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今天小編帶你走進電影《馬背上的法庭》,開啟一段鮮為人知的法治苦旅……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三個人翻山越嶺,

為法律的實施身體力行;一匹馬馱著國徽,將法治精神傳遞到大山深處。《馬背上的法庭》這部電影通過一系列真實的故事,將情與法的微妙關係演繹的淋漓盡致。影片最後,老馮孤獨一人踏上艱險的路程,不幸墜崖身亡。悲劇性的結尾令人淚目,更讓我們為國家法的現代化發展揪心。

當我們將時間定格在幾十年前,將視線轉移到大山,我們便會發現一個別樣洞天。少數民族人民習慣用他們自己的民俗,雖追求正義,卻不怎麼在乎法律。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五十多歲的老馮

牽著一匹老馬,蹣跚於驚險的山坳裡。他處事靈活,為大家處理了很多棘手的事情,故而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當法律規則不能直接應用到具體案件中時,他結合當地文化風俗變通執行,避免法律規則的僵硬性缺陷。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在他的身邊,一直有個人不離不棄陪伴著他,那就是楊阿姨。楊阿姨趕上法官職業化浪潮,卻因沒有文憑即將下崗。由於她是摩梭人,礙於當地習俗實行走婚制,雖與老馮感情真摯,但兩人終究沒走到一起。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此外隨行的還有阿洛,阿洛是一名剛畢業入職的彝族小夥子,在有些問題上與老馮意見相左,最終捨棄法律職業,選擇了與愛人私奔。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而這種行為不僅導致老馮在村民面前顏面掃地,更嚴重的是長期以來樹立起來的法律權威瞬間崩塌。當地人不再信法,這種事情要是放到現在,簡直駭人聽聞。


烏爾比安曾說:“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當代中國法的正式淵源,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自治範圍內,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某一方面具體事項的規範性文件。按理說,一旦有了成文法,貫徹執行下去,公序良俗的正常運行應當不成問題。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實則不然,國徽丟了,當地人寧願到祠堂宗廟裡詢問長老,也不願找公安報案。與其說是當地人法治觀念的缺失,不如說是法律與民俗衝突過於激烈。在滇西那個世外桃源,法律倒顯得格格不入。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豬拱了罐罐山,阿洛的一句:“國家不管封建迷信”差點引發一場腥風血雨。法律規則以“全有或全無”適用於個案當中,最大程度地實現法律的確認性和可預測性。在這裡,似乎更適合用法律原則,用其靈活性和實用性彌補法律漏洞。法在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同時,也應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

《馬背上的法庭》:一段鮮為人知的苦旅

由國家機器以強制力為後盾,規範人們的行為。如果運用得當,法將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處理情理與法理上,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結合實際,全力普法,增進發的實施力和執行力。正可謂:“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

願身處法治社會的你我能知法,尊法,守法,用法,身體力行去呵護我們的中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