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如若庞统加入孙权集团会改变三分天下的局势吗?

长安驿站


所谓时势造英雄,历史的走向一般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出现而改变,正如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也终究是勉强立足于西南一隅,川滇一带。那时候,三足鼎立是形势,得到卧龙凤雏也无法一统天下,就像到了司马篡魏时期,纵然没有卧龙凤雏一样可以一统天下,三家归晋。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东吴“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孙氏江东颇得民众拥戴,而且东吴不缺乏人才,先后担任东吴大都督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江东才俊,孙策病亡之际托孤张昭、周瑜,后来周瑜力主抗曹,在赤壁之战大破曹军,周瑜病故鲁肃接任大都督,鲁肃治军严明,曾屯军洞庭湖,常在岳阳楼检阅水军,《巴陵县志》记载“岳阳楼又曰鲁肃阅兵楼”,现在还保存有点将台遗址,鲁肃虽无开拓,但守成绰绰有余。后继者吕蒙白衣渡江,袭杀关羽,夺回荆州,把刘备封锁在长江上游,使其不能顺流而下,窥视江东。陆逊则在夷陵,火烧刘备,大获全胜,三国鼎立最终形成。

庞统投奔刘备后担任县令,后被免官,为此鲁肃专门致信刘备说庞统不是百里之才,后来庞统才担任军师中郎将,比肩诸葛亮。可见鲁肃是知道庞统能力的,但至于孙权不用庞统,主要是在二人对答中,孙权觉得庞统是“狂士”,对比不满,反观诸葛亮一副“隆中对”让刘备拜服的五体投地。

所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和孙权问庞统相比,一个是君王不着调,迷信鬼神,一个是臣子不着调,卖弄玄虚,双方自然不欢而散。况且三国是魏晋谈玄论道的萌芽,卖弄玄虚须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所以说,魏蜀吴三国鼎立不在于人才太少,恰恰是人才太多,每个集团都有不少智谋之士,庞统纵然加入江东,一己之力如何应对得了整个天下人的智慧?那时,他顶多也只能是“江东诸葛亮”而已。





维摩诘de花雨满天


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假如庞统加入江东集团,是改变不了三分天下之势!

第一、一个团体或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的走向与最高领导人的才智,谋略,方向有极大的关系。

第二: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新亡,刘备己有荆州江南四郡落脚之地,三国鼎立之势己具雏形,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已任,意图统一全国,奈何起步晚,资源少,兵弱将寡,即使把时间往后再延续到刘备己取益州,也难以施展,原因:

A,益州本土人士未必诚服刘备集团,这样会牵扯刘备精力,对刘备统一全 国的战略会有阻碍,后来蜀汉本土人士多次造反起义也证实这一点。

B,谋士法正与刘备意趣相投,节奏合拍,怎奈早逝。诸葛亮战略与刘备一致,但稳重有余,气度不足,在用人,攻城略地方面过于谨慎。

C,武将方面除了传说五虎上将外,其它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寥寥无几。

D,根据地方面:荆州五分四裂,江夏孙权所占,北部南阳、樊城归魏。刘备就拥有了荆州的南郡以及江南四郡也是四面受敌。虽守土没有问题,再与曹魏和东吴抢荆襄其它地盘,实属不易。只能向西夺取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实际远不如江东,更别说与魏国的青,冀,幽……等州相比。

所以蜀汉集团保持后来的现状已非常不易了,但守住当时己得荆州部份领土没有问题。

第三、江东孙权方面:早在庞統之前,鲁肃已向孙权进言,从鲁肃版的《隆中对》看:

肃见权,权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没有象刘备那样的伟大目标,孙权只想能瓜分荆州部份领土,作为战略缓冲区,,能保住祖宗基业已不错了!

再看庞統:

A庞统对荆州的定位与诸葛亮相反,不赞成为四分五裂的荆州争得头破血流,荆州是一个是非之地,有点与孙权合拍。另外赞成沿长江一线发展,或向北扩張,甚至取西川,这点对孙吴未心可行。

B,庞统称"凤雏",这称号是他叔叔给他做广告而取的外号,从后来他的发展经历看,有些言过其实。即使他加入江东集团,未必能左右孙权。

C,何况江东豪强士族张昭之流一直在抗争孙氏政权。对孙坚之死和孙策之亡,都是江东本土豪门士族所为,一旦大军压境,江东本土豪门士族不会坚定地拥护孙氏政权,赤壁之战可见一斑,从孙吴政权的历史过程看,拱卫孙氏政权除了忠诚武将外,而只有部份本土豪门士族。

即使从实际资源来讲,孙权统一全国的条件比刘备好:兵强马壮,战将无数,人口物资,地理位置……可是最高统治者及主要谋臣只想守土之志,所以孙吴难以再扩张。

第四、北方曹魏方面:

A,曹操及其继任者雄才大略,挟天子而令诸侯,占尽天时。

B,疆土广阔,物资丰富,人才济济。

C,不过也有难言之隐:以荀彧为首豪强士族帮助曹氏,但更拥护汉天子,要知道荀彧是曹操的张良啊!还有关陇集团司马氏与曹家貌合神离。

D,虽然北方大部份已平定,近在咫尺的辽东乌恒柔然也是肘腋之患,让曹魏心烦。何况还有一个天天喊叫恢复汉室、时刻要北伐的刘备集团。

如此看来,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曹魏集团也很难吞并吴蜀。

所以就当时局势、各集团高层的状态、战略等方面看,假如庞統加入江东,也不会改变三国鼎立局势。







狐羊树


不会

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想发挥功用,也得有坑那个位置。

三分天下的过程中,有两点比较重要。

一是赤壁之战,这一役跟庞统关系不大,或者说跟庞统属刘还是属孙关系不大。

而是,刘备入川,真正为刘备起决定作用的是法正。庞统作为军师,他在这里的作用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那么,庞统归孙会不会对刘备入川产生影响呢?

这就回归到最初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问题上了。孙权那里,并没有庞统的坑。而庞统如果仅凭自己才干升上去的话,刘备早坐在成都了,来不及影响刘备入蜀。

所以,三分天下不会受影响。



汉魏英雄传


这都是三国演义中美化后的庞统,正史上的庞统没有这么重要。

庞统出生荆州襄阳,是庞德公的侄子,而荆州庞氏是荆州的地方豪强,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二姐夫。而庞统是庞氏比较出众的子弟。庞德公这个老不羞也真有意思,到处宣扬自己的侄子是“凤雏”,儿子的妻弟是“卧龙”,自己的好朋友是“水镜‘’还真是毫不避嫌。其实这个事情是跟东汉的察举制有很大的关系的,东汉没有科举,想要做官只能通过举孝廉、茂才的方式推荐做官,而推举的权利实际上是把握在地方豪族领袖的手中的,所以东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专门评价当世的人才,人才想要做官必须要有他们的背书。庞德公这么推崇宣传这个几个人,无疑就是在为这几个人做官背书而已。

庞统与诸葛亮比较,才能我们无法评价。单就背后的势力而言,庞统是远远不如诸葛亮的。

庞统的背后只有庞氏家族。

而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豪族蒯祺,二姐嫁给了荆州豪族庞山民,自己娶了荆州豪族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而黄月英的母亲蔡氏与荆州牧刘表的妻子是亲姐妹,同样又是荆州豪族蔡氏的女儿。

刘备只要用诸葛亮一个人就可以获得凝聚荆州全部豪族的支持,这一点庞统远远不能比拟。

这样一个人你觉得可以当上远离荆州的东吴的大都督?你看看东吴重臣的籍贯就可以看出,这是不可能的。

再说庞统跟东吴的关系,庞统出仕之后一直做着小官,先是在襄阳当功曹,然后又在南郡太守周瑜的手下当功曹,期间周瑜曾经想要出征西川,这个时候庞统应该接触了周瑜的作战战略和计划或者亲身参与其中。其后周瑜突然暴病而死,庞统送周瑜尸体返回东吴。

我推断周瑜想要出征西川的战略构想跟庞统有很大的关系,在此期间庞统得到了周瑜的认可和提拔。但是周瑜的突然病逝,让庞统竹篮打水,于是借着送周瑜遗体返回东吴,拜见了鲁肃等东吴高层,期间应该也向其推销了西川战略,但是由于该战略需要举国之力,又没有了周瑜这样的强力人物支持,该计划没有得到孙权的采纳,庞统只能又回到了荆州刘备处。

一开始没有获得刘备的重视,经过鲁肃、诸葛亮等人的推荐后,也是为了取得荆州庞氏的支持,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这一期间,庞统应该向刘备推销其西川战略,其完整的西川战略应该得到了刘备的支持。庞统最终取得了刘备的信任,获得了副军中郎将的职务。

所以,庞统的一生的才能主要凝聚在西川战略上,先后两次重用都是因为此。即便他早就投靠东吴,也不可能得到重用,因为当时的东吴没有任何条件实施西川战略。而庞统一个荆州庞氏的子弟,在没有家族支持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可能在远离荆州的东吴当上大都督的,估计也可能会在吕蒙白衣渡江的时候发挥作用,也就是个闲散大夫的前途吧。


陈司辙


即使庞统在东吴得到了重用,其地位也无法超越周瑜、鲁肃和张昭。因其三人是东吴的元老级别的,又深受孙权的喜爱和重用。因此庞统不可能相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言听计从,视为股肱来倚重。虽然孙权也能礼贤下士,用人唯贤,但就胸襟而论,相比刘备还是略逊一筹。从三国争雄的大视野而论,东吴始终扮演了一个配角。魏、蜀、吴的排列就是三方的地位确定,而不会是吴、魏、蜀。一是地域位置的边缘化,东汉末年东南还属边荒之地欠开发,无法与中原九州相比。二是人才优劣和知名度上比魏、蜀有所不如。三是东吴的主要对手是曹魏,与曹魏的每一次大战几乎都是以防御为主,很少主动进攻。虽然东吴的人口、经济、面积大于蜀汉,但却摆脱不了配角的位置。四是孙权的愿景也只是做个鼎足之王,也看不出他有扫平天下,一统江山,再造社稷的宏图之志。因此,即使有庞统辅佐,也统一不了三国,何况庞统的才能也超越不了诸葛亮。


天山月3


您好,我是拖鞋,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无论庞统是否加入东吴,都不会影响三分天下的局势。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东吴方面,孙权与刘备,曹操不同,曹操的志向在于结束乱世,统一全国。刘备也已恢复汉室基业为己任。而孙权的志向则在于雄居江东,为一方诸侯。这也导致了东吴是魏蜀吴三国之中存在最久的一个国家,但最终却难逃灭亡,下面,就让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孙权只有雄霸江东的志向。

公元200前,孙策遇刺身亡,年仅19岁的孙权接替老哥的位置,统领江东,此时江东基业已经经历了孙坚、孙策两代,统领会稽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身旁也有张昭、周瑜、程普、黄盖等人辅佐,虽然此时江东人心没有全部被孙氏收拢,但对比老哥孙策,老爸孙坚,孙权也可谓是意气风发,少年得志。随后孙权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破黄祖,灭山越,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江东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天下三分。随后孙权战合肥,征南郡,与曹操隔江相峙,一片英雄气象。至此,孙权可以说是一代枭雄,有识人之鉴,用人之明,揽一方豪杰,雄霸江东。

然而接下来的一翻操作,却暴露了孙权内心的愿望,他并非进取之主,仅一个颗诸侯之心。

此时全国十三个州,魏国独占九州,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孙权和刘备唯有联合起来才能和曹操抗衡。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斩庞德,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有了迁都的想法,让原本一家独大的曹魏集团出现了危机,此时如果孙权挥军北上,与关羽遥相呼应,正是削弱曹魏的大好时机,甚至问鼎中原指日可待。然而孙权却动了夺回荆州的念头,随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击关羽,导致关羽前功尽弃,兵败殒命。孙权虽夺得荆州,但与蜀汉却结下不解之仇,随后两国交战,互损国力,导致此后再也没有问鼎中原的机会。孙权夺得荆州实在是以一己私仇而置大局于不顾,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孙权会有如此行为呢,答案就在于他的诸侯之梦,荆州为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夺回荆州可确保江东无忧,稳固江东基业,相对于问鼎中原,雄居吴越,做一方诸侯才是他的梦想,当然这里又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国从商代开始,实施封建制度,对诸侯进行分封,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分封制度达到鼎盛,诸侯有世袭其封国统治权的权利,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秦灭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至此,分封制度延续了近1400年之久(公元前约1600年至前221年),可见分封制度深入上流社会人心。西汉灭秦后,刘邦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分封了七个异性王,国家稳定后又逐一剪除,随后西汉总结秦朝灭亡原因,认为秦朝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分散了王权导致其灭亡,于是刘邦又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希望通过宗法血缘的力量巩固王室,一直到东汉时期,贵族子弟依然有着诸侯梦,少年继承江东基业的孙权也不例外,在面对强大的曹魏集团时,他内心追求的也仅是成为一方诸侯。

其实,早在赤壁之战时,就可以看出孙权的诸侯梦,赤壁之战前夕,以周瑜程普为首的主战派与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争执不下,孙权内心深处也犹豫不决,最后鲁肃向孙权说道,“如果请和,我鲁肃会依旧高官厚禄,可主公你又该何去何从。”一言惊醒孙权,方才打消了请和的念头,决心备战。试问但凡有进取之心,志在一统天下的霸主,此时怎会犹豫不决?

孙策在弥留之际,就曾对孙权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可见,孙策也早已看透孙权并非进取之主,守住江东基业是孙权最好的归宿。即使有庞统的辅佐,也很难改变孙权的战略布局。

同样,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自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集团的战略目标就是占领巴蜀,一路沿汉中北上,一路沿荆州北上讨伐曹魏。这一点是诸葛亮与刘备所共同执行的战略,即使没有庞统,诸葛亮也会亲自与刘备谋取巴蜀,从而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势。

总结来说,无论庞统在东吴还是巴蜀,两国的战略方针是不会因为庞统一个人而改变的。


划过天空的拖鞋


历史是由人物书写的,但是,历史有其大势,个人不一定能够改变历史走向及结局。

三国时期,整体来看,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经济更发达,人物更聚集,北方统一南方那是大势所趋,这是经济发展决定。

对于庞统和吴国来说,注定是有缘无分。我们都知道,在封建时代,无论你多有才华,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信任,就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东吴是贵族经济,朝廷里几大谋士后面都是重量级的家族。鲁肃本身就是大富豪,给东吴捐献了粮草;张昭兄弟也代表这样的实力,像庞统这样无根无基之人,加入了东吴,也注定不会得到施展空间。

其实三国由北方统一南方是根本性的,鼎足之势不过是延缓历史进程罢了。


春秋战国人物故事


庞统若被孙权重用,曹操必将一路败北,倒不是说曹操没有良好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众所周知,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嫁,军事家,诗人。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庞统一个连环计都把曹操骗得信以为真,我相信如果庞统被孙权重用,必然还有更多的计谋针对曹操,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庞统不针对孔明吗,当然情况也没有那么简单,只是当时的矛头首先是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颐指气使,群雄共怒,所以庞统被孙权重用必将又是他面临的重大威胁,可能有人还会想到“天下第一守城大将”的司马懿,也许你们会觉得司马懿可以抗衡庞统,不过这里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司马懿的人生遭遇,他是经历多次波折,兵权得而复失,曹操一直提防着他,也是直到他很高年事也就是曹操死后曹丕临死的时候才真正开始进入其辉煌的时候,所以司马懿在这个时候这个阶段不会对曹操的生涯产生太大的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曹操面临的另一个具有同样威胁的是刘备,是诸葛亮,刘备一直视曹操为曹贼,不共戴天,从后面的历史情节来看,吴蜀一直都是联合抗曹,庞统若被孙权重用,仅凭庞统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尽管他想急功近利与孔明一决高下,但在曹操没有被消除之前,他必然不会如此冲动如此傻,所以吴蜀联合的政治基础基本会成为一个根本的发展态势。而庞统在江东必然会凭借他的个人军事才华和政治野心,以及他个人需要在江东树威立足以及建功立业,他必然会对曹操有所动作,加上赤壁大战的经验积累,可以说他对曹操其人其心,其思其想必然有一定的把握,加上曹操经过赤壁大战元气大伤战斗力直线下降,短期内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如孙权重用庞统,庞统必然会力荐孙权乘胜追击,当然这样一来,孔明也不会甘拜下风,至于说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会考虑到吴蜀决裂,孔明与庞统斗雄,这也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曹操肯定是首先灭亡的对象,曹操不死,吴蜀的决裂就会有所迟缓。





苦行者263


就算庞统加入孙权集团,也不能改变三分天下的局势。

曹操灭了袁绍后,实力大增,孙权和刘备不论在军事实力还是占领城池数量中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如果两方向任何一方用兵,曹操就可以乘虚而入,正所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庞统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也要有军事实力才可大展宏图。就像我们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庞统再有才,如果想要灭掉刘备或曹操任何一方,都是不大可能的,并且当时刘备有诸葛亮辅佐,而曹操手下的精兵强将和智谋之士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就算庞统加入孙权集团也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sunnyf888


庞统加入孙权集团也不会改变三分天下的局势。

我们看演义类的书籍,往往会夸大某个人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到一国,个人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同时团队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三国之中,按正史论,最人才济济的反而是魏国。另外,你所占据的地盘的客观条件也非常重要。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看出。曹魏集团占有广袤的北方,基本是整个黄河流域,这是古代中国,尤其是宋朝以前,人口最为密集,农业最为发达的地方。曹操定都许昌,后来魏文帝曹丕又定都洛阳,是真正的中原之地。

历来有得中原者的天下的说法。要不“问鼎中原”怎么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是攻守平衡,进退自如。


而东吴呢?位于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系发达,农业也不错,是富庶之地。但是,东吴最大的依靠是长江天险,同时,最大的桎梏也是长江天险。我们可以看到江东集团实行的策略是防守为主,稳定为主,进攻次之的国策。当然,从刘备手中抢回荆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然而观其自始至终的国策,是缺乏进取心的。因此抗衡足以,得天下很难。


至于西蜀政权,其实在三国中的国力是最弱的。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七擒孟获,感觉用兵如神。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诸葛丞相不断的在用兵。他的国策是以攻代守。因为他清醒的意识到蜀国最弱的事实,所以寄希望于军事上有所突破。如果一旦蜀国能够在中原之地获得一个大大的据点,方能扭转这样不利的局面。但是结局很遗憾,并没有成功,诸葛亮也早早就死了,蜀国也是第一个灭亡的。


庞统一人,是无法改变天下大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