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道德经》《论语》想提升自我,天书一样?有没有开悟的指点?

修行者一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之一。我来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和理解。我个人认为,道德经,易经,论语,宋词,诗经,百家,奇门遁甲,伤寒论,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吕氏春秋,三国志,史记,等等,,,这些都应该读一下,你会发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有相似之处。道德经一千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理解。这就是道德经神一般存在的基础。建议楼主可以参考注解但是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见解。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注解认为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言语的人不留瑕疵说话滴水不漏。但我认为老子一直推崇做人做事朴实无华,多言数穷,不争无忧,他表达的意思个人认为应该是行善不应该给自己留名,善良的语言应该无伤人的话。善言不应该出口伤人,不应有粗鄙之语。


用户名道法自然


也许我的学习方法可以帮你尽快进入快乐学习中。

你能买这两本书,说明你对这两本书很感兴趣,这是学习下去的动力,接下来就是方法问题。事实上,对于古典名著,大家刚一接触都一样有过困惑。相对而言,《论语》较为通俗一些,因为它是孔子的弟子们对老师的言论的整理编辑而成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论。下面重点交流一下《道德经》的学习体会。

读经典,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能急躁。

经典之所以能流传,说明它的深刻、适用。不然就不能叫做经典。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也不敢说真的读懂了《道德经》。所以一开始就要做好长期阅读的心理准备。

对于经典,首先要过的就是文字关。古文不同于现代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用词极其古奥,不如“立天子,置三乡”,为何他不说“置三卿”,而在周朝已经有了“三卿”,这说明老子用字用词极其古远,只看文字表面很容易理解。但当我们知道了老子为什么要用“古词”,而不用周朝时期的常用词汇的时候,我们就理解老子的这种用词风格与他的“小国寡民”的淳朴状态是紧密相连的。

借用工具。

那怎么过这个文字关呢?这就需要借助甲骨文这个文字工具了。有读本更好,没有读本,电脑也很方便,在解释古文字时,它会告诉我们这个字的创造原理,加深我们对文字层面的理解。比如“德“字,它的甲骨文造字形态是一个人行走在有岔道的路上,一只象形的眼睛盯着前方,它的本意是顺大道而行,不走邪路。

这样,我们就会领会老子为什么说顺道而行的就是“德”了。

多版本比较阅读。

我正式接触《道德经》是去年四月份,先找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比较着看,最后选了一本浅显易懂的读本看。但随着对《道德经》理解的加深,那本相对浅显的读本就放弃了。因为他只是大意,具体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知道,《道德经》一语万端,辞旨宏深,光理解大意远远不够,比如,老子为何要写这本书?他主要的阅读对象是谁?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注家对有些章句的解释不一致?为何同一本书前后解释不能贯通?为什么汉代之前和汉代之后的解读明显不同等。

那时候,我已经注册了“今日头条”,开始写作相关文章。由于版本不同,各说各话,莫衷一是,没法达成一致。于是,我开始借助网络,对所要解读的章句,进行全网搜索,认真对比,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消化网上的观点,然后整理成个人的观点。当时这么做,仅仅是为了保证自己观点的一以贯之,不至于前后矛盾。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很好,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当你打开《道德经》时,不要急躁,要有耐心,精读一章比浏览全篇更有效。你可以试着比较阅读,并且动手写下你的读书笔记,如果你能在平台上写出你的心得,就更好了,哪怕对一句话的理解也好,这个就可以让大家看到,大家认为不对的就会对你提出反对意见。不管说什么都要虚心接受,哪怕是讽刺挖苦也接受,因为我们是学习的,不是跟人家“打擂”的,非得分出个输赢。

你试试这样做一段时间效果咋样。


问道黄老


所有的经典不是用来读的

所有的经典都是用来合的


用户52435296331


十八、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jù)而作。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要识时务。

  〔注释〕

  〔今译〕

  子路在山间桥梁上袭取一只雌雉,其他的雉惊骇飞起,在天空飞翔一圈又停在桥上。孔子责备子路说:「你袭取桥上歇息的雌雉,怎么算是得时宜啊,怎么是得时宜啊。」于是子路两手拱住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鸟三次舒张羽翼,然后飞走了。

  〔引述〕

  做任何事情,适合时机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时机和情势,做起来十分顺当。否则便是不识时务,有违时令。丧失正当性,便成为不正当的行为。

  孔子当时,有感于鸟能得其时,人却不得其时。子路没有这种警觉性,居然去袭取雌雉。孔子用「时哉!时哉!」来启发子路,要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看看当时的情况,是可为还是不可为?不应该想做就做,令人觉得不识时务。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单独存在。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因此时空一改变,对一件事情的观感和评价,也就随着有所改变。

  (二)察言观色,如果用来讨好、奉承或谄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径。若是用以了解当时的气氛,判断是否可以采取那些行动?便是高度警觉性的表现。

  (三)识时务者为豪杰,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时机和情势的需要,为众人所欢迎。否则不合时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势必影响彼此的关系,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建议〕

  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只是不能用来讨好别人。


幽默小君也


说在前

首先一定不要听他们忽悠。道德经和论语并非天书。并且是传世经典,不然的话,为何几千年下来依然被大家所公认所推崇?

第2点你已经买了,说明你有读下去的意愿。那就把这种意愿转化成现实,把天书读成日常用书。

然而往往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买的书,我们拥有的东西很可能变成装饰品,被束之高阁而不去阅读。

如何读

1.论持久战。

就像这两部经典的传世过程一样,他承载了太多的思想和哲理,又经历了几千年的激烈和传承。我们一定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几天之内把它看完。

当然如果说几天看完也无可厚非,但是要说真正能领会感悟到什么那就太难说了。一定要把它当作是枕边书,有事没事翻一翻看一两条,都会非常有意义。

2.明确目的。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您像大多数人一样,买了书只是为了在朋友圈发布,那样的话,您肯定和经典无缘,即便买了也不属于您的。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人读书更多的是为了显摆,而古代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真正的提升修养,提高自身能力。

如果是为了显摆,那可能几天读一本,一年读多少本书,看似博学,然而都是假象。就像四书五经一共9本书,谁能一年都读完,或者说谁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意思呢,如果您能一年把一本书读完读透,那样的话,您的收获就会比很多人要高得多,可能没有他们炫耀的那么多数量,但是人生的质量绝对会上一个很高的层次。

3.选书。

就像您说的,为何是天书?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所普遍缺失的古文阅读的功底。大多数人都是初中高中时为了应付高考,而背诵记忆的那一点点古文功底。然而回头想一想,那些东西无非是死记硬背,现在看一看,估计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不能流畅的看古文,那么不妨找一些比较通俗的解读版。

然而走这种书也不是随便去找,因为很多的解读很可能会误导你。特别是像道德经,区区5000字,然而从古至今的注解有1700余种。我们如何选择?

一定要选一些大家所公认的,而不能选一些哗众取宠或者是偏门的。因为这样的话容易先入为主,就像对于儒释道三家,很可能被某一人的解读而误导。影响以后的进阶和研读。

书的选择首先推荐中华书局版的,还有岳麓书局,因为这几个出版社,对于古典文学比较专业。至于作者,陈鼓应,李零,还有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等等,或者您可以从网上搜一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版本。

4.听讲解。

或许买了文白对照版的,仍然不能更深的领悟。那么可以辅助于一些听书的软件。个人推荐叶曼先生讲道德经,还有曾仕强,罗大伦,以及其他很多版本,都可以作为选择。

一定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要多多的做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路。

总结:

在读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打算要读。确定了目标再选几本书。因为对于这些经典的解读,一本书肯定不够,但是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去互相比较取长补短。结合一些讲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思路和价值体系。

一定要做好长期读书的准备。

一定不要打算很快的读完。

每天读一点,不要贪多。

相信你,经过开始几天的啃书过程,一定会体会到道德经和论语的独特魅力,并且受益无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清中数,书中自有颜如玉。

开卷有益。


瀚海寻珠


买了《道德经》《论语》想提升自我,天书一样,有没有开悟的指点?

这两本书是古书籍,是中国文化宝藏。想简单的通过别人的指点就能明白不太现实,要想开悟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建议想读懂这两本书,必须自己先尝试学着看原著去领会,当然你大部分都是看不懂的,但这个没有关系,这个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看了几次实在没办法理解实在看不下去了,然后再去看译文和简化版本,这版本可以对原文有详细解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先看原文再看简化版本效果更好,因为看原文看不懂你会思考,直接看简化版本译文没那么容易记住,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就像学生做题目直接按答案你是不太能理解记住的,而通过一系列思考后再看题目拆解分析会更容易弄懂。

通过不断积累你可以去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想,能理解他们想表达的内容,这些对每个人的感悟和启发都是不同的,这个过程不能是别人直接告诉你什么意思你就能马上理解了,跟看书一样要结合你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等因素去学习领悟这两本书的意思。

这两本书可以慢慢看,慢慢品,慢慢回味,慢慢领悟,很多时候你发现古人的智慧,发现他们早已把万物规律看透,你想开悟还是需要自身不断学习理解才能慢慢实现,因为悟是理解是看透彻看明白,看清楚本质而不是表面,当然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因为除了文字学习还要经过生活历练才能真正领悟的!

其实通过学习去实现自我提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制定好计划能让你事半功倍,但过程还是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多看多问多思考必定能有所收获!


善美韶城


你就不能买本有注解的?

还有,这两本书可都不是看一遍就能看明白的。

道德经我抄了三四遍,才隐约了解其中含义的皮毛。



醒后喝汽水


两本书最好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读,比较容易进入。因为这两书都是讲人生宇宙的大道理。纯粹的理论探索对我们本身的成长没有什么益处,也不能够得到登堂入室的门路。如果是文言文看不懂,先不要看翻译,先把它们读一遍,多读几遍,读熟了再去看翻译。对于那些自己好像能够明白的句子,多方探索。读古书的奥妙和方法,说起来十分的复杂,可以说是一言难尽。最根本上的是思维上的转轨。从现代人的思维转到古人的思维。古人的思维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现代人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思维。作为模式上来说,圣人远超于我们。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之丰富与深厚,绝非现代的我们可以比拟。道德经讲的是天地之道。《论语》的核心是君臣之道。君臣之道是天地之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方式。所以这两本书的核心都是天道。明白这一点再去读他们或许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吧。


麦观书


修行在修,不在求。有没有悟性是关键。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被尘世的忙碌假象蒙蔽了内心。把目光放长远,对照每一天的提升和进步,理论结合实践。在生活中去感知真理,也在道中。


和女儿一起读书


论语最起码你得知道啥意思吧,其次就是论语有一些比较深奥有的比较浅显易懂。

比如,“父母唯其疾之忧

还有初高中课本上学过的那些其实都很易懂,先通读一边,把会的全给吸收了。

然后再考虑看一看论语的注疏,不过研究论语的书很多,近代一般推崇朱熹的《论语集注》对于业余的爱好者看这个足矣,当然《论语正义》等注疏也是历史上很出名的,但是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没必要去了解那么深入,最主要的是一个人一个想法。

道德经也是一样,先配合翻译,在看注疏。比如《老子今注今译》,但是我没有详细了解不清楚哪一位的注疏比较好,也不敢误人子弟,但晋朝王弼的《老子注》绝对不差,我不敢说最好或最多学者认可,但是王弼的学识已经被如今的学者给予大力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