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曹操是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虽然经常被后世看作是奸雄,但是他能够从乱世中崛起,背后的智慧和成功之路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初年的曹操因孝廉被举为官,当了县令,那么后来他是如何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成了魏王呢?

曹操的成长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职,主要是管理一些小的县城,第二个阶段是武职,开始有兵权,第三个阶段是权力阶段,汉天子形同虚设。我们下面就分阶段介绍。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第一阶段:文职阶段

这一阶段是曹操早年做官阶段。汉朝时期人们将孝廉看得很重,如果谁在孝敬父母上做得很好,可能因此被举荐为官。曹操最初做官就是因为孝敬父母被举荐,然后做了顿丘县令

别看是个小官,曹操做得相当称职。东汉末年,许多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当上县令后将他们整治了一番。后来遇到黄巾军起义,太祖因征讨黄巾军有功,汉灵帝任命他为东郡太守(在河南濮阳的西南),但是曹操因为看透世局,称病回乡没有任职。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第二阶段:武职阶段,开始逐步扩大兵权

边章、韩遂叛乱时,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这是一个掌管皇宫禁卫军的武官职,是西园的八大校尉之一。之后董卓进京,觉得曹操是个人才,就举荐其为骁骑校尉(这个官职在八大校尉之上),但是曹操觉得董卓杀戮过重,残暴无道,必然不会长久,不能和这样的人为伍,所以没有任职而是逃跑了。

之后,和十八路诸侯共同征讨董卓,曹操被任命为奋武将军(这是个高级将军级别,相当于各路军中的总监军),讨伐董卓成功之后,在袁绍的举荐下,被封为东郡太守,这时,曹操已经有了自己的兵士。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青州黄巾军再次叛乱,进攻兖州,鲍信和万潜觉得唯有曹操可以保住兖州,就去东郡迎接曹操来抵抗黄巾军。曹操果然是带兵的料,以少胜多打败黄巾军,也是这场仗,让他俘获了三十多万的降兵,并且有了自己的地盘,成了

兖州牧。地盘有了,兵有了,曹操在这时开始了自己的宏伟蓝图。

有了几十万的青州兵,曹操决定为父亲报仇(曹操的父亲曹嵩在经过徐州时被人劫财杀害,后来证明是陶谦的部下),就去攻打徐州陶谦,打下了十几座城,又进一步扩大了地盘。之后,若干年,都是到处小范围征讨,期间最主要的成绩就是打败了吕布,迎接了汉天子。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建安元年,在迎接汉天子之后,汉献帝封曹操为建德将军,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回到了许都,终于过上了温饱的日子,自然是对曹操感激不尽,四个月后,汉献帝又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又过来三个月,也就是同年九月,又将曹操升职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

不过这个大将军曹操没要,原因是袁绍那边不乐意了。曹操就把大将军这个职位让给了袁绍。也让汉献帝更觉得自己真的是遇到了为自己考虑的忠臣。不过若干年后,曹操势力逐步强大,不将他放在眼中,伏皇后被杀时他的无奈,他是否感慨当初自己如此信任曹操呢?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第三阶段:权利膨胀,无人阻挡阶段

这个阶段的开端就是官渡之战,经过这场战役,曹操打败了袁绍,取得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控制权(虽说名义上是汉天子的地盘,但实际上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这时,汉献帝想封其为冀州牧,但是曹操拒绝了,依旧做自己的兖州牧,其实对曹操来说,这几个州都在自己的控制下,做哪个州牧也没多大关系。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封为丞相;建安十八年,曹操又被晋升为魏公。这里我们说明一下,在东汉时期,只有皇室的宗亲才能被封为“公”,由此可见曹操已经开始有了代替天子之心。在建安十九年,曹操觉得魏公依旧不够,就让汉献帝将“魏公”放

在诸侯王之上,并授予金玺。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这样下来,基本上是得到了仅次于天子的待遇,可是权力之心一旦膨胀,就不会轻易停止。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被封为

魏王,自己的女儿享受公主的待遇,这其实就等同于开始有了和汉献帝地位相同的一个人。紧接着第二年,曹操开始使用天子的旌旗,戴天子的十二串玉珠冠,坐只有天子能坐的车。这时的曹操,已经完全和天子一样了。

如果不是没过多久病逝,曹操是否会取代汉献帝,确实难说。虽然曹操生平最后三年,并没有废了汉献帝,但是却相当于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小王国,汉献帝完全成了许都的一个摆设。

从县令到魏王,曹操的晋升之路,成功没那么简单


曹操从县令到魏王,从一个忠心为国、一心想让平定乱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热血青年,到一个逐渐贪恋上权力的人,他的功过很难评说。但是,作为一代枭雄,他的成绩也是一步步拼打出来的,路也是异常坎坷,也是值得后人钦佩和赞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