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枵馆:面对席卷全球的疫情,老子的“二字”启示

文|玄枵

我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给她起了一个小名,叫“虎萌”,很多人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杜撰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其实,我最初的本意并不是来自于这句诗,而是从心底希望她做一个见微知著,见端知末,见天下以知己之不足的人。所以,在她出生前,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这两个字,由此就有了这个名字。其实我从心底是很追慕这种见微知著的生命状态。

在生活中,我希望自己也这么做。我是一个粗线条、细心思的人。一方面,不太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另一方面,又能留意到寻常物事中的不寻常之处。这种性情让我每每可以“一见而百思”,所以便有了很多的文字。

见思之余,我发现中国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流露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比如,常人与友绝交,末了不免坦荡荡丢下一句:“我已经仁至义尽了。”看来,他在为人时一定是以仁义当先,不就是孔孟风骨的体现么?

又如,中国人无论走到哪儿,见人都作揖云:有礼了。一件事未做到合宜处,便云:失礼了。可谓是张口闭口都是一个“礼”字,这不正是礼乐文化的民间表达么?

还有最近,全球疫情大爆发,中国,无论对待大国小国,近交远交,救人于水火之中,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更是在30余次的外事互动中,把我们在疫情中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与之分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国的一些商业领袖,也都以仁义当先的姿态,达则兼济天下,还有民间的一些无名之辈,量力而解人之急,救人之危,末了还扔下一句:中国人便是了。这些,都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最无“小”心的孟子,那个侠之“大”者的墨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虽已远去,而儒墨两家的精神仍在睫端。

我还发现,中国人在讲话时,喜欢提到“自然”这个词。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在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时候,中国人喜欢讲:“这是自然的”;面对一件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就会讲:“那就顺其自然吧”;评价一个人,也用“自然”与“不自然”来判断。可以说,这很“中国人”。它溯源于古老的道家哲学。

“自然”两个字,从寻常老百姓口中说出来,我们可能觉得没什么深刻含义,实际上,“自然”太耐人寻味了。可以说,它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我读《道德经》,读到“我自然”这一句的时候总是会苦思冥想很久,觉得所有的意都在这一句简短的言中。


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中国古人每次看见火着起来以后,心里就如落了一块石,便点头说,“燃也!然也!”,意即“点燃了,是啊!”。到现在仍然如此。一件事情做成了,合心意了,我们也会说:“然也,然也。”


细想:生活中的一切物事的发生,不就像火燃烧了,又熄灭了吗?当我们的古人安安静静地坐在篝火边,看着那火堆里冒出来的焰苗儿,就联想到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发生而又熄灭,由此才有了“燃也,然也。”

玄枵馆:面对席卷全球的疫情,老子的“二字”启示


“自然”两个字,说简单,它和生火做饭一样简单。所有人都有具备“自然而然”的能力,这是从天地那里得来的禀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做到“自然而然”,所以,“自然”两个字有时候又很难。

老子说:希言自然。希,就是听而不闻的声音。希言自然,就跟孔子所讲的“天何言哉?”是一个道理。万事万物有自己的道性,有自己的发生秩序。它们生成变化,那是自然赋予它们本来的能力,那么作为人,我们就可以像老子所建议的那样“万物并作,吾观其复”,从万物的秩序生成,反观到人事伦理,也就是“道法自然”。

很多人一听老子的“自然”,就跳起来反驳说:这是冷漠主义,是鼓动无政府主义。果真是这样吗?老子首先是一个思想政治家,他老人家站在高远的层面看问题,提出了“无为”“自然”这些关键词,希望当时的王侯们可以“行不言之教”,按照“自然而然”的节奏治国,而不是不治。是顺应自然发展之道去治,而不是撒手不管。

英国政府面对疫情的态度和作为就是这样,他提出的“群体免疫”,就是一种放任自然的治国方式。这显然是与老子所主张的自然之道相背离的,可以说,这是一种不作为。这才是无政府主义,冷漠主义的现实版本。

老子说的“自然”,是一种“我自然”的态度,是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在《道德经》的六十四章,老子深入且详尽地分析了他的“自然主义治国”的理念,也为我们面对全球疫情的爆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大道。

他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形势还比较安定,民心尚未大乱的时候,政府是很容易调动力量来稳定它的。因为“未兆易谋”,就像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

所以,好的医生、医院都是在病毒刚有所征兆的时候就将它扼杀在萌芽之中,而不是等患者都发展成重症、危症了,才去救治。否则,后果只能死生参半,即便救过来了,也极度地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

好的政府、国家,应该在疫情还比较容易把握的时候,调动力量、组织资源去平息它,而不是等到狂风怒卷的时候才出力,这样只会造成胜负难定,甚至兵败归来。

病毒是自然的一份子,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事都是生于有,而归于无的,有无相生,强弱相随,这也是病毒发展的规律。那么,“自然”的处理法,就是“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其次,老子还为我们正在逐渐脱离疫情影响的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一条建议:慎终如始。就像对待疫情一开始那样对待终止。这句话很适合为我们当下的处境。疫情未完全终止,要“慎之又慎”,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就容易功亏一篑。该戴的口罩不要擅自摘掉,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妄自抵足。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很多人看到花开了,便擅自往人多的地方挤,玩到了兴奋处,口罩也不戴了,忘我,也同时忘记了病毒,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安危。对于在室内禁足了一个月之久的人来说,春天的确很难得,但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正是这些难得的花红柳绿、夭桃秾李,很容易让我们前功尽弃。

明智的人,可以做到老子所说的那样“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当想要的东西出现时不要动了贪念,当难得的东西出现时,不要把它当成好的。)

这就是“自然”二字,给我的启示。抛万物自然于脑后,明知不敢为而为之,是一种极其愚蠢而不自量力的做法。

有一句话,叫“读史使人明智”。其实未必,读史而不反思,而不自鉴,只能是于历史的海洋中混沌漫游而已,只能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的“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老子是一个史官,所以《道德经》的每句话读起来都很明朗。因为老子以史官思维站在历史的脊背上反观人事。《道德经》,既可以指导人生,也可以作为军事、政治、医疗参谋。

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不必向外界苛求一个答案。因为所有人,包括科学家、医生和社会公知在内,都是第一次与病毒交手。只有秉着一种明智的思维,就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指导现实生活的实践。

老子的“道”、“无为”、“自然”看似很玄奥,很模糊,实际上就是以史为鉴,看到万事万物发展演变的本质。他很强调万事万物循环反复的一面,说“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难易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认为万事万物的发生运行有规则可循。只要我们可以取法自然,按规则行事,就可以挟天道以为己用。

所以,自然希言,但很难言。它不是纯粹地向往大自然界的鸟兽草木鱼虫,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成熟认知、准确判断之上的一种行为方式、生活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