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經驗:上世紀三十年代醫藥匱乏的蘇區是怎麼防疫的?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蘇區成立。蘇區建立前後,早期黨的領導人就面臨著一個困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棘手問題——瘟疫。

大國經驗:上世紀三十年代醫藥匱乏的蘇區是怎麼防疫的?


蘇區大部分轄區位於亞熱帶,氣候炎熱,降雨量大,是傳統流行病傳播速度快、大規模爆發的區域。除了氣候原因之外,當時正是紅軍反圍剿期間,由於國民黨軍隊在蘇區大範圍的“圍剿”,戰爭又產生了大量的屍體,容易滋生病菌。戰爭期間的軍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身體素質較差,更易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

此外,當時的中國普遍貧窮落後,衛生條件較差,許多百姓多與家禽家畜生活在一起,並且深受封建迷信的影響,一旦生病,不是尋醫問藥,多是請道士做法降神祛災避難。

在此歷史背景下,蘇區多次大規模的爆發了嚴重的瘟疫。閩西天花病毒氾濫,贛南有鼠疫案例,更嚴重的是,瘧疾、痢疾、爛腳病(下肢潰瘍)等疾病大範圍的出現在整個蘇區。按照當時蘇區中革軍委中衛生部統計,傷病員中死於赤痢的佔全部傷員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閩浙贛蘇區報告稱“傳染病的蔓延,這也是目前贛東北蘇區異常嚴重的問題.......玉山的農民有十分之九生病,上饒有十分之八,死的人在五六千以上,餘江病的約十分之五六,有的村莊,簡直沒有人弄飯吃,死人亦無人掩埋。”

大國經驗:上世紀三十年代醫藥匱乏的蘇區是怎麼防疫的?


面對大範圍瘟疫、疾病的威脅,剛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積極應對,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採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竭盡所能完善蘇區的醫療體系機構。從1931年9月份開始,各蘇區就在中央領導下分級、分區設立衛生委員會,規定各級蘇維埃要設立衛生運動委員會,從省、縣到村,各級蘇維埃無論大小都設立了負責衛生的委員,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了比國統區更系統和廣泛的的衛生醫療保障機構。

大國經驗:上世紀三十年代醫藥匱乏的蘇區是怎麼防疫的?


二是自力更生,成立醫院,生產藥品。1932年的2月和4月,中央臨時政府在汀州分別成立了中央紅色看護學校和中央紅色醫務學校,1933年又建立了更為標準的中央紅色醫院。為了緩解因國民黨封鎖帶來的衛生醫療用品的缺失,早期黨的領導人又開辦了屬於自己的製藥廠,有力的保障了防疫的藥物供應。

三是建立隔離、預防和定期檢查各項規章制度。早在1932年3月,中央臨時政府就頒佈了系統性的《蘇維埃暫行防疫條例》,在《條例》中,嚴格規定一旦發現疫情病例,需立即向上級報告,而且規定“傳染病人必須與家裡人隔離另住一個地方,使用的衣服、器具,非經煮沸消毒不能使用”,如果某一地區傳染情況嚴重,還嚴格規定“周圍五、六里之間斷絕交通,離該地五、六里之外尚不能開大會及當街等事”等等。

大國經驗:上世紀三十年代醫藥匱乏的蘇區是怎麼防疫的?


除此之外,在緊迫的戰爭條件中,蘇區還定期的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免疫力,同時安排衛生人員為知識水平低的百姓上衛生常識課等,以演唱小調、編排話劇等形式以民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廣泛宣傳防疫知識。

在中央臨時政府的領導下,三十年代的蘇區在大部分中國還處在貧窮落後的條件下破天荒的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衛生防疫機制。這段寶貴的歷史可以說是黨領導防疫工作的開端,在醫療保障、防疫治病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