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為什麼要不斷擴張?從接手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1453萬國土?

ID笑似花解語


清朝從明朝接手的土地何止300萬平方公里,明朝實際管轄的兩京十三省都不止這點面積。清朝統治者是遊牧民族出身,有逐水而居的習慣,這一點和蒙古人很像,因此清朝皇帝自入關後不斷開疆拓土使面積超越前朝也就不奇怪了。




世居東北的女真人,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起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清朝早在入關前,就征服了漠南蒙古林丹汗部,入關後又統一了漠西蒙古,通過兩次武力入侵迫使朝鮮臣服於清朝。入主中原後,又把長期遊離於中央統治之外的新疆、西藏納入版圖,降服割據海上的臺灣鄭氏集團。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遠東第一大島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是一個總面積高達1316萬平方公里的大統一王朝,這一面積要比極盛時期的明朝(998萬平方公里)要大出不少。




清朝前期的統治者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對外擴張,這還要從清朝統治者的民族出身說起,清朝既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統一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女真人是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而漢人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缺陷就是對土地的價值意思停留在能不能、適不適合耕種上,華夏文明的起源在中原地區,這一帶自古就是沃野千里,盛產糧食,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漢人始終以中原為中心,一路向南拓展延伸,而廣袤的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則通過修建長城來加以阻隔。




明朝雖然巔峰時期面積達到998萬平方公里,但直接管轄地也不過就漢地兩京十三省,所以,相比較之下,清朝積極對外擴張,穩固明朝已有的羈縻地區的統治,並把領土擴大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顯然是意義重大。比起漢人農耕民族的侷限性,作為遊牧民族、漁獵民族的女真人顯然對土地的要求就沒那麼挑剔了。清朝入關前,與漠西蒙古林丹汗持續打了十幾年的仗最終征服了他們,清朝統治者與蒙古人採取聯姻的方式以穩住後方,入關後又打敗了不聽話的準噶爾蒙古,實現了對新疆的直接管轄,至此蒙古諸部皆全部聽命臣服於清朝,廣袤的蒙古高原第一次成為中央直轄土地。




西藏地區在明朝時期一直與中樞統治若即若離,清朝統治者則對西藏非常重視,設立一品官職駐藏大臣,會同西藏宗教領袖班禪、達賴及各地活佛等直接統治管理這裡。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中央朝廷通過土改歸流,利用土司首領實現對這一區域的管理,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清朝加大了中央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有效管理。可以說清朝入關後,憑著其強大的軍事戰鬥力與漢人高度完整的政治行政架構使其雙劍合璧,互補互通,在蒙古部落日趨衰弱的情況下,清朝依然得以憑藉其優勢稱霸東亞,成為當時的世界級強國。


清朝能夠擁有最高1316萬平方公里的龐大疆域和清朝前期六位皇帝的經略分不開的。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統一女真諸部,太宗皇太極經略內蒙,黑龍江,朝鮮。世祖入關,康雍乾盛世,最後平定新疆,建立了一個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的大統一帝國。雖然中後期列強入侵,丟土陷地,但彼時清朝仍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當時僅次於英國和沙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