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五階段:第二臨帖

“臨”就是臨帖。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也就是“看要看得細,臨要臨得像”。但這個“察”並不光是明察秋毫就行了。“察”是既要觀察得精細人微,還要善於把觀察到的東西進行一番分析概括的工夫。

書法學習五階段:第二臨帖

趙孟頫《臨王羲之聖教序》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因為看到了牛的薄弱環節,所謂“無厚人有間”。這個“間”就是突破口,就是牛的骨節眼,在字則是字的下筆處。米芾有言:“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在下筆處可見用筆藏鋒抽毫出人之跡。

書法學習五階段:第二臨帖

沈尹默臨《蘭亭序》

一般談書法的都說“橫畫要直下筆”,直下筆鋒是橫畫下筆的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它可以直下左斜下、右斜下、側下、下向上下、逆下、直撞入紙下等等;還有收筆,除了回收以外,還可以上挑、下拖、空勢收鋒等等,它都符合用筆的規律。由此可見法是要講的,但不能說得太機械,俗語說“法無定法”,理解了下筆收筆的出入之跡,就掌握了取勢得勢的關鍵。這是金針度人之處,非常重要。用筆怎樣用,取勢怎樣取,這是個參透消息的地方,也是臨字臨得像的一個前提。

書法學習五階段:第二臨帖

馬公愚《即臨漢小黃門譙敏碑》

取勢能得勢,結構也就在其中了。寫字落筆就決定字形,它關係這個字,也影響及於一行甚至一篇,不可不慎。正因為真跡能看到起落筆和點畫的呼應映帶,所以學書重視墨跡。點畫有呼應映帶,字勢就能生動有活氣。

書法學習五階段:第二臨帖

吳昌碩《臨石鼓文》

石刻所以不易學,就是因為這些細微之處失真走樣。如果學石刻,那你就要能夠補充這些牽絲映帶,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才不致為斑駁的石花和筆意不相聯屬的點畫所迷濛。

書法學習五階段:第二臨帖

來楚生《節臨毛公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