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张作霖对日军威慑力有多大?

ax魑魅魍魉


张作霖作为近代史上一个土匪出身的大军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实际上,张作霖虽然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粗人,但是却是一个激进的爱国者。

北伐战争期间,张作霖和南方的军阀相持不下,战局陷入胶着状态。张学良从前线赶回来对父亲张作霖说,日本人正等着他们和南方军阀打得不可开交,他们好得到机会乘虚而入。成为坐收渔翁之利的渔夫。于是他建议张作霖不要一直对外派兵,一旦后方空虚,就会给日本人机会,那样的话就会吃大亏了。

张作霖虽然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对待士兵非常的爱护,治军非常的严格。东北军当时的兵力非常的强大,粮饷充足,装备也精良。所以张作霖敢那样说也不完全是口出狂言。张作霖非常的憎恨日本人,再1916年的时候,日本就曾经撺掇张作霖起事,然而张作霖却没有受到日本的蛊惑,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取缔了日本人支持的宗社党的合法地位。

之后日本又扶植当地土匪闹事,培养出一批有6000人的武装土匪力量。虽然北洋政府给出指示,但是张作霖依然毫不犹豫的采用强硬的手段,不顾日本人的颜面,直接剿灭土匪集团。现在看来,张作霖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张作霖正直又爱国,在日本人面前敢于羞辱他们。他在世时日本人不敢正面和他对抗,于是阻止了很多次的暗杀行动,后来的“皇姑屯事件”,日本人最终还是要了张作霖的命。张作霖在临终遗言里说“我就知道日本人不会放过我的,我也知道自己会死在日本人的手上,但是我死的消息一定不能泄露出去。”于是张作霖家人坚持秘不发丧,日本人在短时期里也没有敢轻举妄动,可见张作霖对日本人的威慑力有多大。

后来张学良没有遵从张作霖的遗言,并没有带领东北军去攻打日本鬼子,最后张学良带着手头的精兵四处逃窜,也是很耻辱遗憾的事情了。

在中国的军阀中,东北军无疑是实力最强的,包括早期的国民政府亦难以与其匹敌,因为国民政府关于领袖的斗争直到30年代中期才结束。张作霖自光绪年间就混迹于东北地区,统治东北地区也有10年之久,势力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高级军官之间的向心力也明显强于其它军阀。东北地区自日俄战争后几十年没有大的战争波及,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也在增长,其中铁路总里程超过全国半数以上,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成了全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经济实力堪称雄厚。

在这么厚实的家底下,张作霖先是成立了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军校,扩大了民国四大军校之一的“东北讲武堂”的办学规模,聘请欧美军事专家,培养军事人才。张作霖虽是土匪出身,眼光却比一般军阀长远得多,其他军阀的武器以进口居多,张作霖却看到了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少有的能解决武器供给的地方军阀。张作霖创建了民国三大兵工厂之一的东北兵工厂,月产迫击炮80门,炮弹40000发,轻机枪500挺,重机枪30挺,步枪4000支,足以装备东北军一个师,同时具备山炮、重型榴弹炮生产能力,解决了装备供给和扩军的问题,部队持续作战能力明显强于其它地方军阀。

东北军极盛时,有陆军40万,拥有数量众多的轻重机枪,多种口径的野战火炮,榴弹炮。1935年全国陆军编练时,全国不过500门火炮,东北军独占200门。东北海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大小舰只21艘,约有3.22万吨,舰队的官兵3300人。当时全国海军舰只仅有4.2万吨,官兵约有5400人,也就是说东北海军的总吨位占全国的76.7%,人员数量占到全国的61%。东北军还拥有空军战机300余架,编为5个航空队,多数为外国进口的先进战机。直到抗战爆发前全国不过才600架飞机,东北军的空军可以算得上一枝独秀。

这样一支数量众多,装备精良,海陆空军种齐全的东北军在当时的中国,实在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东北军实力远强于松散的冯玉祥西北军、抠门的阎锡山晋绥军和兵力分散的新桂系,完全可以和内部并不团结的国民政府抗衡,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实力派。

这么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可以决定中国历史走向,在中原大战陷入胶着时,蒋和阎、冯都极力拉拢张学良,最终东北军入关助蒋,一战而确定蒋作为领袖的地位,东北军的势力也扩张到了华北,却也造成了东北地区兵力的相对空虚。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考虑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实力,如果张学良全力抵抗的话,日本是无法占领东北的。


向阳愿景


讲个张作霖的真事,张学良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曾提到过。

奉军几个当兵的去新民府找日本娼妓玩,和日本人发生了冲突,双方打了一架。日本人把奉军的两个士兵打死了。张作霖知道以后,火了,非要让日本人交出凶手。当地的官府向着日本人,交涉一番后,日本人只同意每人赔偿五百两银子。

张作霖更火了,不就是五百两银子嘛!张作霖下令,让士兵到大街上找3个日本人杀了。事后,张作霖拿出1500两银子给日本人作为赔偿。

日本人懵逼了,张作霖这个土匪不好惹。

张作霖对日军威慑力大,全靠实力雄厚的东北军做后盾。

东北军(奉军)厉害,主要是因为有强大的兵工厂做后盾。当时,东北最大的兵工厂就是沈阳兵工厂,这个兵工厂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这个兵工厂拥有设备八千多部,占地3200亩,人员两万多。

(沈阳兵工厂的榴弹炮生产线,被日本占领)

在九一八事变前,兵工厂生产能力如下:

步枪每月最多可以生产4000支;轻机枪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月40挺;重机枪月产100挺;子弹月产1500万发; 炮弹年产20多万发;各类大炮年产200余门。。。

这些武器中,最厉害的就是大炮。别的军阀都是从国外买大炮买炮弹,每门大炮标配500发炮弹。可是,东北军能够自产自销,一门炮能配上千发炮弹。奉军打南口的时候,(和冯玉祥打仗),奉军两个炮团72门炮打了近60000发炮弹!

不仅炮弹数量充足,而且,型号齐全。据张学良自己回忆,奉军除了碰炸的炮弹外,还有一种“顺发炮弹”,打到地上会再弹起来,然后再爆炸。奉军当时能够做到军阀老大,主要就是靠炮兵。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白捡了”奉军的所有兵工厂。兵工厂库存装备如下

步枪:约9万余支。主要是13式79步枪(韩麟春式),共计72679支。
机枪:2600余挺。主要是79捷克式轻机枪,约2000挺。
大炮:三百多门。主要是14式37平射炮(189门)和14式77野炮(147门),两者共计336门。
各式子弹:约1.8亿发。
各种炮弹:约50万发。

这些装备,够东北军和日本人打半年的。。。

东北军30万人,加上这么多的装备,和强大的兵工厂。在东北的两三万日军,肯定很怕张作霖的。奈何,草莽英雄死的早,留下儿子败家产。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张作霖对日本的威慑,体现在:他打破了日本分割东北的计划。

1921年12月5日,张作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博士的采访中说到:“日本人费莫大力气,要求‘二十一条’,你问他在东三省得着什么了?他连一条也未实行得了啊。不是我吹,你们实地考察。”

敢说出这种话,张作霖并非在吹牛,咱们知道张作霖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是由合作——敷衍——决裂。

要摆脱日本,张作霖所面临的风险很大:

一、日本人扶持张作霖的一大条件,就是张作霖将长春以南一直到奉天以东、彰武以北的铁路,交由日本人管理。

换言之,张作霖想调动军队或者调配物资,都必须要日本人同意,如若不然,等同于自己的咽喉暴露在日本人刀下,张作霖寸步难行。

二、当时东北奉军的军事实力很差,远不是日本人的对手。

张作霖当上东北王之后,建立东三省军工厂,打造了民国规模第一的军工厂。

同时,张作霖整顿东三省经济,稳定市价,使得东北的军事、经济实力,在民国时期都足以傲视其他军阀。

明面上看,日本人在张作霖手中,不仅没有成功让东北分裂出去,反而让张作霖借着双方之间博弈的机会,把东北打造成了自己和日方抗衡的资本。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张作霖对日本的制约作用:满蒙独立运动。

为了将东北变成自己的领土,日本人处心积虑,当时日本首相给天皇上了封奏疏,上面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张作霖这条线走不通,日本人便另谋出路,曲线找蒙匪巴布扎布与前清宗社党首领善耆,让他们用一万余忠于满清的人,企图以东北、内蒙古为根据地,把这两块区域从中国分裂出去。

张作霖让手下将领,对于这股势力,务必斩草除根,防止被他们成功实施计划。

固然张作霖此举,有将东北看做自己地盘的原因在里面,但客观上他在世时,确实对日本人形成了很强的威慑力,最终,破势日本人竟然不得不通过暗杀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张作霖的实力虽不容忽视,但也不能太过于高估了,特别是相对日军

总有人说,以张作霖张大帅的暴脾气尿性,如果他不是1928年在皇姑屯被炸死,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日军轻易占据东三省。

可是,这个假设命题原本就存在着巨大的逻辑谬误:搞死张作霖的,可不是别人,正是日本。说他没死就会怎样怎样,这不是啪啪打脸吗?如果他对日军真有所谓威慑力的话,日本人还至于敢下手炸死他?

张作霖的军事实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稍微盘点一下。

1926年的南口大战后,张作霖的纸面实力达到了顶点。据《张作霖大传》记载,张作霖曾亲口对孙传芳等人说“东三省的部队有八十多万,连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总数不下百万”,主动寻求联合的孙传芳也有“直属部队五万多人,五省联军也有二十多万”。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作霖系部队,账面上兵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30万左右。

但是,与此同时,张作霖集团的财政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按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的说法,张作霖集团的财政已经濒临崩溃

由于奉系扩军频繁,力度颇大,再加上1925年郭松龄反奉战争对经济的巨大破坏,王永江要求张作霖“裁节军用”。他建议奉军要减少到三至四个师,奉天兵工厂的规模也要压缩40%。

王永江这个“财神爷”当然不是脑子抽风了,他是算了一笔严密的经济账之后才提出这样的建议。按他的算法,“奉天的军费、兵工厂经费以及张作霖个人的机密杂费支出每年达到了5100万银元”,“而奉天全省的财政收入每年才不过2300万银元,入出差了一半还多”。

见张作霖不听,仍要执意入关做他的大梦,王永江就辞去了本兼各职,返乡修养。他这一辞,吉林省长、黑龙江省长也都陆续隐退了。表面上势力达到巅峰的奉系,实际上在1926年左右就已经危机四伏,摇摇欲坠。

分析了奉系的军事、财政,我们再看看张作霖对日军有没所谓威慑力

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中,久攻山海关不下的奉军,由杨宇霆出面经手向日本关东军借了驻在旅顺的一个攻城重炮大队。后来奉军也如愿攻克了山海关。

到了1925年郭松龄反奉,前期打的张作霖部毫无还手之力,连张作霖都做好了逃到日本租界(大连)、焚毁大帅府的打算。锦州失守后,张作霖更是已经到了神经错乱的局面。

1925年12月7日,为对付郭松龄,张作霖与日方签订了一份密约:承认日本人在满洲享有土地商租权和杂居权等;作为回报,日本人承诺在旅顺大连的日租界为张作霖提供避难场所,答应满铁火车不运送郭松龄军,并警告郭军不得在满铁沿线20里落下一发炮弹,否则就会将其解除武装。

就区区一个郭松龄,就搞到张作霖差点要宣布“下野”,更不要说真的有朝一日与日军直接硬杠了。

实际上,在北伐军的强大压力下,张作霖计划退回关外时,日军就计划将奉军缴械,然后返回奉天的张作霖彻底变成傀儡,甚至还公开要求张作霖“下野”,只是被后者拒绝了。

眼看奉军一批批地陆续退回了关外,吴俊升也率部从黑龙江到了奉天,日军认为将奉军缴械的计划已经全部破产,也是就改为了选择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的方案。


总体来说,张作霖的崛起及壮大,即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又对日本人充满了警惕。虽然日本人也一度想用郭松龄取代张作霖,后来在利益权衡下还是站在张作霖一边,并协助其击败了郭松龄。但是,要说张作霖能对日本人有什么震慑力,基本就是扯了,当张作霖失去利用价值之时,就会被日本人毫不手软地除掉。即使他活到了918之前,也许会抵抗日军,但东三省的沦陷依然不可避免


我是@司马砸光,谢谢


司马砸光


假如张作霖不死,日本断不敢吞并东三省,也就没有后来艰苦的14年抗战。

张作霖平民出身,先入匪,后从军,身上有军阀的霸道,更有土匪的“赖”性。但是,他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他始终不肯让步日本。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祖宗父母的坟墓就在这片土地上,他不想做出让子孙后代唾骂的事情来。


面对日本人的逼人态势,儿子张学良建议向日本人妥协,张作霖怒骂道:“我有三十万东北军,小日本就一万三,我想干,三天之内把日本人的铁路全部扒了,没了铁路,它拿什么跟我干,我怕他?!”

所以说,真正让日本人害怕的是张作霖的三十万东北军,并且是装备精良的东北军。

袁世凯死后,北洋分裂,直系的曹坤、吴佩孚和皖系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奉系联合直系击败了皖系,接着直系和奉系又大打出手,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作霖痛定思痛,一方面建立东北讲武堂;另一方面扩建奉天兵工厂,高薪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典聘请专家做顾问。能生产的立马生产,不能生产的通过这些顾问向他们的东家购买。



当时的东北军不仅装备重炮,还有坦克,飞机,汽车等先进装备。单是飞机一项,就足以装备一个集团军。只可惜,张学良主政时期,实行不抵抗政策,如此众多先进装备悉数资敌,否则,抗战也不会打得如此艰难。

甲午海战结束后,日本要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并且赔偿2亿两白银。

李鸿章愤恨不平,使出了“以夷制夷”的绝招,引入俄、德、法三国干涉,清廷花费3000万两白银赎辽。,俄国势力进入东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俄国一边派兵假如瓦西德的军队;一边单独行动,派出13万人进攻东北,三个月后,东北全境沦陷。

《庚子赔款条约》签订后,俄国理应撤军,但是,俄国赖着不走。日本与英国走近,建立同盟。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国内陷入动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西方14国干涉,俄国无暇东顾。

所以说,1905年以后,东北实际上是日本人说了算。

傍住大树好乘凉,张作霖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一开始日本人没把他看在眼里,因为张作霖官微言轻。

张作霖早年卖过包子、做过烧饼,干过杂货铺伙计,因为结识了懂兽医的伙计,学会了给马看病的本领,逐渐被黑道上的人看中。

甲午海战前夕,清廷招募士兵,保护“龙兴”之地,张作霖加入了宋庆的毅军,当了一名骑兵,因为作战勇猛,逐步升任班长、排长。

大连、旅顺失守后,军队解散,张作霖回到老家,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保险队”,为当地绅士收取保护费。

当够了土匪,张作霖想走正规军路线。1902年,张作霖被盛京将军收编,被任命为游击管带。

1905年,利用日俄矛盾,左右逢源,升任马步五营统带。

1912年,因为拥护袁世凯用功,升任陆军二十七师师长,后任奉天省长。

1919年,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夺取黑龙江、吉林的统治权,成为奉系军阀,独掌东北。

张作霖依靠日本人的支持不断壮大,日本人希望建立一个傀儡政权,实现蒙满独立。

羽翼渐丰的张作霖想不断摆脱日本人的控制,有统一全国之志。依靠自己“赖皮”的性格,对日本人处处设防,让日本人处处吃哑巴亏。

日本希望在东北倾销货物,张作霖允许日本货物在各处商店陈列,有私下密电各县不允许老百姓购买日本货物。

张作霖允许日本侨民在东北居住,确又密电各地不得出租土地、房屋给日本人住。

日本驻奉天领事向张作霖提出抗议,张作霖说,不是我不让老百姓购买你们的货物,不让你们租房子,是你们在老百姓当中的形象太差,他们不愿意干的事,我总不能用枪逼着他们干吧,你们对老百姓好一点,说不定他们就愿意了。

针对南满铁路,只要有日本士兵驻防的地方,张作霖都会派上士兵紧挨着日本人驻扎,并且在兵力上处于优势地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日本允许使用南满铁路运兵,但是必须卸下武装,货物必须另行托运,必须经过关东军司令部同意,运送服务随时可以终止。

张作霖如鲠在喉,通过分段施工,最后链接的方式,修建了一条与南满铁路平行的运送系统。有了自己的运送系统,张作霖对南满铁路的运送货物开征商品附加税,让南满当局苦不堪言。

张作霖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关东军军部、关东厅官员的不满,想要除掉他。其中,以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参谋川岛速浪最为积极。川岛浪速娶了个妻子叫川岛芳子,她本是前朝遗民肃亲王的女儿。正是川岛芳子收买了张作霖手下的军官,获悉了张作霖的行程,河本大作实施了爆炸。

而支持张作霖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朝鲜都督寺内正毅(后来日本第18位首相)、日本驻奉天领事吉田茂、驻华公使芳洁谦吉。他们认为,除掉张作霖,会引起暴乱,使局面失控。

1928年,首相田中义一召开的“东方会议”,确定了无论是北伐军还是张作霖,只要是触犯了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必须采取应急措施。

东北只是日本吞并中国的跳板,张作霖耍赖皮、玩两面派的做法,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

接下来,日本开始了积极行动,他们制订了《南满新五路协定》拿给张作霖签字,张作霖一看,日本要求他出让敦图、长大、延海、洮索、吉五这五条铁路的筑路权。这五条铁路一旦连通,北可运兵至苏联边境,南可以可华北的铁路系统相连。如此卖国求荣的事情,张作霖断然拒绝。


恼羞成怒的日本参谋本部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临死之前,传话给张学良,让他把30万关东军拉回关内,和日本人干。

结果,张学良改旗易帜,听从蒋介石密令,坚持不抵抗,把东三省白白送给了日本人。


品读春秋00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张作霖是依靠日本人壮大的。

在张作霖统一东北的过程中,日本援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6年,为帮张作霖整顿奉天省(今辽宁省)财政,日本从朝鲜银行奉天支行借给其300万日元。

其余武器弹药的援助就更多了,贯穿张作霖在东北的10多年时间。

没有日本人,就没有张作霖这个东北王。

甚至在1925年郭松龄叛变后,大军一度攻陷张作霖老巢沈阳,完全依靠关东军出兵支持才获胜。

然而,从20年代张作霖形成自己的势力以后,就开始不愿意受日本人摆布。

对于一些迫不得已的妥协,张作霖则多会拖延和耍赖。

郭松龄反奉时,张作霖和日本签下密约,同意“日人在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享有商租权;将间岛地区(延吉等4县)行政权移让日本;延长吉敦铁路,使之和朝鲜铁路接轨;准许日本在洮昌道各县开设领事馆”等。

然而,直到几年后张作霖被炸死,这些密约始终没有兑现。

张作霖是军阀出身,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在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和地方准正规军总兵力接近40万人,其中正规军20多万。

东北军还很先进,拥有空军4个大队,飞机262架,海军船舰约3万吨,还有坦克部队和大量炮兵。

张作霖时代建立了东北兵工系统,仅仅沈阳兵工厂就是全国最大的兵工厂。

东北军主要部署在东北三省,关内兵力则不同。

原则上,驻扎在黑龙江的部队是对付苏联的,驻扎在辽吉两省则是对付日本的。

张作霖时代,东北军主力就在辽吉两省,而不是黑龙江。

那个时代,日本在东北驻军数量有限。

即便九一八时期,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1.5万余人(第2师团为缩编部队,每步兵联队缺1个步兵大队,每大队缺1个步兵中队,全师团约1.04万人;6个独立守备大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每中队160人,共约4000余人;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兵大队等),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

满打满算,日军也就2万多人。

而张作霖有接近40万大军,数量是日军10多倍。

基本日军驻扎的附近,张作霖都会驻军数倍以威慑。

正是由于东北军对日军有戒备,且兵力部署得当,张作霖被炸死,日军都没有敢于进攻。

然而,不学无术的张学良,却在九一八之前将一半主力开入关内抢地盘,导致东北兵力空虚。

日军就是发现东北军关外兵力虚弱,才大举进攻。

于是九一八爆发,张学良一枪不发率部溃逃。


萨沙


即便是张作霖死后,日本人依然不敢开战,直到蒋介石发起中东路事件。

蒋介石承诺10万中央军的支援,要求张学良在中东路和苏俄打。等张学良和苏俄交战后,蒋介石不仅食言,没有派军支援,正相反,还要求东北军的炮兵剿共。

中东路战役让日本明白了局势,各地日军可以源源不断抵达,而东北军只能消耗没有支援。

918后,苏联拒绝东北军用中东路南下抗击日军。


喵124436879


张作霖,统兵35万,人称“东北王”。势力范围遍及东三省,热河等地。

日本人曾经也想拉拢张作霖,这个中国最有实力的军阀,未来非常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军阀。于是暗中与张作霖有很多上不了台面的交易内容。

不过再怎么说张作霖也是老江湖了!他非常会利用当今国际局势做文章,保持自己的政治稳定平衡。他一边稳住日本人,与其假意交谈日后利益交换的细节,一边营造一种东北军有靠山的大环境给北伐军看。在日本人让他签字,并且态度强硬之后,他也就只是装模作样的批复了一个“阅”字。

但是这种玩火自焚的政治平衡终究还是难以维持。日本人也看清了张作霖的根本态度。虽然日本人气急败坏,但是日本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东北军完全开战。

张作霖的势力范围,有着富饶的东北,农业,工业,林业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完备的军工产业链,先进的军事理论院校。虽然也比不上日本,不过如果全面开战,日本也注定吃不了兜着走。

日本军部陷入两难境地。

但是也就在此时,少壮派军官:河本大作,东宫隆吉已经按耐不住了!他们精心策划了“皇姑屯事件”。打算直接除掉张作霖使东北大乱,直接出兵东北,强行把生米煮成熟饭。

但是张作霖没有当场身亡。亲信把老帅连夜边抢救,边送回帅府。并且封锁了消息。日本人不知老帅死活,也不敢轻易动手。

直到帅府把葬礼结束,少帅接权安排妥当之后,才放出了继承的消息。只留下日本人在风中凌乱。

不过老帅还是死了,日本人的心里负担一下子少了好多好多。

这样间接促使日本人实行“九一八事变”。







西餐刘显琨


张作霖诚然比小六子张学良更有两下子,但是有几个大前提如果不改变,不管张作霖在不在,东北都迟早被日本占领。

首先,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和占领是蓄谋已久的既定国策,这个日本国内从上到下是没有分歧,分歧的只是手段问题。军部强硬派主张武力直接占领,政府和外交人员主张尽量不出兵,在武力支持下通过扶持代理人进行统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将侵华作为大陆政策的核心,而大陆政策的核心首要又是满蒙。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出兵远东都在满洲作战过,都死了不少人花了很多钱,因为在满洲付出的巨大牺牲,使得日本上自天皇大臣,下到普通人,几乎都已经将满洲视为不是本土的本土了。无论是以行事稳重注重协调的元老和内阁,还是飞扬跋扈的军部以及在满的关东军、满铁、领事馆、关东厅,虽然常常为了利益争权夺利互相扯皮,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日本在满蒙的利益。



其次,中国当时的整体实力完全和日本不在一个层级上。虽然日本也没有做好对华作战准备,但是如果在局部地区干一架,中国也是没准备,而日本多少是有准备和有这个能力的。东北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平郭松龄之乱时候,都依靠了日本的极大帮助。对于这些,奉军方面都没有准备,而日本早有或迅速有了应对计划。从此即可看出,奉军的实力与关东军相差甚远。东北军连自己内部的叛乱都无法平定,还要依靠日本人,何谈与日本对抗。



远东阴谋里朱艺丹演的张作霖有匪气有霸气,当然故事情节结合了一部分野史,虽然也反应了张作霖对日本的一些抵制,但还是最后无奈的签字答应了满蒙五路,这些都比较符合历史事实。而这部电视剧里的关东军都是一群狂热分子,但又精于算计。


历史伶俜者


张作霖在地摊文学的小段子里爱国爱民大智大勇。历史真相是——张作霖上台之前,日本的东北势力只有辽东半岛租借地和半条中东铁路。张作霖上台后,出卖东北铁路权给日本,短短20年,日本形成了控制了东北经济政治动脉,独霸中南满的局势。在实业上,张作霖首先大力促进“中日合办事业”,出卖东北经济主权给日本。同时,张作霖还允许日本人在东北购买土地,例如满铁于1917年购买了4158957平土地,1918年又购买了362216平。在所购土地中,用于设厂的只有 161.3 万平,其余用于修街市、建住宅、办医院、设学校等,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当伊藤博文在辛苦签署《朴茨茅斯合约》后总结日本仅仅在东北获得了两个租借地和半条中东铁路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在仅仅20年后,就在这位“东北王”的帮助下,日本一举将铁路修到在东北形成了路网,而随着路网的推进,日本势力在张大帅的配合下渗透到东北全境的各个角落,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完成了对东北的渗透和控制,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轻松的实现迅速实际控制整个东三省的最大原因:张作霖的卖国已经让东北完全成为日本一家的控制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