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太难,高三女生跳楼自杀——今天的以及不远处的那些悲剧

“同事的女儿今天上午跳楼了。”

身在长沙某机关工作的一个熟人,在微信群里说起今天让他感到震惊、“眼睛泛红”的事件。“早上我还看到那同事了,还打了招呼。”

那位同事是机关里的一位中层干部,自杀女孩的母亲。当天早晨,母女之间的矛盾刚刚升级,双双都撂下了狠话。到了单位以后,她的气愤及很快产生的担心,同事都感觉到了。

母亲给女儿打电话,说着说着又吵了起来。过一会儿再打过去,就没人接听了。她有些慌了,赶紧往家赶,上楼一看,家里所有窗户都敞开着,地上放着一个桶,里面有一些烧过的东西的灰烬。

母亲又往楼下冲,她家住八楼,到了楼下,就看到了不幸的结局。

虽然与这个转述者隔得很远,我仍能感受到近在身边的意外死亡造成的冲击,何况是发生在花季的陨落——女孩儿只有17岁。几年前,另一起中学生自杀事件,离我就非常近。那个小区叫“欧洲城”,距离我父母家非常近,我经常路过。

有几个朋友,就住在欧洲城,有人目睹了惨状,在几年之后描述的时候还面带惊惧。

那次悲剧的主角是个初三的男生,教师子弟,爷爷还是某学校的教导主任。事发时,男孩已经严重抑郁,父亲在家看着他,据说孩子趁父亲中午打盹溜了出去,上了楼顶。欧洲城都是接近30层的超高住宅,目击者描述了的场面太血腥,肢体飞散,我只能写这么一句了。


爱太难,高三女生跳楼自杀——今天的以及不远处的那些悲剧

少年住的小区“欧洲城”


那个男孩,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管教,成绩不得满分就要遭受家长的暴力。我的一位朋友,是男孩所在中学的老师,她形容那个孩子的日常,喜欢握着小拳头背诗词歌赋,他有他自己的世界,但没有朋友,在学校被嘲笑,被排斥。

这位教师朋友,近几年受到的学生自杀的冲击,不是这一件,而是一件接着一件。还有一个男生,从她所在的初中毕业,不久在高中恋爱,受到校方和家长的强力打压(那所高中相当于辽宁的“衡水一中”),几乎是在家被严防死守,在学校成了“反面典型”。他的母亲好像是某学校教导主任(又是教师子弟,忽略这个巧合吧),反向给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个女孩先承受不住,自杀身亡,男孩也追随而去,一对小情侣就这样殉情。

在那所“辽宁版衡水一中”,连学生宿舍都安了监听设备,全方位管理学生的言谈,发现男女生走在一起都不行,如果手拉手,轻则停课,重则开除。这样的规定,许多学校也差不多。据我那位教师朋友说,在她的学校,一些学生会悄悄告诉她,学习压力太大了,异性恋又承受高压,他们甚至“被迫爱上同性”。

在她看来,现在的孩子被家长和学校压得太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爱的寄托的可能被扼杀,被否定,甚至被示众,青春期如何能承受得起。教育如此畸形,“我外甥女经常做的梦就是学校失火”。

朋友那所初中学校(当地重点),近年还发生过至少两起少年自杀事件,都是在跳楼的过程被外围承接,未造成致命伤害。而学生因为抑郁而休学的,更是时有发生。

在我的朋友里,也有好几个人的孩子因为抑郁而休学,有的是辛辛苦苦考到了欧美的学校。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


爱太难,高三女生跳楼自杀——今天的以及不远处的那些悲剧

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很多,比如《少年的你》


想问问中国的家长,你觉得这样的悲剧离自己很远吗?你真的确定你给孩子的压力和管教他们承受得住吗?你确定你了解这一代的内在需求和他们的烦恼吗?自认为给了孩子一切的你,这一切里面有他们需要的爱吗?你又对自己的真实内心了解多少?

说回到那位自杀的长沙女孩,她与家长冲突的最直接原因,也与恋爱有关。她想与男朋友报相同的志愿,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很刚的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女孩儿的尸体当天就火化了,即刻送回老家安葬,对未成年人的死,这是当地的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