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黑夜裡的花火


清政府甲午戰敗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賠款一項,清政府就被迫向日本支出兩億兩白銀,再加上,開放通商口岸,允許日本資本輸出等條款,清政府雖然暫時求得和平,但代價也太大了。因此,不禁有人問,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夠繼續堅持作戰,結果會怎樣?我認為,假如清政府繼續與日本交戰,前者慘敗無疑,但中國或許會提前迎來轉機。

眾所周知,清政府與日本交戰的底氣源於洋務運動。由於清政府自身極度腐朽,洋務運動治標不治本,但它終究在某些方面促進了社會發展,並陸續取得一些科技成果。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大背景下,洋務運動為軍事服務的意味比較濃厚,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由此誕生。

北洋水師雖然強悍,但卻硬生生被清政府害了,到了1894年前後,這支亞洲最強海軍實際上徒有其表。我們很難想象一支強大海軍的駐地上居然有妓院、賭場等各種風花雪月之所,也難以想象到一國統治者為了給自己過壽而隨意挪用軍費。最令人不解的是,北洋艦隊後期燒的煤都是開平煤礦最劣質的,試問,這種情況下,北洋艦隊還如何與日本聯合艦隊較量,說句傷自尊的話,當時的日本海軍戰鬥力至少達到北洋水師的三倍,而後者全軍覆沒使清廷完全喪失了制海權。

因此,就算當時的清政府稍微有點骨氣,短時間內,它也沒有繼續與日本在海上叫板的資本,清軍士兵只能放任日軍登陸而與其在陸地上較量。根據戰敗後的經驗推算,就算當時的清政府堅持下去,也難逃國家被列強瓜分的命運。要知道,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後,列強開始大肆向我國進行資本輸出。看到日本得到了諸多利益,其他西方國家紛紛挑起戰爭,並向清政府索要比日本還要豐厚的條件。

即便清政府與日本在陸地上作戰,它的國庫裡也沒有那麼多錢了,囊中羞澀的清政府只能被迫向外資銀行貸款或者盤剝民脂民膏,對前者而言,這兩種選擇都是致命的。向列強借錢簡直比高利貸也可怕,他們必然會藉機巧取豪奪,並進一步侵犯我國領土與主權。而如果欺壓老百姓,清政府必然會深陷農民起義與民主主義革命漩渦當中,那樣的話,清政府必然會提前崩盤。

從這方面來講,清政府實際上是以一紙不平等條約維繫自身苟延殘喘,但這種做法卻出賣了國家利益。事實上,如果清政府堅持與日作戰,後者也討不到什麼好處,歷史已經證明,日本作為一個彈丸小國,它根本沒有持久作戰的能力。別看日軍贏得了甲午海戰,但他們庫存的彈藥其實也不多了。正因如此,他們才會在李鴻章遇刺後匆忙答應減少部分賠款的意見,在獲知關鍵情報後,日本又威逼利誘,迫使清廷代表儘快在協議上簽字。

由於西方列強不具備單獨吞掉大國的能力,如果清政府繼續強硬下去的話,日本必然會趁機扶植一大批代理人,而為了分一杯羹,列強均會趁機扶植軍閥,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已經名存實亡了。

至於後面發生的事,我們可以參考歷史經驗,那就是,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就算這條路走的艱辛,但如果清政府當時強硬一點的話,前者或許會很快消失,但中國的革命道路會順暢很多,而清政府自身除了臭名昭著,後人多少也會記得其一點好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