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三月十日,休宁的朋友微信给我:鱼叶张开了,芽头伸出来了,天不下雨就可以过来,一放晴我就让茶农去采。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新茶叶片描述

作为一个茶人,没有谁能架得住这么生动的诱惑,像久等的父亲听到新生命诞生的消息。

朋友家在休宁县源芳乡。源芳乡盛产茶叶和竹笋,是典型的皖南山乡。平均海拔600-800米,最高海拔约1297米,高山茶占比不小。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进入源芳乡地界

对于1300米的海拔高度,我们也许没什么具体概念,到底有多高?

我们来比较一下:和源芳乡相距30公里,人称江南最后的“墨脱”、蓝天白云交界的地方---休宁白际风景区,最高海拔约1208米。也就是说源芳乡的最高海拔比有“云天相接”之称的白际还高!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白际原生态景区照片

皖南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茶叶。为什么选择源芳的茶叶?我的理由是:源芳全乡面积约53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正所谓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且没有工业化痕迹,自然环境保持着原始生态。从源芳乡的徽州大裂谷景区到白际原生态景区,相隔30公里,但驾车却要一个多小时,可见原生态到什么程度......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茶农的房子四周,除了茶就是竹子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源芳乡位于北纬30度线附近:全乡位于北纬29°30'~29°45'之间。北纬30度线,是条很神奇的“线”,央视有部多集大型纪录片《远方的家:北纬30度线中国行》,详细记录了北纬30度线上的一些神奇事情:比如土壤富含硒,村民很少患癌症,普遍高寿等现象。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食品饮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保证茶品质量和挖掘茶品亮点,是每个茶商都在尽力做到的事。

但是理想和现实,不是一码事。采取传统方法,亲力亲为直奔产地收茶,并且选择产地收茶,还是有诸多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皖南山高路陡,源芳乡处在“皖南青藏线”上,180度掉头弯随时可以出现,有的路段是连续几个180度弯,一侧是山体,一侧是悬崖,拉着一车茶在山路上蠕动,即便是驾驶技术熟练的人,下得山来,也是如释重负。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180度转头弯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立在路边拐弯处的观察镜

黄山毛峰传统的手工制作,现在很少见到,原因很简单,因为纯手工制作,难以保证品质的稳定,尤其是干茶外形没有机器整理得匀称好看,不利于销售。货卖一张皮,任何产品都要讲究个卖相。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源芳农户茶园

皖南大山深处的村庄里,一般都有小型制茶机和烘干机。没有设备的茶农,都是带着鲜叶到有设备的茶农家里,进行加工,付给加工费,或者直接将采摘的鲜叶卖给有设备的茶农,让他们自己加工。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源芳农户茶园

大山深处茶农的茶叶销售一般来自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大部分留守在家的茶农,基本都是对网络不是很熟悉的中老年人,主要还是依靠离家近的各个集镇的茶叶市场进行销售。

茶叶的价格和其他生鲜其实是一样的,一天一个价。鲜叶的采摘有“三日为茶,三日为草”的说法,干茶也是一样。茶商们看看、抖抖、捻捻、闻闻基本就能判断茶叶的品质,决定收还是不收,或者给出价格,让茶农选择卖还是不卖。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源芳农户茶园

这是个揪心的过程,卖吧,价格可能不符合茶农的预期;不卖吧,明天指不定是什么价.....所以,茶农们能做的,只能是让品质来吸引茶商,只要是好货,还是不愁出不了手的。

对于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客户的规模大一点的茶厂来说,这些都不是大的问题,尽管他们对于鲜叶采摘和干茶加工也是非常上心,严控质量,但是不像茶农散户那样对于质量的把控提心吊胆,因为品质差了的直接结果就是卖不到理想的价格。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源芳农户茶园

这次是小雨中去的皖南,来回六百多公里,盘山路弯弯曲曲,一路辛劳一路风景,晚上住宿在大山深处,那种安静让你怀疑自己耳朵背了气。

清晨醒来,山上云遮雾罩,山下流水潺潺,耳边鸟鸣啁啾,茶园里新芽的嫩黄让人想起刚出壳的毛绒绒的小鸡小鸭,充满了生命的美好。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白墙黛瓦油菜花

茶叶的采摘很有讲究,水气没散尽的时候,是不能采茶的。天晴的日子,九点以后,中午十二点之前,是鲜叶采摘的最好时段。

采摘好的茶叶,带回来摊青,杀青......进入制作程序,一般是在傍晚和晚上做茶。

天色暗了下来,众鸟归林,深山村庄的上空,袅袅的炊烟像个白纱飘逸孤独的舞者。茶农开动机器,理条整形烘干......闷头干活,不时地抓起一把茶叶,抖抖看看,又扔回机器里,加工车间里都是有节奏的机器声,没人说话。茶商们背着手,也不时地抓起一把茶看看闻闻。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平摊的鲜叶

村庄里弥漫着新茶的香味,耸耸鼻翼,似乎整个世界都是这么祥和美好。生活最本真的样子,不就是这样吗?劳作,获得。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山上有雾,门前有溪

说一下采茶,有心怀美好的小伙伴问我:采茶女都很漂亮吧?他们心中的采茶女应该是这样的: 穿着青花瓷镶边中式上装,带着青花瓷头巾,美艳如花。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打扮成这样的,都不是来采茶的

现实的情况是:茶农基本都是自己采摘,大的茶厂,都是高价去外地雇人采摘,吃喝住一条龙服务,工资日结,近年采茶的很少有年轻人......下面这三张图是茶农的一家人,这个女孩是我唯一遇见的年轻采茶人。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采茶女孩的爷爷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采茶女孩的妈妈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采茶女孩

采摘成本的加大,使得春茶贵如金这句话,更加契合实际。

季节如梭,时不待人,茶也不待人。单芽和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价格是有差别的。所以,能请到人及时采摘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哪里还顾得上青花瓷红花瓷,青花瓷只能出现在电视里......

头采春茶寻茶之旅

干茶

源芳农户的明前头采茶,品质很好,一芽一叶较多,茶叶的制作比较实在,干度足,轻轻一捻,那种细细的、清脆的声音完美诠释了中华美德中的两个字:厚道!新茶的兰香味比较突出,口感鲜爽。

聊下价格。茶本来是很普通的一种传统饮料,怎么感觉渐渐变成了奢侈品?要不就成了贱如稻草一样的物件,这两种极端是不是都严重背离了茶叶本身的价值?

我也不知道,也不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