔子是不得已而见,而且南子当时把持朝政,孔子见她也不违背礼数。双方见面隔着絺帷,南子在帷中拜见孔子,“环珮玉声璆然”,以声代容,虽不见南子真面目,但从身上的佩玉首饰发叮当碰击的清脆响声中,我们可以猜测的到她那绝世的容颜有多么美好。(剧照中并不是事实)

太史公用这种笔法,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更何况作为弟子的子路?孔子见到一个对其如此尊重的而且很懂礼节的国君夫人,自然颇为惊讶,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孔子回来之后必然对南子的礼数,政见夸赞,否则在子路质疑之时,不会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句话有两种解释,我比较认同的是,我没有做任何不该做的事,否则老天都要讨厌我。 这种更加像是一个面对弟子质疑,赌天发誓的有趣老头的形象。

那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是不是又有什么小秘密发生在两者之间?

并没有,据《史记》所记载,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招摇过市,让孔子的车跟随在后面。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南子见孔子之后。孔子见卫灵公沉迷于女色而不理朝政,所以发出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名句离开了卫国,并未跟南子有什么相关。

以上就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的全部故事,孔圣人也是男人,有这样的花边新闻也算是在其勤苦的一生的调剂。但是孔子正如其一生坚持的理想“克己复礼”一样,南子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坚持自己的道凡是征途。

我是爱阅读的大白(●—●),欢迎关注我。


大白爱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为什么见南子?

实际上是南子要见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品德才能被卫灵公夫人仰慕。所以,她以灵公夫人的身份发出邀请,想见孔子。孔子开始是婉拒的,南子再请。孔子迫于威严,出于礼节“不得已而见之”。见面的过程是按照当时的礼节,南子在帷幔内,孔子在帷幔外。南子见到了孔子的真容,孔子只听到了南子的环佩玉声。

子路为什么对孔子见南子的事情表示不悦?

实际上孔子与弟子们对南子都有看法。因为南子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她。孔子在《论语·卫灵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老师都这个态度,弟子们更不用说了。

那么为什么只有子路表示了不悦?因为子路与孔子年龄相仿,更重要的是性格耿直。




半支莲6


南子是古代的一个美女,是卫国的人。孔子在这个国家相当久,因为卫国本来有意留孔子,把国政交给他,学生中有很多人怀疑孔子想取得在卫国的君权。当时卫国的诸侯卫灵公,宠爱一个漂亮的妃子,就是南子。

孔子当时到了卫国,南子这位宠妃正在把持政权,曾经找人告诉孔子,想见见孔子。孔子有一天的确见了南子,照历史上记载,孔子见南子,南子对他恭敬万分。历史的记载,男女相见,中间挂一幅珠帘,南子穿了国家的大礼服,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非常尊敬孔子,这也是事实。

孔子见了南子出来,子路这个学生就摆脸色给他看,孔子这个“校长”也干不下去,要辞职了,太受学生的威胁了,还要逼得孔子当面赌咒,“天啊!给雷打死!给雷打死!”

孔子见南子,是事实;子路不大高兴也是事实,孔子也的确矢之。“矢之”是很严重,等于赌咒,赌什么咒呢?问题在下面这句:“予所否者”,孔子就告诉子路,你们的看法不对的。这里要千万注意,人言可畏。

又“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他,只问自己。所以孔子是说,你们看法和我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


大橘子侃古诗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它的意思是孔子去面见南子,但孔子的学生子路不高兴,埋怨孔子去见子路。这里的“说”通“悦”是个通假字,用的很妙。

1.我回答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首先,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个思想流派都在努力宣扬自己的思想而孔子也不例外,他在诸侯王之间宣扬儒家思想希望他们实行仁政。而南子在卫国是个政治女强人拥有很高的地位曾拥立出公继位,所以孔子要想在卫国宣扬自己的主张见南子很有必要。其次,南子当时很仰慕孔子,邀请孔子。而孔子又是一个尊崇周礼的人,所以为了不破坏礼义也得去见南子。

2.子路缘和不说。南子虽然是个大美女,但是其品行不好。曾因为宋公子朝比较英俊与其私通,这里子路不高兴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子路也是一个重视礼义的人,所以子路看不上南子这种有伤风化的行为。另一方面,子路也是对孔子的尊重,害怕孔子见南子会对孔子的名声产生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