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者有哪些让你受益匪浅的书?

聊聊君


作为教育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些著作(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深刻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约翰·杜威1919年4月来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举办200多场讲座,每场讲座都听众爆满,其中不乏像陶行知、胡适等教育家思想家名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校即社会(简化了的雏形社会),不应该把学校仅仅当成传授某些知识、培养某些习惯的场所,而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 ,让儿童在学校就形成生活经验,体悟知识,,健康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其中,对我教育教学工作2影响最大、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在做中学”原则。我利用这个原则,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教学初中文言文《公输》一课时,采用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原则,让学生三个人一组,分别扮演墨子、公输般、楚王三个角色,先分角色反复对话朗读,而后表演短剧。学生在“做中”快快乐乐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了人物思想及性格特点,感悟了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楠杉槲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教育者需要阅读和增加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和理论水平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才能够以更加具有关怀性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教育中的学生和老师。哪些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推荐两本,是我阅读中让我眼前一亮。第一本是美国伊万伊里奇的《去学校化社会》,另一本是范梅南《教育的情调》。

  • 第一本书:《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是美国学者伊里奇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就提出了学校存在的弊端以及提出社会发展中不需要学校存在的观点,那个时代这种提法也许太超前和不可思议。可是现在,他的预言都在逐渐的实现。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组装一个教育的知识超市供人们选择,人与人之间交换技能和知识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等,可以说,这些观点的有的部分已经正在实现着。为什么说这本书呢?作为关键的观点就是美国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没有学校的社会,那么没有学校?学生去哪里又该如何学习呢?这就是本书的特别之处。与此同时,作者批判了学校的存在,比如学校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让学生有了阶层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用测量去观察一切事物,学生被学校绑架等诸多观点,可以说观点非常特别与独到。


  • 第二本书:《教育的情调》。马克斯·范梅南,是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著名教育学者,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ERA)“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代表作有《教学机智》《儿童的秘密》《实践现象学》等。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很多小的故事,读者可以通过读许多小的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这种看就是一种尊重、一种平等、一种关怀。孩子虽然都在学校里面学习,可以每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个体认识差别很多,作为教育者你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观察和发现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才有可能真正的促使学生得以发展。因此,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内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这两本书,已经读过,对于做教育研究还是教育写作,观点性的帮助很大,尤其是该如何对待教育。


尚未了凡


岸见一郎所著“不管教的勇气”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一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提出“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理念。他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 勇气和自我成长的动力,让孩子成为自立的人!


和风化雨


《爱和自由》是2019年10月份看的,因为时间不久记得有点深刻。最大的原因是让我明白,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孩子,他们肯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这样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幸福,远离焦虑。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源于2018年听了樊登老师的简介,然后买下纸质书在家断断续续的看了起来。了解了自己怎样的语言是暴力语言,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爱的语言,倾听,培养对自己的爱,学习感激。将这一切运用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中,缓和了很多的问题。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是2018年的十月份听朋友推荐,然后作为我幼儿园中班家长会的时候一本推荐书目推荐给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和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请您蹲下来。当时是我在家长会中的一个话题。

优秀的书籍非常多,记忆也有些模糊,近期记忆深刻的,和我运用的就是这几本。





肖亚043


毛姆曾经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难事囧事,只要一头扎进别人的世界里,瞬间便会觉得自己的那点悲欢不足为到。

当然,读书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甚至比你的存款、薪水还要私密。

它直接暴露了你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所以一个人的书架上有什么书,代表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有两本书对我影响颇大。

《班主任工作漫谈》

我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还是懵懂状态,我们学校的一个老教师送给我一本书,让我第一次拜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也是这本书把我引进了做一名老师的大门。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倡导赏识教育,强调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赏识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现实情况有点矫枉过正,对学生,甚至达到只能说“好”,不准说“不”的程度。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赏识教育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该拿他怎么办?

这些问题在魏老师的书中就不是问题,魏书生老师对“惩戒教育”始终比较倡导,他的做法多种多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学生犯错后要写“说明书”、“心理病历”、罚唱歌、罚做好事等等,这些方式,与其说是惩戒,不如说是给孩子树立自信,锻炼意志的好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魏老师的教育方法无论多么丰富,其出发点都是相同的,其基础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

从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了一些教育教学的道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缺点或错误,我们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中透爱。从爱出发,来教育学生,将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做最好的老师》

后来,又拜读了另一位当代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尤其是“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

“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

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结束语:

我读了不少书,我认为只要开卷就有益,这两本书就像灯塔一样,在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在读这两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让我们往下手机,读书吧!


办公指难


作为一名老师,我有每天阅读书本的习惯。看了那么多书,有哪些书让我最受益么?有以下两本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第一,戴尔.卡耐基的《卡耐基成功经典》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最畅销的几本著作的精华部分,比如《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等著作。卡耐基写的书,并没有抽象的概念,高深莫测的理论,复杂的符号。可,他却能从日常生活之事中,提炼出一条条人生哲理,帮助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获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如何获得勇气和增强自信心,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它是一本小册子,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是我读高中的时候买的,现在算来已经有十几年了。所有高中学过的课本,我已卖掉了,唯独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在工作上,面对顽皮行为恶劣的孩子想要开口批评时,书中的那句话,“批评是一根危险的导火线——一根促使自尊的火药库爆炸的导火线,这种爆炸也会置人于死地”,总浮现在我脑中,让我冷静下来审视内在情绪,是呀!孩子犯错了,我怒火中烧而大声斥责,只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和自己都没有任何意义。

又如,每当面对,班里的孩子不听其他老师劝老是做坏事时,我想起书中的那句,“谈论他所要的,并且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它,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影响对方的方法”,在未开口劝说孩子之前,我会先问自己,“我如何才能使这孩子去做这件事呢?是拿着枪杆对着他胸脯威胁,或用皮鞭抽到强迫他,还是想想他所需要的,并告诉和指导他如何得到呢?”通常情况下,我选择后者,冷静分析孩子的所需,讨论孩子想要,给孩子提供方法和建议。

第二,[日]古川武士的《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很多人,年初立志要培养自己存钱、戒烟、锻炼身体等的好习惯,可总是半途而废,年末都不敢再提立志这回事。每个人,都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坚持好的习惯,我们不仅需要意志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即养成习惯的诀窍和方法。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习惯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和应对方法,教我们如何掌握坚持下来的诀窍,用科学地方法克服懒惰,甩开“习惯引力”,轻松地养成好的习惯。

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让班里的孩子每天写日记。刚开始几天,孩子们都积极写,按时上交日记让我检查。可过了差不多七八天,有些孩子交不出来了。随着时间推移,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孩子少之又少,甚至全军覆没。读了这本书,我运用了书中的方法,在培养写日记习惯的三个阶段中,给予孩子正确指导,科学设定奖惩措施,合理利用书十二项“行动开关”,让孩子远离失败。令我高兴的是,有些孩子能坚持下来了,读初中也在写日记。

最后,我们阅读好的书籍,不能局限读了它,应该吸收书中的精华部分,或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或用它指导我们实践。

对于这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致力于解答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不断分享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与您见证孩子的成长。假若我的建议对您有所触动,欢迎点赞留言!


小小溪学堂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黑田祐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彼得布朗《认知天性》、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南怀瑾《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禅海蠡测》、《大学微言》…


教育我闻


悟空您好:我是做生活的强者,很高兴回答问题。说到收益匪浅,我想很多教育工作者可能不得不提到的一本书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出自一位意大利作家之手,整本书记述的一个四年级学生十个月的日记,其中穿插者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的一则则美好而真实的故事,讴歌了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但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也是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在看《爱的教育》时,无数次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在读这本书是,我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是什么,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爱无处不在,可以是对父母、对同学、对朋友包括对陌生人的爱。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想起了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爱的故事”,感受和体验爱,学习付出爱。我想,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场无尽头的旅途,正因为我们是带着爱出发,就想继续走下去,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





做生活的强者513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灵治愈的书籍,通过这本书,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负能量都是由自己的心境所造成的。

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有积极的因子,也有消极的因子,我们需要调整的是如何将消极的因子转化为积极的因子。

比如遇见疾病,我们不能抗拒,不能排斥,而是要伸出自己的双手拥抱,接纳,然后慢慢消化。

等消化了,也就将不好的转化成好的了。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告诉我们,要遵从内心的想法,从心出发,重遇更好地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全才军考教育


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相关的书,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些,我读了其中的大部分,并没有读完,但是内容的确值得教师认真阅读!

排名不分先后!

1.认知天性

这本书,我认真看完了,其实里面很多内容都是重复讲还有很多的案例讲解,真正的干货也不少,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 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里面讲解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但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2.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值得每个人读,也很容易读!教师读了后提升自己的关于人生的认知,更好的面对学生,当然如果学生能读进去读懂的话,更好!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3.给教师的建议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中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


4.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5.正面管教

这本书告诉21世纪的父母和老师们: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我相信作为教师,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可能都读过这些书,毕竟都是比较经典的书,但是在教学实战中再读一下,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和意料之外的收获!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