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懿:找到与孩子最舒适自然的相处模式

李筱懿:找到与孩子最舒适自然的相处模式

想要维持和美的夫妻关系,就必须接受彼此的不完美,融洽的亲子关系的维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陪伴孩子的漫长岁月中,比起费力做不擅长的事情、掩盖弱点或放大优势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获得孩子的仰视,我们倒不如表现最真实坦然的自己,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的不圆满,找到彼此间最舒适自然的相处模式。正如季羡林先生总结的家人相处之道:“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限。”


李筱懿:不怕失去,才不会失去



如果没有加入妈妈群,你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才艺傍身的女性。


她们会烘焙,做出的蛋糕足以毫不羞涩地站进五星酒店甜品橱窗;她们会手工,剪的纸捏的粘土烧的陶器几乎能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烹饪各种高精尖菜品,每一个都让你想到《舌尖上的中国》;她们有时间每天观看孩子做早操,不像你,匆匆把宝贝送进教室,在脸蛋上吻一下,便快步回身赶去上班;她们看起来优雅从容,永远装扮得体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扑到怀里那一刻。


和她们比起来,你简直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也是妈妈。


你特别害怕周围人饶有深意地说“××妈妈很忙的”,言外之意是你没有尽到母亲陪伴孩子的责任,你没有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子女,你得不到“好妈妈”的小红花。


所以,当女儿问我:“点点妈妈会做曲奇,你会吗?”我瞬间很紧张,我不会,但是我怕她失望,我怕她因为失望降低对我的信任和依赖。


我立刻上网把烘焙书和原材料放进购物车,在点击付款的时候却犹豫了——即便立刻学习,我也不可能短时间练出像样的手艺,依旧不值得她骄傲;而且,她今后将接触各种各样的技能,手工、音乐、舞蹈、体育、写作、绘画……我不可能样样都是高手次次满足她的期待,是让她从现在开始接受我不是全能妈妈,还是一次又一次挑战她小而脆弱的自豪感?


母女,是陪伴一生的长久亲情,我用得着勉强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来维系她对我的爱吗?我有必要掩藏自己的弱点放大优势获取她的仰视吗?在漫长的陪伴中我们难道不应该找到最舒适自然的相处模式,表现最真实坦然的自己吗?我接受她是个专注力极强却相对内向的孩子,不勉强她像小社交明星一样礼貌热络,她是否也可以接受我这样一个热爱自己的兴趣,生活中有无限乐趣,却做不出曲奇的妈妈呢?


我没有买烘焙材料。


我抱着她小小软软的身体,指给她看我大学时代做的剪贴本,以及出版的两本书:“妈妈不会做曲奇,但是会讲故事,我们每天讲一个新故事好不好?”我编各种故事,跳过“儿语”直接教她用书面语精准表达观点,每个周末带她去学习喜欢的粘土课,设计不一样的主题活动,教她唱我小时候的歌。


逐渐,她不再提曲奇,慢慢喜欢并且适应我们俩的相处模式。我也平和而舒展,不勉强自己承担超过我能力范畴的任务,甚至,当我听到“××妈妈很忙的”这句话也不再心虚气短,我坦然接受微笑回答:“确实很忙,但是一定尽力多抽时间陪宝宝。”


在“妈妈”这个领域,我不再拿自己的短处和其他人的长处比,比出一个特别窝心的结果;我接受自己的不足,也引导孩子接受我的不圆满,不再患得患失惧怕失去她的仰视。


我意识到,包括亲情在内的很多情感都建立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老老实实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既不刻意表现优点,也不卖力掩饰缺点,更不为了讨好谁,或者延续某一种关系而去拗造型做自己原本不擅长的事,情分反倒长久而舒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