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代的写实主义文学:浅谈尾崎红叶和砚友社(上)

引言


日本明治时代的写实主义文学:浅谈尾崎红叶和砚友社(上)


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都离不开本土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突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内沿着全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脚步。日本政治和文化创作的分离,也使得旧时期的江户文学和启蒙文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应运而生的砚友社,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第一社团从创立之初,就独步盘踞日本明治时期文坛二十年之久。亦被同时期的日本文豪国木田独步称之为19世纪末期本国文学届” “巨无霸式的盟主。”

尾崎红叶作为砚友社的领袖及社团的核心人物,在当时文学届的地位(明治文学四天王之一)也是无可指摘的存在。其代表作《金色夜叉》与富德芦花的《不如归》合称为日本明治第一畅销书。在我们国内的名声却远不及夏目漱石,森鸥外等作家 ,也未成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式的人物。

总之,以《我乐多文库》为主要刊物和阵地的砚友社,充当了日本近代文学上的先锋和奠基人。在继承江户时期的戏作文学的基础上,又糅合欧美文化的写作手法的过渡型的写实主义文学。在日本近现代文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日本明治时代的写实主义文学:浅谈尾崎红叶和砚友社(上)


砚友社缘起


尾崎红叶,(原名德太郎),出生于1867日本江户浅草区的木工家庭。母亲庸子在红叶四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原本是浅草区有名的雕木匠人,却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甚至有时候竟然跑到附近的相扑场帮闲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年幼的红叶在母亲故去后只能被外祖父荒木舜庵收养,寄人篱下的生活和父母亲情的缺失,在其脆弱敏感的心灵上烙印了深深的阴影。以至于后来的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主人公多为无依无靠缺乏家庭关爱的孤儿形象。

年少懂事刻苦读书的红叶,不负众望地在15岁的年纪考上东京大学读预科。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活动,期间也创作了大量的汉诗文作品。1885年2月在读预科二年级的红叶联合山田美妙,石桥思案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以师徒关系而结社,起名为“砚友社”。这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团体。之后社团规模达到100余人,涌现出一大批日本文坛大师级的人物。


日本明治时代的写实主义文学:浅谈尾崎红叶和砚友社(上)


创刊及文学主张

同年5月以手抄本的形式创刊《我乐多杂志》。其中“我乐多”三字为日语“废物”的注音,其成员也多多把作品调侃为流于市民消遣娱乐的“废物”文学。该杂志作为第一份纯文学同人杂志,亦被后人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基石。

“同人文”,多指自创,不受商业和政治影响的自我创作文章。

砚友社依托创刊杂志的读者积累和精明的商业模式规划,进行以点带面式商业运作,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出版社的行业优势,既满足了当时大众追求享乐消遣的心理,又给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日本明治时代的写实主义文学:浅谈尾崎红叶和砚友社(上)


文学主张:以创刊时的“有关政治事件,吾必加以谢绝”为宗旨,文学创作上在“明治维新”背景下了受到欧美文学和翻译文学一定的影响,又吸收旧时代的江户戏作文学和近代写实主义的娱乐气息,偏重描绘现代都市“金钱至上”的世态人情。强调文学的功能性和大众市场化特点。

尾崎红叶的成名作《两个比丘尼的爱情忏悔》,就是描写两个妙龄的尼姑偶然邂逅互诉情史,然后竟然发现爱上了同一个男子。乍看起来甚至有点像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情深深雨蒙蒙》以及张爱玲小说(受到当时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的影子。只不过后来男子在人情和世俗的双重压力下,只得选择剖腹自杀来殉情,来获得心理上的解脱和安慰。

其他作品有《新桃花扇》,《梦中梦》,《金色夜叉》等等。


日本明治时代的写实主义文学:浅谈尾崎红叶和砚友社(上)


番外篇

“《金色夜叉》是 一部大胆的、以现实为基础的伟大小说。金钱与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而隐藏在这一主题背后的是更为深刻的东西。今天,爱情之源在物欲面前逐渐干涸,可以说,这是一个深化了的物欲时代。”

——日本小说家 三岛由纪夫

伴随着红叶的溘然长逝,留下一部未完成的小说,给读者无尽遐想和开放式结尾。

京都的月光皎洁,静谧的海水泛着波光,富士山下,再不见红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