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行 向阳而生

平日里,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疫情前,他们是冲锋在前的白衣战士。当人们遵守钟南山院士尽量“不出门”的忠告时,他们却逆风而行,忘记了自己是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子女的身份,冲进最危险的疫区,将春日里最美的阳光照进患者的心里,照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近日,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3月17日起,支援湖北的陕西医疗队开始陆续返回。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陕西派出22批次、1460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

从请命应“战”到凯旋归来,从寒冬启程到暖春回家,近两个月的艰苦抗“疫”,来自三秦大地的白衣战士们以细致严谨的医术和温暖无私的大爱守护着每一位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

担当:加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

“我有五年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我没有结婚,家里有哥嫂照顾,没有任何后顾之忧。”1月23日,接到陕西省卫健委成立援鄂医疗队后,陕西省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蕾向上级递交了请战书。大年初二,杨蕾成为陕西省援助武汉医疗救助队的一员,出发武汉。

同医院的护理部主管护师、陕西省重症专科护士刘超凡也申请到一线进行抗“疫”支援。她在请战书中这样写到,“领导,我是一名重症专科护士,有丰富的呼吸ICU工作经验,我的家人都支持,我申请去武汉支援。”

西安济仁医院康复疼痛科主治医师杨展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为了能成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多次向院长请命:“我是一名党员,国家有难,我不上谁上,让我去吧,让我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去。”

一封封递交的请战书,一个个按下的红手印,书写着白衣战士的担当。没有退缩,没有胆怯,只有不畏艰险,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决心。

动力:从“好消息护士”到“鼓励姐妹花”

“大爷,咱湖北昨天八百多人治愈出院啦,您就安心治疗,说不定下个出院的就是您!”2月13日早上,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七楼重症病房,来自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的护士刘胜妮像往常一样,一进病房就挨个走到患者床边,俯下身转达治愈人数等好消息。因为穿着隔离服,声音阻隔大,她要靠喊才能让患者听清,有时候喊一圈下来自己的耳朵都震麻了。

刘胜妮说,重症患者病情虽重但大多数意识清楚,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恐慌和焦虑,主要来自对自身病情的担忧,以及不慎传染给亲友的内疚情绪。

因此,每次做护理的同时,刘胜妮都会把了解到“好消息”告诉患者,给大伙儿带去信心与希望。自然也成了许多患者每天都期待见到的“好消息护士”。

“白衣战士战瘟驱疫,最美时装光鲜漂亮,向鼓励我的姐妹花致敬!”2月26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热病区12房34床患者、93岁的祝老爷爷,拄着拐杖巍巍颤颤地走到护士站,一字一顿地念着素描两边的题字。随后,他将四张字画作品交到来自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的护士白琳和虎夏梦的手里。

围观的患者一头雾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祝老爷爷自确诊住院以来,一直情绪低落、消极治疗,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与照料也不予回应。

白琳和虎夏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让祝老爷爷振作起来、配合治疗,两人每天在开展输液、喂药、翻身等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增加与患者聊天的频率,在了解患者需求后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无论是一盒酸奶,一份报纸,还是下班后多留一会聊天解闷,她们都尽力满足。甚至在防护服上变着花样地抄写名人名言、歌词或个人感悟,给患者“看得见”的鼓励。

暖心:等疫情结束,我们约定在榆林相见

来自榆林高新医院的谢小凤跟随陕西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在光谷方舱医院支援。尽管每天工作结束后已经非常疲惫了,但她坚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这段特殊的日子。在她的战“疫”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天我负责终末消毒,那位和我小名一样的“大凤”阿姨又艰难地找到了我,泪眼婆娑地说:“小凤,如果我有机会活着的话……。”听到这句话,我眼泪刷一下就掉下来,急切地打断她,“不要这样,你肯定会好起来的。”她接着说,“真的,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去榆林转转。”我坚定地告诉她:“一定要加油啊,我们要一起加油!”

等我再上班的时候,“大凤”阿姨已因为心梗发作转院了。发微信给她询问病情,几天之后才收到了回复。她说,“光谷同济医院离你不远,近在咫尺不能相见,唯有内心充满感谢。”那一刻悬在心口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大凤”阿姨的打字速度和我爸妈一样,真的很慢,但她还经常发微信提醒我保护好自己,做好防护,要求我每天给她报平安。

疫情结束后,我们约定,她用接头暗号“戴口罩”来榆林找我,然后“大凤小凤一起逛逛这九边重镇”。我们都坚信,疫情一定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有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春暖花开时,白衣战士归。谢谢你们,用责任守护医者担当;谢谢你们用乐观给予患者动力;谢谢你们,用大爱凝聚爱心。(晏巧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