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萧何是刘邦最大的贵人?

gg12345678910


萧何为汉帝国律令做出重要贡献

今天,我从立法角度来说说萧何的功劳。1983年在西汉古墓中出土了竹简,这些竹简,有关法律的内容尤为丰富!人们发现其中律令有二十七种,三百余条。是一部毫不亚于秦律的立法文书!早在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的时候。萧何不同于其他人,他并没有去庆贺,而是去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官邸,去搜集了所有秦朝律令!大家众所周知,秦朝的法律虽严苛,但是法律细致又体恤!对于他来说,这些典籍往往比金银财宝更重要,这是秦帝国留下的最无价的遗产!虽然,刘邦谈无为而治,比起刘邦萧何更加明白,社会的宽松不带表法律的空白。运营好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系统,才能维护秩序。他明白自己的皇帝随时都可能需要一部法律,于是他就在工作业余时间,整理所有秦朝的法令,在浩瀚的秦法中,他为刘邦找到了一套最适合汉帝国的法律!

单从法律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萧何在制定法律方面为刘邦做出了很大贡献!


Joy说历史


说萧何是刘邦的贵人不太恰当,那如果这样说的话,刘邦又是萧何的什么人那?我们只能说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夺取天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封为酂侯,食邑最多。那么, 萧何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第一,第一大股东。在刘邦的公司成立之初,萧何就参与进来了,并且建议他起兵,对推动刘邦起兵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楚汉相争时,刘邦主外,萧何主内,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为前线的刘邦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

第二,业务素质高。在公司业务发展初期,萧何是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发展中期,制定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也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发展后期,结合工作实际又健全完善了制度体系。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风投做的好。别人风投是投资本,萧何是投人,当代的孙正义的做法有点像他。典型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拜坛封将,重用了韩信,而韩信没有令萧何和刘邦失望,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四、道德修养高。刘邦攻入咸阳后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很多部下也是抢夺金银财宝,表现出了较低的道德素质。唯独萧何对律令、图书、文献档案钟情。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




青衣散人3


我认识一个企业高管,他大学毕业就在这家企业工作,始终跟着企业的董事长做秘书,后来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企业的董事长成了老板,他没有离开,依然做秘书,老板及企业对外联系、对内协调、甚至老板家族的事情他都极为尽心,深得老板和家族的信任,也得到企业内部的尊重,外围人士的肯定。后开老板不幸离世,老板的子女推出一个人做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命他为常务副总经理,这就是近30年,企业也不断做强做大。我一次单独和他在一起,我对他说,你成就了企业。他连连说,不,不,是企业成全了我。但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企业成全了他,他也成就了企业。萧何和刘邦也是一样,与其说萧何是刘邦的贵人,不如说刘邦成全了萧何,萧何成就了刘邦,是相互成全,顺序不能颠倒的。萧何没遇到刘邦,不过终老于县吏。刘邦却未必,但有了萧何,却成就了更大的辉煌罢了。



人间正道70


萧何为汉朝立下不世之功而位极人臣,更难得的是能在历史上罕见地得以善终。

(一)敢做敢为,扶持刘邦抓住机遇做老大。

当初萧何在沛县政府做秘书时便胸怀大志,与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和吹鼓手周勃等人结成铁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萧何积极动员县令召回犯事避难的刘邦。当地民众杀掉昏庸县令迎接刘邦进城后,选举出德高望重的十位乡贤主政。

此时,萧何极力动员刘邦挺身而出,但刘邦却瞻前顾后。萧何便设计用抓阄方式选老大,结果不出意外地刘邦“中彩”,萧何急忙把其他9张纸条全部吞进肚里——因为每张纸条写的都是刘邦。

(二)治国有方,为老板争天下提供可靠大后方。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刘邦的评价中肯至极,但萧何为何力压张良、韩信而高居榜首呢?

刘邦攻克秦都咸阳后,大家忙着抢夺珠宝、美女,萧何却争分夺秒地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与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赢得楚汉战争并安邦治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楚汉相争长达四年,萧何一直留守关中,不仅把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源源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所以世人评价:项羽百战百胜,但最后一败涂地而自刎乌江;刘邦屡败屡战,得以最后一击致命、笑傲江湖,萧何就是胜负手。

(三)立场坚定,不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初“月下追韩信”,是萧何不厌其烦地拍胸脯向刘邦推荐帅才。众所周知,没有萧何,无名之辈韩信就没有大展雄图的历史机遇,刘邦也就无从战胜西楚霸王。

而天下初定之后,政治觉悟有限的韩信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叛乱。又是萧何与吕后设计,并亲自跑到韩信家里拍胸脯动员他来宫中开会,结果战神一去不归。

萧何不够朋友,但绝对是以老板的根本利益为重,堪成古今第一经理人。

实际上,老板并非对萧何绝对放心。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常年帅兵在外征战,却派人到后方慰问萧何。激灵一下的萧何明白过来,马上将自己的至亲家属20多人派赴前线参军。

治理汉中既久,萧何勤俭爱民、举重若轻的声望日隆,此时他却接受门客建议,做出欺压百姓、侵占民产之事。得到群众举报的刘邦哈哈大笑,萧何就这样及时化解了个人政治风险。

当然,老辣如萧何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他因上疏刘邦将享乐狩猎的皇家上林苑向民间开放而触了霉头,被“双规”一段时间。

总体来看,位极人臣的萧何食邑万户,老板甚至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刘邦去世后,年迈体衰的萧何继续辅助惠帝两年。继任者萧规曹随,可谓空间绝后的善终。

地球人都知道,张良出家修行才得以乐逍遥,韩信游移不定则送了命。


萧何作为沛县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和刘邦一起把沛县集团从一个皮包公司干到国内垄断企业,期间公司几经波折,萧何负责的运营部门从来没有掉过链子。


她不爱吃番茄


伟大的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韩信也曾说过自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萧何。

萧何这个人出身没有记载,但自从他出现在刘邦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是沛县的县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县吏,是吏掾,这个吏掾是个什么官呢?吏掾主管的是县内官吏的进退,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组织部部长,或者主管人事的常务县长,在地方上来说,可是很不一般的人物。

萧何和刘邦的结识其实很简单,刘邦这个人善于巴结关系,结交朋友,而且手下有人能够帮萧何出面解决一些自己不能出面的事情,所以两人交好,虽然是认识,但是刘邦最初只是一个亭长,和萧何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萧何并不看得起刘邦,但是萧何这个人还是很讲义气的,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县令捉拿了他一家老小,萧何及时出面的保护了刘邦一家老小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萧何虽然看不起刘邦,但是还是很有眼光的,刘邦藏在芒砀山不久就发现秦朝已经开始大乱,就决定起兵抗秦,而萧何竟然能够瞬间转变身份帮他劝说县令,甚至冒着被抓杀头的危险去投靠他,帮助刘邦解决身后事,说明萧何的眼观很独到。不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秦朝已经大乱,而且天下人反抗的都是秦人,所以萧何作为秦国的官吏肯定是不安全的,而当时跟随刘邦,一是前期有感情基础,二是当时的刘邦手下已经有了些许人能够保他平安,所以从这点来看,萧何的眼光还是很敏锐的。

其次,就是在追随刘邦的时候,发现了韩信这个人才,韩信在刘邦的军中是一个小兵,在刘邦入蜀的时候韩信也想逃离军队,但是眼光独到的萧何及时的连夜追回了韩信,这之后才有了韩信的大展才能,也有了后来的汉家天下,与其说是韩信帮刘邦打下的天下,倒不如说是萧何帮刘邦找到合适的人才得到的天下,这个功劳应该萧何的功劳更大,包括后世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实际的证明。

萧何在刘邦得到天下后,深刻的明白刘邦对于身边人的猜疑心,特别是在刘邦分封的九个异姓王接连反叛的情况下,主动的上交了自己的财产和领地,就可以说明,萧何这个人还是很机智的,而且在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连连问及他在后方的一言一行,萧何瞬间就明白刘邦是害怕他有别的想法,于是光明正大的贪污了一些钱财并让人去告发他,才及时的化解了刘邦的疑心,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明萧何的智慧。

当然萧何的功劳并不这些,在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中,萧何总是及时的把钱财兵粮源源不断的送到刘邦手里,牢靠的保证了刘邦的大后方稳定,为刘邦前线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刘邦才能与项羽持久作战,以及在诸侯王反叛的时候萧何的诸多计谋与劝谏都帮助刘邦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大危机。可谓是刘邦一生中最大的贵人。



细看古今


萧何,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为什么说他是刘邦的贵人呢?

  • 萧何,在早年刘邦什么的都不是的时候结识他,或许是,早已看出刘邦有贵人之相,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刘邦。

在陈胜吴广起义后,更是向沛县县令保举刘邦,之后萧何等人帮助刘邦在沛县起义。此后,一直追随刘邦南征北战。

  • 萧何慧眼识人,在攻下咸阳城后力荐韩信 韩信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投入刘邦麾下后,渡陈仓、战荣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等等战役,连战连胜。
  • 刘邦时常在外出征,而萧何担任丞相。他坐镇守关中,安抚百姓,是的后方稳固,让刘邦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也保障了前线的需求。

在刘邦几乎兵尽粮绝的时候,萧何总是能够政发关中兵,补充汉军缺额,成功的助攻。所以说,萧何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基础。

从刘邦起兵到一统霸业,萧何几次三番解救刘邦于为难之中,真是贵人呐。开国首功,位列三杰,当之无愧。


山颠一壶清酒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应该了解一下,什么叫作“贵人”?

能称作你生命中的贵人,至少得达成以下几个条件:

1.内心无条件接纳你,赞成你的思想的人!

2.时刻唠叨你,提醒你少走弯路的人。

3.经常提点,教导你的人。

那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萧何到底是不是刘邦的贵人?

首先在是书上,并没有记载萧何这个人的详细出身,但他与刘邦相遇的时候,就早已是沛县的吏掾,官品级别比一般的县吏要大,那这个吏掾是个什么官呢?吏掾主管县内官吏进退,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大型集团公司人事部的最高上司,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个官职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萧何是怎么跟刘邦认识的?

因为官职的级别不同,起初萧何并不算瞧得起刘邦这个一乡亭长,但刘邦这个人虽然出生乡野,但却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认识的人虽然都是三教九流之辈,但是却能办到一些常人所办不到的事情,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方地痞,地头蛇。

而刘邦也帮萧何出面解决过一些萧何自己不能出面的事情,这些事情萧何自然也是记在心里,当然他也出手帮助过刘邦,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时,县令派人捉拿了他一家老小,幸亏萧何及时出面,保护了刘邦一家老小,这才让刘邦一家老小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萧何也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刘邦在芒砀山起兵抗秦之时,萧何冒着被抓杀头的危险投靠刘邦,并且还去帮助刘邦劝说县令,史书形容萧何的眼观很独到。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是萧何识时务,主要原因是当时秦朝大乱,天下人反秦之人众多,而当时还在秦国的做官的萧何,早已意识到,如果继续在秦朝做官,他的下场肯定不会好过,所以他选择了跟随人手众多的刘邦,为求自保。

其次,就是为刘邦发掘了韩信这个人才,起初韩信在刘邦的军中只是是一个小兵,但是眼光独到的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这之后才有了韩信的大展才能,也有了后来的汉室天下,与其说是韩信帮刘邦打下的天下,倒不如说萧何为刘邦发掘韩信的功劳更大。

一句话总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刘邦得到天下后,追随刘邦的萧何最清楚他的猜疑之心,在刘邦分封的九个异姓王接连反叛的情况下,萧何选择了主动上交了自己财产和领地,证明萧何这个人相当机智,在后来刘邦与项羽大战时,却仍不忘调查萧何在后方的一言一行,足以证明刘邦的猜疑之心何其严重,最后萧何却是用贪污罪名自黑才得以自保!

由此可判定,萧何为刘邦出谋划策、挖掘人才,并非完全是一个“贵人”的做法,主要还是为求自保,只不过当时秦国大势已去,他做出了一个识时务的选择罢了!

所以,萧何,未必就是刘邦的贵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Me兔九哥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萧何对刘邦的重要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邦可以没有韩信,大不了就在蜀地做一个汉中王,虽然没什么太大的出息,至少也不会遭至杀身之祸,总比做亭长的时候强得多。

  可是刘邦不能没有萧何,因为萧何就像刘邦的左右手一样。砍断了他的左右手,那刘邦该如何吃饭呢?失去萧何的刘邦,一定会活活饿死。

  01萧何是刘邦集团的主心骨之一,少了他,刘邦集团就完了。

  当时刘邦被分封到了汉中,这里到处都是山川,土地贫瘠,山路崎岖难行。不少士兵在路上都逃跑了。刘邦自己也快丧失了信心,就打算老死在山中,好歹也是个诸侯王。

  只要萧何不跑路,那他的日子就能过得好。可问题来了,萧何还真的有可能跑路了,这一天晚上,有人匆匆赶来报告,说丞相萧何跑路了,而且是骑着快马跑路的。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史记》

  刘邦非常生气,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那么刘邦这个时候在干些什么呢?很可惜历史上对这一段的描述非常少,就那么几个字。

  不过我们从刘邦得知萧何跑路的消息后,那种愤怒的表情,就可以揣测到当时刘邦的心境。

  首先他没有喊人过去追赶萧何,这是为什么呢?据我猜测当时的刘邦因为受到的刺激太大了,他已经快要彻底放弃了。连萧何都跑路了,那他还能依靠谁呢?所以刘邦压根就没打算把萧何追回来。

  其次他没有做出一些愤怒后的举动。当时的刘邦好歹是汉王,他要是真的生气了,自然会打骂手下人,最起码也要摔桌子砸板凳。可是刘邦啥也没有做,这说明他泄气了。失去萧何以后的刘邦,对自己也失去了希望。

  再者他也没有做任何人事调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来他认为萧何这不是真的走,肯定有什么急事,当然这种希望比较渺小。二来他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萧何的位置,CEO萧何走了,他这家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刘邦正处于内心崩溃的边缘。萧何是他最信任的那个人,现在最信任的人走了,这家公司也该解散了。

  02萧何对刘邦有多重要呢?夺天下的必要帮手。

  我们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萧何的重要性,不到万不得已,刘邦是不可能动萧何的。当时刘邦还是沛公的时候,萧何就给他打下手了。

  等到刘邦进入咸阳以后,刘邦的手下们全都在争抢秦皇宫里的金银珠宝,唯独萧何先跑去把秦国的各种图书册令给收藏了起来。

  当时只有秦国才知道巴蜀是个什么状况,因为当年是秦国占领了巴蜀这块地方。所以当项羽将巴蜀分封给刘邦的时候,萧何建议刘邦接受。

  因为接受这块地方总比死了强,真正的原因其实萧何没有告诉刘邦,因为据秦国的记载,巴蜀之地,那是天府之国。物阜民丰不说,这里面也有一大片广阔的平原。

  这件事天底下只有萧何一个人知道,项羽认为是在惩罚刘邦,却没想到这是给了刘邦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后来韩信能够清楚地了解全国各地的人口、地势之类的知识,其实都离不开萧何的指点。韩信可以攻必胜战必克,也有萧何的功劳。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史记》

  除此之外,萧何总领刘邦集团的所有事务。除了军事他不管,其他事情他都要料理,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大管家,帮助刘邦管理家里的所有事务。刘邦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但是萧何肯定知道。

  所以说萧何是刘邦不可或缺的人,一旦没有了萧何,那刘邦可算是真的成了没头苍蝇,到处乱撞了。

  03刘邦等待萧何两天,按兵不动含义深刻。

  如果从刘邦这个人的城府来说的话,萧何的逃跑,刘邦必然要做一个仔细的分析。按照常理来说,萧何是不可能逃跑的。

  因为当年那么多硬仗他们都一起挺过来了,现在最多只是在汉中享福,并没有达到受罪的地步,何必要逃出去呢?就算逃出去了,萧何会有现在的待遇吗?

  再说了,刘邦非常相信他跟萧何之间的感情,从这一点考虑,刘邦也不会放弃萧何。要不等一等再说?当然是这样,刘邦只有等待才能体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只有什么都不做,才能表示出自己对萧何的信任。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

  如果当即就换了人顶替萧何,那对萧何来说,就是一种侮辱。就算后来萧何回来了,恢复原职,也会感到十分尴尬。

  所以刘邦这一冷处理,是非常高深的帝王心术。等到萧何回来以后,刘邦彻底放心了。为了安抚萧何,刘邦甚至愿意听从萧何的建议,将大将军的位置留给韩信。

  这是多大的信任呢?可以这么说,就是你把你全家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一个你朋友介绍的基金经理,你放心吗?就算你百分百信任你的朋友,也不会这么做吧?但是刘邦会这么做,他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总结:刘邦再次见到萧何,是既生气又高兴。

  史记里面有一处描写是非常传神的,他说萧何过了两天回来了,刘邦的表现是既生气又高兴,并且责备萧何:如果想要逃走的话,现在又回来干嘛?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

  我们可以去想象当时他们俩的表情,刘邦肯定是带着笑意问的这句话,而萧何也是带着笑意回答:我哪里敢逃走哦,我是去追逃走的人。

  这里刘邦的话里释放出一个消息,那就是他对萧何的无比信任,因为他显得很轻松,丝毫不担心萧何要逃走的意思。但是这故意一问,就有显示关系亲近的意思了。

  而萧何是完全明白了刘邦的意思,所以也会心一笑。这个时候萧何的话里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他萧何是不可能被判汉王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我去追的这个人不简单,你得好好重用。

  两个人都是人精,萧何还没有再次介绍韩信,就已经先将自己的目的都说了出来。我能够花费两天时间去追赶的一个人,你说他该不该重用?

  刘邦从萧何的话里,也感受到了韩信这个人不简单,所以他敢于大胆地任用韩信,那是因为他对萧何超乎寻常的信任。


风的使者F


萧何出身历史没有记载,但自从他出现在刘邦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是沛县的县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县吏,是吏掾。吏掾主管的是县内官吏的进退,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组织部部长,或者主管人事的常务县长,在地方上来说,可是很不一般的人物。

萧何和刘邦的结识其实很简单,刘邦这个人善于巴结关系,结交朋友,而且手下有人能够帮萧何出面解决一些自己不能出面的事情,所以两人交好,虽然是认识,但是刘邦最初只是一个亭长,和萧何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萧何并不看得起刘邦,但是萧何这个人还是很讲义气的,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县令捉拿了他一家老小,萧何及时出面的保护了刘邦一家老小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萧何虽然看不起刘邦,但是还是很有眼光的,刘邦藏在芒砀山不久就发现秦朝已经开始大乱,就决定起兵抗秦,而萧何竟然能够瞬间转变身份帮他劝说县令,甚至冒着被抓杀头的危险去投靠他,帮助刘邦解决身后事,说明萧何的眼观很独到。不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秦朝已经大乱,而且天下人反抗的都是秦人,所以萧何作为秦国的官吏肯定是不安全的,而当时跟随刘邦,一是前期有感情基础,二是当时的刘邦手下已经有了些许人能够保他平安,所以从这点来看,萧何的眼光还是很敏锐的。

其次,就是在追随刘邦的时候,发现了韩信这个人才,韩信在刘邦的军中是一个小兵,在刘邦入蜀的时候韩信也想逃离军队,但是眼光独到的萧何及时的连夜追回了韩信,这之后才有了韩信的大展才能,也有了后来的汉家天下,与其说是韩信帮刘邦打下的天下,倒不如说是萧何帮刘邦找到合适的人才得到的天下,这个功劳应该萧何的功劳更大,包括后世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实际的证明。

萧何在刘邦得到天下后,深刻的明白刘邦对于身边人的猜疑心,特别是在刘邦分封的九个异姓王接连反叛的情况下,主动的上交了自己的财产和领地,就可以说明,萧何这个人还是很机智的,而且在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连连问及他在后方的一言一行,萧何瞬间就明白刘邦是害怕他有别的想法,于是光明正大的贪污了一些钱财并让人去告发他,才及时的化解了刘邦的疑心,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明萧何的智慧。


三分钟热爱


刘邦在未起兵前,一直与萧何交往,无论地位和名望,萧何结交刘邦都属于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且萧何一直给刘邦各种帮助和照顾。刘邦犯法落草后,萧何同样是暗中资助。后来起兵抗秦,萧何、曹参一干人县衙公人,不敢出头,怕失败后祸灭九族。于是又是萧何推荐刘邦为首领,虽然这里有萧何的私心,但毕竞是萧何把刘邦推到了首领的位置上,以后,约法三章,追韩信等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所以,刘邦在定三杰时,称萧何功劳第一。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大汉朝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