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最近在思考关于工作的种种问题,机缘巧合下读了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对于工作的意义以及面对工作的态度,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认识。

1

稻盛和夫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78岁高龄时又临危受命担任日本航空领导人,仅仅用了一年就将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并创造了历史最高利润。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看到日本年轻一代养尊处优,正在丧失至关重要的工作价值观。他出于对当下日本社会有着深刻的担忧,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揭示工作对于人生的根本价值。

《干法》是稻盛和夫对于自己长达50多年的工作心得的总结,书中告知每一个追求成功与幸福的人,应该首先理解工作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学习正确的"干法"。

书中列举了不少稻盛和夫的工作经历,读起来轻松易懂,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让人对这位"日本经营之圣"有更全面的了解,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本文选择给我带来较大触动的几个片段,谈谈心得体会。

书评|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2

书中开篇便询问"我们为什么而工作"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多次思考并尝试回答。在我看来,我们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稻盛和夫认为,如果把赚钱当成工作的唯一目的,那么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干得少拿得多,轻轻松松发大财。换句话说,工作是一种为了挣钱而不得不承受的苦役,越少越好。

因此,他的观点是: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考大学时第一志愿没考上,只进了一所地方大学。大学毕业时遇上经济萧条,就业困难。他走投无路之下靠老师托关系才进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这是一家生产绝缘瓷器的小型家族企业,稻盛和夫加入时已经破败不堪,上班第一个月就拖欠工资。一起加入公司的几个大学生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不到一年时间都辞职走了。

他无心工作,报考了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而且考上了。他写信让老家的哥哥寄户口簿复印件,谁知迟迟没有收到,结果错过了开学日期。后来才知道是哥哥故意不给他寄。无奈之下,稻盛和夫只能留在这家破败的公司,无处可去。

处于绝境之中,他反而清醒了,开始停止抱怨,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应对工作。靠着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赌气"似地拼命工作,他的人生仿佛开挂了一般,有了极大的转折。

他一次次地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个研究成果。他自主合成了一种叫镁橄榄石的新型陶瓷材料,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接着又用这种材料开发出了一种U字型绝缘体,公司靠这个产品接到大量订单,起死回生,稻盛和夫成了全公司英雄式的人物。

四年之后,稻盛和夫创办了京瓷公司,十年之后,京瓷公司上市,后来进入了世界500强。

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会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书评|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3

如何做到极度认真的工作呢?稻盛和夫给出的答案是:付出了努力,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只要改变心态,每个人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稻盛和夫大学时学的是有机化学,而他刚毕业时就职的公司属于无机化学领域,分配他的工作是研究新型陶瓷,这是一个未知的、缺乏可靠研究材料的领域,他不感兴趣也不想做。因为辞职转行失败,他被迫留在这里,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

他说服自己埋头到工作中去,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排除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他开始寻找各种文献资料,购买大量书籍,做各种摘抄笔记。然后根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做实验,寻求新的理论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知不觉为新型陶瓷的魅力所吸引,而且渐渐明白,新型陶瓷中或许隐藏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美好的前景。因此得出结论:"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

的确,我们一开始很难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多半是强迫自己的。这个过程很难也很痛苦,但会锤炼我们的意志。一旦喜欢上自己的工作,便会乐在其中,感觉到其中所包含的重大意义。

书评|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4

除了工作的目的和做到极度认真工作的方法外,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不要设立远大的目标。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导一直是要有远大的目标,然后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设立远大目标听起来有些反常识。

稻盛和夫的解释是,公司只会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因为3年、5年后的事情无法预测。建立的计划如果中途调整和放弃,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热情。把年度计划细化到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目标,千方百计努力完成,以一年的努力来看清明年足矣。

同时他还告诫,不要痴迷于"将来会搞出什么样的成果"、"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这类容易让人迷茫、消极的问题,要留神眼下的事情。将工作成绩和进度以天为单位,每天的目标必须要完成,每天要做的就是比前一天向前跨一步。

如果每天能有前进,每天能有积累,先坚持一个月,再坚持一年,然后是5年、10年,锲而不舍。这样做下去,你就能踏入当初根本无法想象的境地。

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工作中我总会被一些杂念困扰,想的太多便会产生焦虑,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而不好的工作态度必然也不会带来好的结果,长期下去恶性循环,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要学会关注自己每一天的进步,忽略关于长远的虚无缥缈的目标。

书评|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5

虽然这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并非所有观点我都认同,一本好书的魅力恰恰在于是能够引发人们批判性思考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可复制的个体,从来没有什么方法能够适合所有人。

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曾经有同事告知他做人太过正直会让旁人难以理解,要学会妥协,他经过思考选择了不接受妥协的诱惑,不扭曲自己的信念。这里让我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刚步入职场时是正直的、不妥协的,但是经过生活的毒打后,哪怕真的有些人能不改初心,但是这样的人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会向生活低头,向自己的原则作出妥协。

但是妥协并不可耻,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我认为每个能做到不改初心的人,都是运气、实力和心志兼具的,否则很难走到这一步,他们是令人羡慕和敬佩的。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看到那些市侩、圆滑和行小人之事的人时,我总是默默对自己说,这又是一个被生活击倒而妥协的人。虽然能理解人为了活着会做出各种妥协,但我依旧希望自己能晚些做出改变。

书评|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书中还写到: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任何困难的目标都能实现。这个观点我也很难认同。

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这类描述很难被界定,因此不能确定到底哪些成功的人是做到了的。而且样本量放大到全球70亿人,我认为能做到的人也不在少数,怎么确定他们就能克服了任何困难实现目标呢?

曾经有人问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如果让他们再白手起家一次,是否还能成功。没有人有把握说自己百分百成功,难道说他们的愿望不是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吗?

因此,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稻盛和夫对自己亲身经历做出的总结,以他的心志、能力、经验等条件,在持有这样的愿望后,能够克服任何困难。而且他也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也能够拥有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以这样的愿望来面对工作。

但是,这样的说法未必适合所有人。并非是愿望是否纯粹的问题,而且外部环境复杂多样,人的内心也复杂多样,在如此多变量的干涉下,想要保证结果的确定性过于困难。

6

最后想说,如果你曾经质疑过工作的意义,如果职场的经历让你产生自我怀疑,如果你对工作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请尝试阅读《干法》这本书,相信你会从中得到启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阅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