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明白什么是刚强,却安于雌柔,甘心处在天下的溪谷。

甘守溪谷,永恒的道德就不会远离,从而回归到赤子的天真无邪之态。

明白什么是明亮,却安于冥暗,甘心成为天下的模式。

甘首这种模式,永恒的道德就不会出差错,从而回归到无始终的无极之态。

明白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甘心处于天下的低谷。

甘守低谷,永恒的道德就会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淳朴之态。

混沌淳朴之态(即道)化生万物,圣人利用它,成为统治者。

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

心得

1.本章说明大道归于淳朴、归于一的道理。大道柔软深沉,如雌门溪谷,所以不争强雌柔守之,以回归到赤子天真之态;大道幽暗不明,所以守黑暗,以回归到无极之态;大道谦卑,所以谦卑自守,能忍辱负重,以回归到淳朴自然之态。而淳朴混沌之态,正是道的状态,它化生并主宰万物。圣人体认并利用此道,治理天下。

2.道的淳朴混沌之态,即“一”的状态。所以治国之道,要坚持各项制度归于一体,坚守道之一体,不可分割。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必然解体灭亡。

3.一切合乎道的行为,似乎都不是锋利刚强的,不是张扬炫耀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清晰明白的,所以我们人的行为,应该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不争高争先,这样,就会接近于天最天真、最原始、最淳朴的状态,也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因为它接近于道。

4、强调低调、谦卑、忍辱,不是叫人不思进取,消极避世,软弱受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因为在复杂竞争的社会,在不得时机时,很多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否则,只能是白费徒然之力。

经典故事

李世民忍辱解危机

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当时国内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在内部,有很多隐太子李建成的部属,蠢蠢欲动的;在北陲草原,少数民族首领颉利窥视中原已久,他认为太宗根基不稳,所以想逐鹿中原。于是,他亲自率领20万铁骑南下。

当颉利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时,唐军都闻风丧胆,而李世民却处变不惊。他忍辱负重 ,力排众议,做出与颉利讲和的选择,以避免战争,休养国家人民。

由于大唐军民同仇敌忾,匈奴卑内部又离心离德,颉利暂时打消一举灭唐的念头,接受唐太宗的讲和建议,率兵北撤而去,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但敌军的嚣张气焰,让李世民生起雪耻的雄心,他决定振兴大唐。

然后,李世民用三年的时间整顿内政,他励精图治,劝课农桑,增强国力,同时全力整兵待发,加强军队训练。李世民还与突利、夷男诸部缔结盟约,从而为最终战胜颉利创造了条件。

准备就绪后,李世民精心部署,开始了全面反击颉利的战争。他派李靖和李勣统率精锐骑兵奔赴千里,迅速迂回到颉利大军侧后,发起突袭,大唐将士同仇敌忾,势不可当,最终大败颉利军,生擒颉利,平定北陲,成就统一大业。

李世民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忍辱负重,“守其辱,为天下谷”,所以最终取胜,笑到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