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祖天師張道陵法壇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道眾稱其為祖天師。羽化前,他交待子孫要返回龍虎山,因為那裡有他的丹灶、草堂和他的道眾,還有他鎮壓在鎮妖井中的一百單八位天罡地煞魔頭。

祖天師羽化後,子,張衡;孫,張魯(《三國志.魏書八.張魯》)先後承襲其道。至漢獻帝時(公元190年),張魯己據漢中二十餘年(191-215年),實行政教合一,大力傳播和發展正一盟威道,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張魯歸順曹操,由操拜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從而使正一盟威道取得了合法地位,逐漸成為後世的正統道教,即新天師道。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而重返龍虎山的擔子,則落到張魯的兒子,張道陵的重孫張盛身上。在當時三國紛爭的情況下,從四川到江西殊為不易。張盛不負重託,攜帶著祖天師的印、劍、符、篆等信物,輾轉雲、貴、滇,沿著十萬大山的崎嶇山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祖天師張道陵煉丹造基的龍虎山,開始了天師道在龍虎山承續六十三代的綿延,使龍虎山逐漸成為中國正一道的道教中心。據《留侯世家》記載,張盛於晉承嘉年(公元309年)羽化,享年九十八歲。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在六十三代天師中,貢獻突出的還有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公元1092-1128年)。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及次年,其兩次應詔入朝,與宋徽宗坐而論道。自崇寧四年(1105年),朝廷先後撥銀遷建上清正一宮,賜建上清鎮天師府。自張繼先始,歷代天師皆由朝廷敕封。張繼先羽化時年僅三十六歲,其後二百年,施耐庵作《水滸傳》,其中“神童天師”即以張繼先為原型。

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公元1340-1410年),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襲教。次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於奉天殿,眷齎有加。越年辭歸,太祖親制文兩道,特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敕重建大上清宮,並欽賜龍虎山正一玄壇印及關防、符篆,鎮護龍虎山。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命張宇初天師尋訪真人張三丰,兩位真人相遇於武當山“遇真橋”,後敕建“遇真觀”。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天師的承續止於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公元1904-1969年)。公元1949年4月,張恩溥經廣州轉澳門至香港,次年春入臺,居臺北大龍洞覺修宮。公元1969年12月,末代張天師在臺北市私邸羽化,享年六十五歲。與兩年前(即公元2008年10月28日)由於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長孫衍聖公孔德成在臺北去世,而衍聖公從此從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一樣,延續了六十三代的嗣漢張天師至此也從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儀門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天師道教宗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九千斤元代銅鐘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九五年建的玉皇殿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祖天師張道陵法壇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歷代天師神像

東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飛昇”,壽一百二十三歲

天然太極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