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中国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不朽名著,时间越是久远其价值越是弥足珍贵。

每个人在经历了自己的生活之后再去看《活着》,都会结合自己的人生从小说里找到自我对照、自我疗愈的共鸣之处。

就如余华在中文版的自序里开头说的第一句话那样:“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余华写《活着》,源于他自己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在听过一首外国民歌《老黑奴》后,他被老黑奴失去家人、贫困一生却依然乐观友好、没有丝毫埋怨的生活态度所折服,让余华对生命、生活、人生多了一重思考。

小说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个地主家的少爷,浪荡败家,不仅夜宿青楼还烂赌,把家产全部输光,导致一家人迁到乡间茅房居住。

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甥都先他离开人世,但福贵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苦,相反,福贵的心里是一直有甜蜜跟幸福的回忆的,跟那些苦难、悲痛的记忆交织掺和。

小说里,福贵这一个浪荡子弟,最后是如何变得好转,继而从容度过他自己这一生的?

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福贵得到了家人们情感上的治愈、救赎、温暖,并且从中得到悔悟。福贵在自己人生里对待情感的变化,其实有明显的转折。

少年时候的福贵是家境优渥的富家少爷,家有良田一百多亩,娶的是米行老板的千金,钱多得堆起来。福贵每天醒来最发愁的就是怎么打发一天的时间。

他去青楼,也去赌钱,最后发现赌钱的紧张感比较令他刺激,让他忘记了时间跟身外一切,不愁时间打发不掉。

在青年阶段,福贵身为纨绔子弟,对金钱的认知大过一切,对情感的认知是比较淡薄的。

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福贵对父亲敢自称老子并去顶撞,对母亲不体谅,对妻子的苦口婆心视而不见,对身份不如自己的私塾先生跟仆人长根摆出上等人的姿态。

这不是无迹可寻,福贵的爹年轻时候就有找女人的行径,福贵母亲一语双关,说福贵跟他爹都是馋嘴的猫。福贵的爹年轻时,也曾经把一百亩家产给输没了。

有了前车之鉴,按道理福贵的父母应该对福贵严加管教,但无奈只有福贵一根香火,不能逼得太急了,最终父母一步步看着福贵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输了底儿掉。

福贵自己不觉得自己在赌钱,他觉得自己是在“把爹年轻时候输掉的一百多亩田地赢回来”。

妻子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走了十多里路去城里赌馆找福贵,两次跪着让福贵回去,可福贵给了妻子家珍两巴掌,叫人把家珍给拖到门口外面赶走。

福贵被人设了局,家产全部输光,富家子弟变成破落户一样的存在,一夜间从天堂到地狱,才刹那清醒地知道金钱不是永恒与万能的,他自己也不可能永远是钱生钱的有钱人。

到了这个时候,福贵才认知到自己的优越感、别人对他的恭敬全是因为钱,而钱财没有了,所谓的“交情”也不存在了,建立在金钱利益上的“情感”都是虚无的。

说福贵是个浪荡子、败家子、纨绔子弟,一点也不错,因为他真的拖垮了全家。但如果说福贵是十恶不赦、无心无肺的坏人,也不正确,最起码,福贵还有良知,还懂得责任。

家产败光了之后,福贵的爹把房子田产全部卖掉给福贵抵债。父亲还把那些钱特意换成大把大把的铜钱,让福贵亲自挑着去城里抵债,好让福贵知道祖先挣下家业的不容易跟沉甸甸。

福贵没有连夜扔下家人一走了之去找轻松的活路,也没有把铜钱换了银元卷了钱自己去逍遥快活。他下决心欠债还钱,并且下决心重新做人,这跟家人的情感温暖有关系。

家人对福贵过去的荒唐、可恶没有过多指责,妻子家珍更是第一时间安慰他“以后不赌就好了”,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日子。

福贵的爹去世后,福贵妻子家珍让老丈人硬生生接回去了,但福贵跟母亲都觉得家珍是个好女人,家珍心里有福贵跟这个家,一定会回来的。

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福贵在这样大的情感鼓励下,找到了重新开始人生的勇气,他租了五亩田开始种地,自己穿上了粗布衣服也不觉得别扭,说明他心态已经适应了眼前的现实,浪子心态已经扭转。

家珍带着半岁的儿子从城里回来找福贵,福贵看到妻子身为千金小姐,却对如今落魄的他不离不弃,心里是感激跟悔恨的,他后悔自己以前睡青楼、打老婆、输光家业,连累妻子跟一双儿女。

准确地说,原来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给福贵的情感是温暖跟治愈。但妻子家珍去而复返之后,对福贵来说是一种情感的救赎,让他更加反省自己今后要怎么做人。

妻子回来团聚后不久,母亲生病,福贵带着药费去城里,不了路上被抓了壮丁,一去就是两年。当福贵行走在路上看到跟自己家很像的田地时,低下头哭了。

这是很让人动容的一个场景,他从之前荒诞不羁的富家生活里脱胎换骨,从只对金钱、享乐有感知到慢慢对人情冷暖有感知,正想去好好生活、回报家人的时候,自己却被迫离开家人,而他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沉痛之心可想而知。

福贵不明去向后两个多月,母亲去世,年轻的妻子家珍带着一对年幼的儿女独自生活,还要忙着种地糊口、交租,这些都是让福贵心急如焚的牵挂。

所幸的是,福贵两年后好不容易辗转回家了,夫妻团圆,儿女渐渐长大到十几岁。但儿子有庆因为输血意外死亡,女儿凤霞也因为生孩子死去,女儿死后不久,妻子家珍也跟着去世了。

人生已经过了中年的福贵到了这个境地,不可谓不凄惨,原本贫穷但幸福的一家,只剩下他跟外孙、女婿。

福贵被抓壮丁回来后的十来年时间,是如饥似渴地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眼泪也好,欢笑也好,都是这个家里独一无二的宝藏,是福贵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人给福贵的悲欢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滋味。

福贵在家人身份挖掘到了无数珍宝,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等等在生活里散发出来的温情、善良、美好、感动让福贵欣慰,他也把自己良知、责任、付出都给了这家里的每个人,以此填补自己年轻时犯的错。

在外人眼里,福贵一家真是不幸,好好的富家生活沦落到了贫困交加,亲人也一个个离世。

但外人只看到表象,只有福贵心里才清楚,这个家虽然衰败了,但情感依然丰盈充足,他们一家的为人、心地依然是干净闪亮。

在经历了年少时候的不知天高地厚、中年时的醒悟救赎之后,慢慢进入人生后半阶段的福贵对于人情、世事已经到了一个练达的升华状态。

他对人情世故了若指掌,对红尘冷暖、人生无常看透也看淡不少。

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福贵最初年轻不懂得情感,之后中年在不断积累情感,最后那些细腻温情的爱情、亲情、人情全在他脑海与胸腔酝酿,成为盛放满了酸甜苦辣、人间百味的苦蜜,苦中有甜,甜里有清苦回甘。

这时候的福贵在作家余华的笔下,已经退去了青年心态的张狂浮躁,也渡过了中年心态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渐渐年老的福贵已经有了一种淡然超脱、通透平静的心境,宠辱不惊地去面对任何事。

父母、儿女、妻子的去世,还有全家人多年的贫苦艰辛,足可以抵得过福贵年轻时候犯下的过错,足可以让福贵晚年稍微过些安心日子。

但是生活的无情没有停下脚步,几年后,福贵的女婿跟小外孙苦根也先后意外离世,福贵满腔的情感寄托、抒发没有了对象,在这世上,福贵已经没有了任何亲人。

表面上看,福贵看惯生死、世事无常的超脱,已经进入一种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了的情感状态,甚至已经在枕头下塞了十元钱,这钱是等自己死后给收尸的人,可见福贵已经顺从了命运的一切残酷安排。

但是在福贵心里,情感一直像是熔浆在翻腾,只不过福贵把这满腔的人生情感都化为了一种宁静的哲理,那就是平常自然就好,什么都不要去争。

福贵对自己年轻时赌钱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年轻时候太过争强好胜,书上写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

什么是平常点好?福贵用自己的大半生岁月跟经历、教训给出了答案:

金钱、名气、利益都是身外之物,做人还是要有平常心,耐得住朴实无华的日子,那些家庭里涌出来源源不断的情感滋养是最大、最好的人生财富,也是求不来的好福气,一定要学会珍惜。


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家人全部去世后,福贵心底的情感没有结束,他不忍心再次看到一条生命的逝去,花高价买了一头即将被人宰杀的老牛。

除了给自己帮忙做农活,老牛也是福贵晚年的情感陪伴跟支撑,从这头牛身上,福贵看到了自己晚景的孤独、无依无靠、苍凉。

这时候的福贵,在情感上的认知,已经从自己、人类身上又升华到了所有的生命身上,老牛就是其中之一。福贵在经历过坚韧、悲凉又掺杂欢乐的人生后,对所有生命都普遍有了情感上的一种共情。

就如在小说结尾,福贵自己唱的那一句歌词:“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世界都是围绕着我们转动的。

但是在犯了一些错误、长了一些年岁后,才开始发现生命的柔软动人以及生活的本正面目,由此想去挖掘很多填补自己空虚心灵、灵魂的东西,比如磨炼、自我剖析、情感回归等等。

这样,在年老的时候我们才会寻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才不会觉得遗憾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过去了,才会有机会懂得去如何善待身边的一切。

烂赌风流、败家、打老婆:余华《活着》的福贵,是如何变好的?

时间在你对生活的认知、感受中,会被你无形拉长,你也会因此获得了另一重超脱世俗的生命真谛。

在跟别人差不多的生命时间里,你获得了比别人多的时间维度,秘诀在于每个人不同的历练,但也脱离不掉同一种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平凡却伟大、生动的情感。

致敬余华的《活着》,的确是了不起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