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書接上文。昨天的內容我們大致講解了“鬼靈精怪”文化的緣起以及存在的根據,今天我們繼續聊一聊所謂的“疑心生暗鬼”。“鬼”在文字產生之初就已經存在,甲骨文中的“鬼”字形上邊像一個大頭,下邊像人長跪之形,因此有人認為,最初的鬼,指的是一種類人的大頭生物。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沈兼士先生在《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中考證,這種生物,可能屬於獼猴類。同已經進化,直立行走,靠採擇、狩獵乃至耕種畜枚而生的群居人類不同,“鬼”保持了更多野性的成分一一醜陋多毛、身手矯健,常常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給人類造成或大或小的麻煩,然後又飄然而去,不知蹤跡。於是神秘感催生了敬畏心理。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各位看官老爺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熟悉的感覺?是啊,一直流傳於世的神農架野人形象不就是這樣嗎。在莽莽林海中,傳說有野人出沒,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聲稱自己親眼所見,科考也發現了毛髮、便、腳印乃至一閃而過的身影,可是至今也沒有找到具真正的野人軀體,哪怕是屍體。野人之述何時能解開,科學家也無法回答。那麼試想,倒退五千年,我們認識水平有限的先祖面對這樣的“靈異”,又怎麼能去合理的解釋呢?只能把它歸功於神靈怪異之流。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在古代典籍中也對鬼的形態有不同描述,《山海經・海內北經》有這樣的記線:“鬼國,在武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鬼的外形似乎與人無異,只是少一隻眼睛。這樣的形象,恐怕比毛茸茸的獮猴、猩猩更讓人懼怕吧。到了周代,“鬼”已經變為人類亡靈的代稱,《禮記·祭法》日:"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禮記・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人類無法迴避死後身體腐爛的事實,卻真誠地希望生命能夠延續,進而轉為信仰死後魂魄(氣)不散,即成為鬼。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鬼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極其崇高的,幾乎等同於神。《周禮》中有一個高級官職叫“大宗伯”,他專門掌管“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人與天、地的地位等同,鬼也提升到和神一樣的高度。所以“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諾萬民,以致自物”就成為“大宗伯”神聖的使命,在《周禮》、《禮己》之中,“鬼”和“神”是常常這樣被一起提到的。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從大頭生物,到靈魂的崇拜,中間的變化過程我們無從考索,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人類的畏懼心理在作怪。王充《論衡》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論鬼的話:“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這段話的意思是,天地間的鬼都是人類想像的,人類受到疾病的困擾,就有了對死亡的憂懼,於是便想像有鬼出現。曾經親眼所見的恐怖事件,或者耳聽而得的醜惡形態原本沉睡在記憶中,病時卻全部被喚,這就是“鬼”產生的根源。正因為鬼總是伴隨著黑暗的死亡以及與死亡極其接近的疾病而來,所以,人們對於鬼的想像日益帶上了邪惡的特徵。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在很多故事中,鬼是報復的代名詞《墨子・明鬼》為我們舉了不少這方面的例子,其中杜伯鬼魂射殺周宣王、莊子儀鬼魂杖殺燕簡公的記載都很有代表性。杜伯是一位直言的臣子,因為觸怒宣王而被斬殺,三年後的一天,宣王正在遊獵,突然大叫一聲,手撫胸口倒地而亡。據現場目擊者稱,當時看到杜伯從道左出現,一身赤紅的披掛,手上還挽著一張紅色的弓,他彎號搭箭下就射中了宣王的要害。無獨有偶,燕國的國君簡公也下令殺死正直的大臣莊子儀,子儀受戮之前就充滿怨懟地發說:“吾君王殺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到了第三年,燕簡公帶著臣前往祖澤祭神途中,莊子儀手持朱杖出現,將簡公擊死在車上。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儘管報復的起因是君王無道,墨子也一再強調應該信鬼神之“賞賢而罰惡”,也就是將鬼之報復崇高化,但後世的鬼卻還是一步步走向了惡怖的深淵。暫且不說地獄酷刑的慘絕人寰,不說牛頭馬面、夜叉,無常的形容恐怖,就是一般的遊魂,也多數頂著一張腐爛不堪讓人毛骨悚然的猙獰面孔,《聊齋志異》中的《畫皮》這樣描寫道:“狩鬼,面翠色,齒如鋸。”有時,鬼就這樣將人嚇昏迷,然後殘害,更多的則通過偽裝(通常偽裝成漂亮的女子),吸食人的陽氣、精血、甚至肉身班斷而延續“生命”。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那些死於非命的落水鬼,還會引誘路過者入水,做他們的替身,週而復始,害死諸多無辜的生靈。於是談“鬼”色變成為人類的通病,暗夜、荒齋,古墓、墳場也都成了禁忌,人們對鬼那種虔誠的景仰和祭祀很難再現。相反捉鬼作為一種賺錢的行業在封建王朝中風行著,老、病往往歸咎於鬼之騷擾,於是乎,神婆、巫醫們的生意異常紅火,尤其在封閉的鄉村,因為驅鬼而延誤治療時機,造成無法彌補的慘劇至今還時有發生。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圖集三)


本輯揭秘,終。史料內容網絡皆可查詢,如有見解不妥之處,還望各位看官老爺加以批評指正,老聲碼字不易,蒐集素材也難,希望您多多支持,喜歡的朋友點點關注,點點贊,發表您專業的見解與評論,老聲每日更新後續內容,揭秘更多趣聞。

注:本號旨在揭秘影視文學作品中的文史依據,不設專業知識,不屬資深解答。文學創作,切勿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