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在《三国演义》和京剧《曹操与杨修》中,杨修之死的原因均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三国演义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第一次是“门”内加“活”为“阔”事件;第二次是“一合酥”事件;第三次是揭穿曹操梦中杀人事件;第四次是杨修告太子曹丕与朝歌长吴质秘密往来事件;第五次是曹操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杨修教曹植“立斩门吏”事件;第六次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事件。在京剧《曹操与杨修》中提到了曹操对杨修的杀三次、又放三次;第一次是杀孔闻岱时,有意杀杨修而未杀;第二次是曹操假借梦中杀人,被杨修点破,有意杀杨修而未杀;第三次是踏雪巡营,曹操为杨修牵马坠镫,有意杀杨修而未杀。最后都是因为“鸡肋”事件,将杨修杀死。

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果,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修到底是怎样的?杨修之死真的是因为“恃才放旷”吗?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1、历史上杨修非常有才干,但是绝非“恃才放旷”之人;2、杨修之死是魏王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3、罗贯中误导了后来的读者。

杨修,字德祖,汉末文学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9年,卒时方34岁。杨修生前的文学成和地位是很高的,他一生著作颇丰,不过由于遗失而导致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家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猴。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太尉”在汉代是管理全国军政的要员,从杨修的高祖到他的父亲,出了四个太尉,很厉害!那么,这么厉害的官宦世家对于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一定会传授很多为人和为官的规则。杨修如此聪明,从小耳濡目染,长辈言传身教,要说他不懂得官场的规矩,要说他世事不洞明、人情不练达,显然是不可能的。

笔者注意到《后汉书·杨震列传》(裴注引《典略》)里面的一段文字: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杨修字德祖,他是太尉杨彪的儿子,他为人谦恭而且博学多才。请注意,这里对于杨修的评价用到了“谦恭”二字,说明杨修还是很谦虚谨慎的,这和《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恃才放旷”反差很大!

第二句说的是:建安年中,杨修因为孝顺而且廉洁被举荐,任命官职为郎中,曹丞相请他代理仓曹属主簿(相当于后勤处的处长),主管兵马粮草。“举孝廉”是汉代做官的一种制度,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和西方国家的选举制有点相似,不同的是西方选举是当地选、当地任职,汉朝是通过选举“孝廉”统一获取入仕资格,再由朝廷具体分配官职。这就要求获取资格者要凭德识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出名,然后地方官才能把他举荐出来,所以已经带有一点民主的味道,比科举制度要好。

从第二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是杨修因为孝顺而且廉洁曾经在某个地区有很好的名声,这在现代也是需要有点“做秀”和“炒作”能力的,至少说明杨修很会做人,大家才会推荐他;二是曹操是欣赏杨修的,不然不会将主管兵马粮草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理。

那么杨修担任仓曹属主簿一职的表现怎样呢?第三句话就是答案:当时正是军队和国家的多事之秋,杨修(在仓曹主簿的位子上)是份内、份外的事都很熟悉,他办事,大伙儿都满意!这说明杨修并不是食古不化的书呆子,办事很有才干也很灵活,所以上上下下都满意!这和“恃才放旷”的评价根本就不沾边呀!于是乎,到第四句话说的是:自魏太子曹丕以下的官员,都争着向杨修交结示好,人才难得,争相笼络嘛!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中说:“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由上述可以看出:因为已经了解到杨修有才能,所以太祖曹操是很器重杨修的,根本就谈不上嫉贤妒能,来吃他这个小字辈的酸醋!

杨修在文学界声名卓著,而曹植更是聪明绝顶的文学天才,也许惺惺相惜吧,杨修投靠的是曹植这一方。《三国演义》也提到杨修帮助曹植出谋划策、写“答教”等等。《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说到:“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曹植很有才学,而且又有丁仪、丁廙、杨修等左膀右臂辅佐,曹操犹豫了很久,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曹操发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做事情任性而为,不知道节制,还是个酒鬼,他怎么放心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给曹植呢?然而,曹操发现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曹丕很懂得权谋之术、御下之道,所以曹操觉得自己百年之后,曹丕应该能够撑得起曹氏天下。于是,曹操决心立曹丕为太子,这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月的事了,此时曹操封为魏王已经有一年又五个月了——封为魏王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份。

历史上的“立嗣”之争是非常残酷的,杨修既然站在了曹植这边,按照官场的说法是“站错了队”,那么就是曹丕的死敌了。曹操既然已经立了曹丕为太子,作为一个有远谋的政治家,曹操对于曹植集团的干将杨修只能是打压了。但是曹操并没有立即下手,而是等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十月曹操病重且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见《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最后杀了杨修!

曹操杀杨修说到底是为了保护曹氏王朝的传承,试想曹植在政治上几乎是“弱智”,一旦曹操去世,杨修等能人辅佐曹植继续和曹丕争夺王位,尾大不掉,将来曹氏王朝的堡垒就会从内部攻破,这一点曹操不得不防。三个多月以后,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曹操病逝!

后人有诗曰: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婴。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第一句就说杨修聪明,他出身官宦世家;第二三句说杨修下笔如神、智冠群英;第四句话点明杨修之死与是否退兵没有关系,他是死于他太有才了!“因才误”其实并不是曹操自己嫉妒杨修的才,而是杨修的“大才”妨碍了曹氏王朝的“大业”,只能杀之!

至于罗贯中为什么误导读者,这与他“尊刘贬曹”的思想有关,杨修只不过是他用来“贬曹”的一个道具而已!现在看来罗贯中也不地道,完全不顾及杨修和曹操的名声受损。杨修也是有点倒霉,生前因为政治斗争成了牺牲品;身后因为文化斗争成了殉葬品;生前是在文坛声名显赫,身后在文坛默默无闻;还凭空担了一个“恃才放旷”的恶名。杨修冤哪,比窦娥还冤!


苦行者263


真正聪明的人要懂得收敛,有些人的聪明叫耍小聪明,毫无疑问,杨修属于后者。

杨修,杨彪之子,自小有才学。在曹操手下任职,颇受信任。很多人对于杨修的印象是三国演义中的鸡肋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曹操一次再攻打刘备之时,粮草不继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一日在用膳时看着鸡肋时突发感慨被杨修知道,杨修下去就和士兵们说准备撤退,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主公说的,鸡肋弃之可惜,留着难以下咽。由此可见,杨修是有着聪明脑袋的,至少比别人灵活,这样的故事还有一口酥的故事。但这么一个懂得猜测主人心思,脑子灵活的人,最终被自己领导杀死,为什么?

杨修之死是有原因的,首先杨修参与了曹植曹丕两兄弟的夺嫡之事。曹植,大家都知道这个七步成诗的历史人物。然而历史上他通过了父亲曹操考核却是在杨修的帮助下才完成的,不过最后因为曹植自身原因终究没当上魏王。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曹操自然要保证继承者顺利继位,那帮助曹植过关又有过人之处的杨修自然成为要除掉的人。

其次,有才策。从事例可以看出杨修是有才华的,但曹操麾下有才华的人数不胜数,贾诩程昱等,但这些人都没有恃才自傲,唯独杨修,太过于显露才学,自然遭人嫌弃。

最后,杨修父亲杨彪,一个正统的儒学家,这和倾向改革的改革派曹操政见自然不同,身为儿子的杨修,自是秉承父志,所以和曹操也是政见不合。况且,杨修还是袁绍之甥。

所以到最后,真正聪明的人要懂得将自己的才华用到恰当的地方,在别人忌惮自己才学的时候要收敛,至于杨修,只是个耍小聪明的人了。



爱铲屎的猫


答题:

杨修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为什么?

个人以爲杨修不是一个真聪明的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當甚之又慎。

(1)杨修很有才华很有學问。一次杨修与曹操并马而行,途中猜谜,曹操當時不解,骑马行了二十里后才明白,故有曹操的學问跟杨修差着二十里地呢。这说明杨修是有才华有學问的。

(2)杨修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也出了不少力,同僚们也都很佩服杨修。杨修不仅给曹操出谋划策,还是曹丕的老师。这便有牵扯到了日后权力的问题,曹操担心他的江山日后能否永固。

(3)杨修行事不知道收敛,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历害。比如说司马懿就是个真聪明的人,深明此道。司马懿行事低调,深藏不露,处处小心;心中明白而不说破,终于熬过了三代曹主之后,而一统天下。

(4)杨修只知道就事说事,没有大局观,没有考虑过动摇军心的后果。曹操是忌讳功高我慢的不宜驾驭。所以说杨修不是个真聪明的人。





南山有仙


我们所了解的杨修大多是通过三国演义电视剧,而真实的杨修并不是电视剧描述的样子。

那么真实的杨修是什么样子,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吗?

杨修,东汉文学家,曾著有《神女赋》、《许昌宫赋》等著作,曾任曹操时的主簿,就是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一职,天生聪慧,博学多才,在任时,为曹操处理过很多棘手的事情,曹操视杨修为心腹。

历史上真实的杨修却实太过聪明,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喜欢在人前卖弄,城府不深,其根缘就是自已学问深厚,上天入地无所不通,这种人难免会狂妄自大,当然有知识有学问的自以为特清高的人都是这样。

杨修在曹操身边工作,经常猜测曹操之言行和心里活动,好作准备工作。而曹操是何等韬略之人也,他的小伎俩岂能逃过曹操毒辣的眼光,一次两次的纵容,使杨修的小心脏更加膨胀,杨修再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为加速曹操的杀机埋下伏笔。

杨修曾做过曹植的幕僚,参与了曹植的上位,后因曹丕受禅被贬,从此再无从政,后死因不详,史料记载多为曹操所杀,可能却有其事。

终上所述,杨修并算不得大智慧的儒学之士。


孤独的行者001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曹操爱才如命,杨修能在曹丞相军中谋得主薄之职,证明才能确非一般。

在供职相府之时,杨修曾以"阔"字说建园之门事,以"一盒酥"而分享其食,足见才思敏捷。

后来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之位,曹植运用杨修之策,险要胜曹丕,然有智慧之人,不会疏不间亲,别人家事少参与为好。但是杨修深陷其中,曹操深恨之。

有人云:曹公因杨修"有才策,袁之甥",而借以"鸡肋"乱军心杀之。然吾以为:曹公赞其之才,而否其之心。杨修实属不智也,古代君王最忌身边左右之人参与立储之事,杨修如果是真智慧是不可能不知道曹公之虑,所以杨修是小聪明,无大智慧,或更确切的评价:智商有余,情商不足矣!










狐羊树


杨修的死,并不是曹操单纯小心眼,这不过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杨修,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

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

杨修显然是一个某些方面有才华的人。

但是,杨修是一个儒生。他背后的许多儒生,包括他们的家族,一直鼓吹忠于汉室。这和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甚至是相左。

偏偏曹操很喜欢的儿子曹植跟杨修关系交好,甚至杨修还牵涉进入了接班人的权力斗争中,这让曹操觉得,如果杨修继续留在曹植身边,那么对以后自己政策的贯彻非常不利。

这种心态,就如喜欢的儿子被一个狐群狗友拐带出去干坏事一般让曹操不满。

所以,必诛之。

顺便还打击一下忠于汉室的儒家势力。


野墙


首先杨修肯定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又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早年由于聪明能干,为曹操所倚重,但又因为多次炫技被曹操猜忌,而最后因为高调站队曹植,被曹操所不容。

杨修,字德祖,出身名门大族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同为东汉的四世三公之家,是太尉杨彪之子,杨修不但出身高贵,更难得是文采过人,学识渊博,聪明绝顶。

聪明能干,为曹操所倚重

杨修早年举孝廉入仕,之后投入曹操门下,担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此等工作对他来说毫无难度,经常擅离职守,出去闲逛,但不妨碍他将此工作做的有生有色,其聪明能干可见一斑。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因此,他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被曹操所倚重。

而目中无人的狂士祢衡在谈起天下人物时,也只有两人能入其法眼,“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虽被称小儿,但也证明杨修才学过人。

热衷炫技,为曹操所猜忌

然而,出身名门,加上才华横溢,使年轻的杨修有些膨胀,其直观表现就是在领导面前炫技,而正史记载杨修炫技过火是在于汉中之战中的鸡肋事件,俗话说军中无戏言,虽然杨修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但也引起曹操的猜忌。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后汉书》

还有杨修为了出去玩,通过猜测曹操心思,预先准备答案,等曹操来询问时,下人直接送上,但由于每次曹操刚问,就有答案送上,引起曹操怀疑,终于穿帮,这也很让曹操生气。不过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修确实聪明绝顶。

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后汉书》

高调站队,为曹操所不容

杨修虽然由于自作聪明,引起曹操的不满,但以曹操的容人之量,杨修罪不至死,而真正要了杨修之命的,他高调站队曹植,而当曹植败给曹丕后,等待他的也只有一死了。

关于传位于曹丕还是曹植,曹操自己也相当纠结,在内心深处,曹操是更钟情于才高八斗的曹植,但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显然文武双全的曹丕更适合,曹丕背后是贾诩,司马懿,刘晔等智谋之士,而曹植之后是孔融,杨修,丁议等文人墨客,加上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最后曹操还是选择了曹丕。

而我们也可以从贾诩们的老谋深算对比杨修们的稚嫩张狂可以看出,双方后援团实力差距明显,而且曹丕比曹植城府深太多了,所以曹植败得不冤。

那么为了扫清障碍,保障曹丕的位置,曹植的支持者就成了安全隐患,特别是杨修还有袁术外甥这层授人以柄的关系,还这么高调参与夺嫡之争,所以失败后就不得不死了。

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后汉书》

总结:综上所述,杨修肯定是个聪明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翩翩贵公子一枚,但也因为太过聪明,不知收敛,得罪了曹操,最后因为敏感身份参与夺嫡之争,失败后被杀。可悲,可叹。


临石观海


杨修是个聪明人,仅限于他在谋略和文采上。做人方面他是不怎么聪明的,不够圆滑,看不清厉害关系。

杨修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鸡肋”这一词语,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仔细翻看杨修的生平,我们知道,他是一直都在帮助曹植的,在曹操长子曹昂在宛城被张绣杀了之后,曹冲也中途夭折,就只剩下曹丕和曹植有机会继承曹操的位置。杨修作为参与了继承人争斗的大臣,在继承人争斗失败的时候,必然是很惨的。

对于杨修的才华,曹操是认可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站队,那么就得要承担失败的后果。从各方面来看,曹丕都比曹植更适合继承曹操的家业,那么为了保证全力交接的稳定,杀掉危险因素,是必须要做的。

所以,聪明人活不活得长久,不再于说了什么话,而是选对了方向没有。


斗哥说


个人认为杨修是属于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从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分析一下:

曹操在大门里写个“活”字,工匠们不懂向你请教,你并没有一定要回答的道理,何必于去揭穿曹操的把戏?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大字,你管他什么意思,何至于直接就拿过来分给大家吃呢?吃完了还振振有词,说上面写的是“一人一口酥”,这种行为的目的又是什么?曹操怕有人暗害他,谎称会“梦中杀人”,你偏偏要揭穿,你这时候又是在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诉求呢?

于是直到“鸡肋”事件,曹操终于忍无可忍,处理了杨修。而且,理由还正大光明:军队还在打仗,你就开始收拾行李,并四处散播即将撤兵的消息!这种行为,上司哪怕就是跟你没有过节,也会杀之。

你看,这几个故事大家都能充分的看到杨修的高智商,但是,情商低也显露出来了,如果他的情商再能高一点的话或许他不会死


铁柱侃国史


杨修肯定是一个聪明人。但是聪明有用吗?不一定有用。比如一个婴儿,父母都是聪明人,那么他肯定也是聪明人。但是他能用这个聪明干什么呢?基本上什么也干不了。他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足够的阅历。对事物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培养出稳定的情绪,也就是情商。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东西,“智慧”。很多人容易把智慧和聪明混淆,智慧是大于聪明的,而且它本身也包含了聪明。智慧,应该是,聪明、情商、经验、知识,之和。

杨修这个人,肯定是极其聪明的。但是情商很低,处理事情的经验上也不足。也就是他的智慧并不高,反而还比较低。所以会被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