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九,兵部收到大順皇帝李自成派人送來的文書。李自成宣稱,如果明朝不同意對他裂土而治,他就要對北京城發起總攻。

崇禎皇帝朱由檢斷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最後通牒。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農民軍,他手中的最大的王牌就只剩東北寧遠總兵吳三桂了。吳三桂手裡有一支人數過萬的鐵騎,因為經歷戰火洗禮,這支鐵騎戰鬥力強大,非關內軍可比,這是明朝賴以抵抗東北清朝勢力的鋼鐵長城。也正因為如此,崇禎皇帝猶豫是否要調吳三桂回師。

揭秘:“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幾天後,李自成對北京城完成了合圍。又逢“黃沙障天,忽而悽風苦雨,良久,冰雹雷電交至”,情勢愈加惶惑,崇禎已經顧不上抵抗關外的清朝鐵騎了,十萬火急地令山海關沿線明軍撤入關內勤王。

拿到聖旨,吳三桂唯有苦笑。在他看來,回軍勤王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放棄關外可以,勤王也可以,但並不是說想回軍就能回軍的。關寧鐵騎官兵基本上都是遼東人,現在要全軍調撥北京,光動員就需要幾日時間。再說,吳三桂所部是明朝長城沿線各州縣的依靠,現在要撤退了,必然引起騷動。關外各州縣官府百姓知道消息後,都亂哄哄地要隨軍撤退回關內——他們不希望無依無靠,更不願意成為拖著辮子的滿洲人的奴隸。結果,吳三桂所部的關寧鐵騎,裹挾著遼東大小官員、百姓,共約10萬人,緩緩南撤。吳三桂的大部隊撤進山海關後,逐步南移至昌黎、灤州、樂亭、開平一帶,日益接近北京城。

遺憾的是,李自成搶在吳三桂之前進入了北京城。三月十八日,農民軍對北京發起總攻。一夜之間,北京外城就被攻破。十九日,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對吳三桂寄予厚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跑到煤山(今景山),悲涼地上吊了,大明王朝就此結束。

吳三桂聽到崇禎皇帝上吊的第一個反應,不是號啕大哭為崇禎皇帝發喪,而是思考如何自保。

當時天下的局勢是:大順朝李自成佔領中原大部分地區和京城,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瀋陽)已經稱帝,另有明朝殘留勢力和張獻忠等其他農民起義軍各據一方。但是其中最具實力爭奪天下的,是清勢力與大順朝李自成。而原本成不了一方勢力的吳三桂,因為特殊的情勢,成了平衡天平的關鍵砝碼。

揭秘:“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李自成大軍如日中天,吳三桂首先考慮要避免與李自成作戰。鑑於部隊戰線拉得過長,吳三桂馬上命令部隊收縮集中,然後裹挾著官民,北撤到山海關。到了這裡,吳三桂無路可退了。他很迷茫:如何與李自成相處呢?

就在關內大亂的同時,掌握清朝實權的多爾袞乘機收取了關外地區,並決定大舉伐明。多爾袞的思路是清晰的:趁火打劫。他決定趁明王朝自顧不暇之機,能撈多少好處就撈多少。只是他沒有想到,明朝那麼不經打,那麼快就滅亡了。

多爾袞馬上決定擴大趁火打劫的規模,其中的關鍵是要在大順軍立住腳跟之前,迅速出兵。他強令國內男丁70歲以下、10歲以上的全部從軍,幾天後就匆忙“統領滿洲、蒙古兵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聲炮起行”。時間就是勝利,趕緊趁關內的漢人新王朝建立前多去攻城略地、搶佔人口。他沒有更大的野心,比如佔領原來明朝的華北地區或者乾脆取明朝而代之,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清朝具有那樣的實力。與地數千裡、人口千萬計的明朝比起來,清朝偏居遼東一隅,人口不滿百萬,它與明朝的戰爭就像老鼠與大象的戰爭。老鼠能吞掉大象嗎?多爾袞不相信。而阻擋著清軍去路的吳三桂,也根本沒有與清朝接洽——多爾袞也沒派人與吳三桂接洽。他們是夙敵,多次在戰場上殺紅眼。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很厲害,如果與他糾纏,清朝大軍就達不到趁火打劫的目的了。所以,多爾袞採取了降清的原明朝大學士洪承疇的建議,避開山海關,計劃在薊州、密雲之間挖開長城,攻入關內掠奪,然後朝著山海關以西進軍。這時,歷史送給了多爾袞一個巨大的禮物:山海關的大門敞開了。

大門是吳三桂自己打開的。為什麼歷史會發生如此戲劇化的轉折呢?是吳三桂換了一副腦子了嗎?有關吳三桂獻關降清的最權威記載是《明史》:“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即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大門是吳三桂自己打開的。為什麼歷史會發生如此戲劇化的轉折呢?是吳三桂換了一副腦子了嗎?有關吳三桂獻關降清的最權威記載是《明史》:“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即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揭秘:“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這段記載有兩個要點——

第一,吳三桂起初答應了大順王朝的投降,並且已經帶兵走上歸降之路了。看到大勢已去,實力遠遜於李自成農民軍的吳三桂投降了新朝大順,是很自然的選擇,這也是絕大多數明朝官員的做法。當時在北京的明朝官員有近四萬人,城破之時,慷慨赴死的只有三十餘人,絕大多數人抱著在新朝做新官的想法迎接了農民軍。

第二,它把吳三桂降而復叛的原因歸結為其愛妾陳圓圓被農民軍大將劉宗敏掠去了。舉著白旗的吳三桂大軍走到灤州的時候,見到一位從北京逃脫的家人,知道愛妾陳圓圓被他人搶走。奪妻之恨讓吳三桂勃然大怒,率軍掉頭反攻山海關(山海關的留守明軍投降了李自成),奪取關隘後,全軍為崇禎皇帝戴孝,以明朝殘部自居,走上了與李自成兵戎相見的道路。

吳三桂的這個反覆,完全歸咎於農民軍搶走陳圓圓是不夠的。久經沙場、宦海沉浮的吳三桂斷然不會因為一個女人,拿名節、軍隊乃至國家命運來賭氣。一開始,吳三桂就不是死心塌地地投降李自成,只是為了自保。但是起義軍做法太過,激反了吳三桂。先是扣押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再是搶走了吳三桂的小老婆陳圓圓,吳氏家族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極大損害,吳三桂還沒投降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他很自然就想到明朝殘餘勢力還控制著淮河以南地區,包括數十萬軍隊和舊都南京。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如果自己能在山海關配合南方剿滅李自成,那就是再造明朝的大功臣了。主客觀兩方面原因,促使吳三桂回師山海關。

有人說,吳三桂想做“石敬瑭第二”,他要用山海關向清朝換取榮華富貴。這是不對的。吳三桂的確主動和多爾袞聯繫了,他的如意算盤是藉助清朝鐵騎來抵抗農民軍的進攻——李自成的軍力實在太強了,吳三桂必須藉助外力。清朝官方說吳三桂是“遣人東乞王師”,可見,清朝也承認吳三桂最先是來接洽“求援”的,不是投降的。在信中,吳三桂坦言要復興明朝,請清朝出兵相助。他說:“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吳三桂誇口,事成之後報答清朝的除了財富,更不惜割讓土地。

揭秘:“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意識到情況嚴重,一面以吳襄的名義寫信勸吳三桂,麻痺對方;一面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他很快親率近十萬大軍,撲向山海關。李自成此舉推動吳三桂由向清“借兵”轉為“投降”。向山海關進發的農民軍裹挾著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在封建倫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吳三桂很難抗拒這樣的陣勢。在大順軍的猛烈進攻下,吳三桂大敗,幾乎被壓縮在長城一條線上,局勢危如累卵。

危急時刻,出使清朝的使節帶來了“救命稻草”:清朝同意出兵,但不是“借師”,而是要求吳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號才出兵。也就是說,清朝不把吳三桂當作對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要他接受收編做清朝的奴才。

將時間倒回,多爾袞意外收到昔日對手的求援書信,當即明白了吳三桂的處境。他非常清楚,現在吳三桂是站在低處求自己。“裂地以酧”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條件。但多爾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還要吞併吳三桂手中的山海關明軍,佔領儘可能多的土地。他馬上下令清軍改變進軍路線,直趨山海關,並給吳三桂回了一封信:“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

揭秘:“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途中,多爾袞再次接到吳三桂的告急文書。吳三桂什麼都沒說,只是請求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在吳三桂和大順軍之間,多爾袞喜歡吳三桂。為了避免大順軍佔領山海關而遏止清軍入侵,多爾袞下令全軍急行軍。當晚清軍到達距山海關外10裡的地方,已經能夠看到山海關上的烽火,甚至能隱約聽到大順軍和吳三桂部的廝殺聲。

多爾袞慢悠悠地下令全軍紮營休息,並派人告訴吳三桂:本王到了。

吳三桂心裡必然經歷了一番掙扎,但是歷史留給他選擇的餘地很小,時間非常有限。手中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砝碼,正在死亡線上苦撐的吳三桂慌忙帶領親信到多爾袞面前稱臣迎降。生的渴望壓倒了其他考慮,一個明朝名將從此定格為了清朝的平西王。

關內,大順軍與吳三桂部酣戰正急,並且逐漸取得了優勢。突然,清軍鐵騎馳入,萬馬奔躍,矢石如雨,大順軍慌忙迎戰。兩派三方戰成一團,大順軍漸漸不敵。李自成沒有預料到吳三桂這麼快就與清軍合兵,知道形勢不可挽救,便驅馬後撤,隨之潰回北京。清軍也受到沉重打擊,追擊後縮回山海關休整。

揭秘:“吳三桂從明朝名將變清朝平西王”


奇怪的是,大順政權因山海關戰敗而頃刻間由盛轉衰。先是北京人心惶恐,再是李自成匆忙稱帝,然後全軍退回陝西。有人說是起義軍經不起都市奢華生活的誘惑,日趨驕奢淫逸,導致軍心渙散,實力衰微;也有人說,華北長期戰亂,而大順軍遊蕩成性,缺乏根據地和物資儲備,支撐不起一個新的王朝;更有人考證,當時的北京城正在流行鼠疫,消耗了大順軍的實力,逼走了李自成。反正,客觀結果又幫了清朝一個大忙。與大順軍一樣,多爾袞也輕而易舉就佔領了北京。李自成沒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幫助多爾袞迅速建立起了統治。

吳三桂作為清軍前驅,南下攻城略地,成為清朝戰車的重要部分。在整個過程中,陳圓圓只是影響吳三桂情緒的一朵小浪花而已,說“衝冠一怒為紅顏”實在太誇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