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孔子曾經感慨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間就是這樣珍貴,只在朝夕之間就急匆匆地流走了,無法停留。


人的一生,最長也不過百年。早點看透這五件事,幫你活得明白、自在!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交友,真誠就好


王陽明曾說過:“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交友,最重要的就是真誠。不光我們要真誠,更要親近真誠的人。


所謂:“人心換人心,你真我才真。”


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朋友雖然是最常見的方法,但也是消弭誤會,獲得知己的良方。


古訓有言:“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耍小聰明的人只能風光一時,只有和我們風雨同舟的真誠之人,才能深交一世。


就在平定了寧王之亂以後,王陽明一時聲名大噪,武宗皇帝身邊的寵臣江彬分外眼紅,酷愛弄權的他居然跑到皇帝面前造謠,意圖給王陽明使絆子。


可是王陽明不僅作風正派,為人也很真誠,就連荒唐的武宗都清楚王陽明是個赤誠之人,根本不相信王陽明會有歹心,反倒是耍小聰明的江彬碰了一鼻子灰。


《莊子》中有這樣一句話:“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這個社會魚龍混雜,真誠的人才是這樣寶貴,總能帶給世界溫暖,帶給我們感動。


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那些真誠的人更有人緣,更受尊重。


那些機關算盡,在交際圈子裡佔盡了便宜的人,沒有多久就會被看破了自私狹隘的本質,最終被大家疏遠。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家庭,和睦就好


王陽明少年娶妻,老年喪妻。在這十幾年的夫妻生活中,二人相濡以沫,鶼鰈情深。


這段婚姻看似完美,卻也有個不難言的苦衷。


王陽明的妻子無法生育。


古代人普遍的婚姻價值觀,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女人無後,更是犯了七出之禮。


王陽明並沒有這麼做,為了守護妻子,竟然連納妾都從未考慮過。


他過繼了一個孩子延續自己的香火。接著和妻子好好過日子,就足夠了。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並不是它在世俗的眼光中是否完美,而是和睦,溫馨。


王陽明不僅是個忠誠可靠的好丈夫,更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子。


他曾經屢次上書,要求回家侍奉雙親。


這是一份感恩之心,更是一種責任心。


古訓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人和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才是過好人生的基礎,和我們珍貴的家人相比,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都要往後站一站。


和睦的家庭,才是我們心靈的歸宿,溫馨的港灣。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錢,夠花就好


王陽明曾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自在灑脫的秘訣,就是不斷減輕自己的物慾,錢也不用太多,夠花就好了。


有很多人操勞一生,丟了健康,舍了家庭,換來的卻都是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


更有甚者為了追求物慾迷失了本心,成了金錢的奴隸。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吝嗇鬼嚴監生,到死都要豎著兩根手指頭,操心著兩根燈芯要多燒掉多少燈油錢。


生死無常,禍福難料,功名利祿轉眼就能成為過眼雲煙,為了逐利而迷失了本心,划不來。


佛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時常拂去明鏡上的塵土,鏡子才能明亮,照見更加美好的事物。


人心亦然。


只有掃除了多餘慾望的矇蔽,我們的本心才會安寧,讓我們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金錢的確重要,但是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了,順其自然就好。


知足,才能常樂。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事業,重在堅持


王陽明在少年時期就勵志成聖,被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直到二十六歲才正式開始學習兵法韜略,進展緩慢,直到被貶龍場才領悟大道。


王陽明曾說:“持志如心痛。”


追求心中的目標就像心痛,無暇他顧,只能一心向前。


王陽明倡導的不是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知行合一。


知道和行動,從來都是兩回事。只有把所學付諸實踐,才是真的把所學變成了所得。


王陽明還曾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必須在做事上得到磨鍊,戒驕戒躁,靜下心來認真的做好一件事,這種憑藉耐性完成一件事的過程,本身很就是一種修行。


只有不斷的在實踐中驗證所學,獲得經驗,人才能真正的成長。


事業最失敗的人,不是目前最窮的那一個,也不是夢想最小的那一個。


而是輕言放棄,不懂得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的那一個。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王陽明心學】

情緒,要學會控制


俗話說得好:“衝動是魔鬼。”


憤怒,仇恨和悲傷等負面情緒一旦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就會讓我們做出過激的行為。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聰明人的必修課。


王陽明被貶龍場,當地的鄉民並不相信他,甚至對他百般的歧視誤解,給了旁人,絕對是要受氣的。


王陽明沒有發火,也沒有抱怨,他幫助鄉民,教他們耕種,幫他們看病,建房子。很快他就獲得了尊重。


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智戰勝自己的脾氣,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王陽明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心寬是福氣,心窄了就是禍事。


負面情緒不光影響我們的言行,還會傷害身體。《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不正是因為他那“既生瑜何生亮”的小小肚量,被氣死了嗎?


但若是被負面情緒困擾了,我們要本著心理學上“要疏不要堵”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宣洩。


學會用冷靜而全面的眼光看待那些惹怒你的問題,人也就慢慢地有了睿智,淡然的氣質。


感覺自己一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最智慧的做法就是離開,情緒平靜後再徐徐圖之。


我在學生時代,有過這麼一位思維活躍的老師。


他告訴我們,當他每一天醒來的時候,都會衝著剛睡醒的兒子歡呼:
“孩子你看!太好了!爸爸的人生還在繼續耶!”


兒子對此十分不屑,認為這多無聊啊,有什麼好開心的。


他對兒子說:“就在昨晚,很多人的人生用光了,這可沒有第二次機會。可是我們的人生還有無限的可能性,這難道不該歡呼雀躍嗎?”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珍貴的,因為我們只有一次機會。


交三五個真心好友,經營一個溫暖的小家;


賺回來不算太多但足夠花用的財富,再修一個平和樂觀的好心態。


當生活不那麼如意的時候,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這五個要點。


普普通通的人生,明明白白的過,這樣就挺好!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