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屋顶上的“神兽”只有装饰作用吗?去故宫你需要了解的知识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朝24位皇帝执政和居住的地方。公元1402年,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改年号永乐。之后,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和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等原因,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而紫禁城(故宫)就是朱棣为自己迁都北京而设计的皇城。中国的历代君主都以真龙天子而自称,以表示自己是龙的化身。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普通老百姓也是不允许使用龙图腾作为装饰的,所以故宫也成为了龙图腾最多的地方。

故宫屋顶上的“神兽”只有装饰作用吗?去故宫你需要了解的知识

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

太和殿是历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重大节日的朝贺等,实际使用的次数其实并不是很多,太和殿也称金銮殿。它不仅是紫禁城里面积最大的一座,形式也是最高规格,按照古代建筑等级高低,檐角兽排列数量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太和殿上的脊兽有10个,加上领头骑凤仙人和断后的戗兽,共12个,这在中国宫殿史上说独一无二的。

衔接天空的“神兽”——鸱吻

站在太和殿广场仰望这座宏伟的宫殿,那与蓝天相接的金色的屋顶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屋脊两端的“吞脊兽”。自从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太和殿,将这两个吻兽安置在这里,已经过去300多年了,直到2006年开始封闭式大修太和殿时,把它们请到地面上,人们才可以近距离看清楚这个庞然大物,高3.4米,重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太和殿的“吞脊兽”也叫鸱吻,传说是龙的其中一个儿子。

《青箱杂记》中有记载“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

古代建筑多以木材做建筑的骨架,而当时又没有有效的避雷措施,一旦引起火灾,整个建筑将不复存在,这也是太和殿前前后后被焚毁4次的原因,因而将鸱吻置于屋顶,有避火的寓意。

《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紫禁城,在明朝共遭受13起雷击,其中6次是击中屋顶的鸱吻,鸱吻受损,而宫殿安然无恙。

当然,吞脊兽放在太和殿的最高的位置,不光是为了美观和避火的寓意,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际功能——防止雨水渗入。太和殿的屋顶不只侧面是“人”形,檐角也是“人”形,自然而然的在屋顶的正脊与檐角就会产生一个衔接,雨水就很容易从这个衔接处渗入,而吻兽在此形成一个严密的瓦垄,将雨水顺利导向两侧,对屋檐下的木架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故宫屋顶上的“神兽”只有装饰作用吗?去故宫你需要了解的知识


仙人引领的10个神兽——脊兽

脊兽,做为宫殿规格等级的象征,屹立于檐角。它们的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第十个脊兽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传说是雷震子的化身。

跟吞脊兽一样,他们除了一些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避免雷击等寓意外,还有一个实用功能——防止铁钉生锈。太和殿的屋顶有一定坡度,上面的脊瓦容易滑落,需要用铁钉进行固定,为了不让铁钉暴露在外,特意将装饰用的脊兽当作“钉子帽“,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故宫屋顶上的“神兽”只有装饰作用吗?去故宫你需要了解的知识

故宫作为保存最完整、最庞大的中国古建筑群,是古代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最高境界,是当时顶级的理念、文化、技术完美融合的结晶。毫无疑问,朱棣是紫禁城的总规划、总设计、总指挥,但是没有那些千千万万个没有留名的人,出谋划策、奔走督办、流血流汗,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座令世界瞩目的宏伟的建筑群。今天介绍的“神兽”只是故宫文化中的一个点,想了解更多故宫知识,欢迎关注。


参考资料:《故宫100》 《故宫院长说故宫》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