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汽車業不像手機業,誕生出華為、小米之類世界級公司?

九度十二分


手機需要一個良好的操作系統,這個只需要軟件人才即可,門檻沒有那麼高。至於硬件,消費者不管那麼多,用著不卡,拍照給力,外觀說的過去就行,而且手機是剛需,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因此催生了不少國產手機品牌。

汽車就不一樣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輛汽車,出門有出租車、公交地鐵、高鐵飛機,選擇太多了。且汽車製造被稱為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門檻太高,並不是你想造車就能造的,這涉及到一個國家整個製造業的方方面面,甚至牽扯到基礎教育、基礎材料研究,而這些正是我們國家所缺乏的,雖然目前我國還沒有世界級車企,但我相信未來隨著我們國家制造業的發展、積累,一定會誕生像本田豐田大眾那樣的世界級車企的。


奇特老夫司機


大家都知道,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是中國,最大的汽車消費國也是中國,2018年我國全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2780.92萬輛和2808.06萬輛,連續十年蟬聯全球第一。

不過讓大家感到尷尬的是,雖然我國常年蟬聯全球汽車產銷第一的寶座,但是我國的汽車企業卻不怎麼著名,目前國產汽車主要生產一些中低端的車型,在高端品牌上跟國際著名車企根本沒法相比,甚至在國際上都沒有一家可以稱得上世界級的企業。

那什麼中國汽車行業出不了像華為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呢?我覺得最核心的一個原因就是汽車行業太過於急功近利。

為什麼華為能夠成功?

華為之所以能夠成功,這裡面的原因是很複雜的,這裡面既有市場的原因,也有機遇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這裡沒法用三言兩語概括完,但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簡單概括一下,那就是“捨得”。

1、捨得投入

華為的成功我更多的認為是以任正非為首的華為領導層那種高瞻遠矚的戰略佈局,捨得花鉅額資金去搞研發,一直以來華為每年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0%以上,過去幾年每年的研發費用都保持在幾百億以上,2018年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了1000億大關,一年的研發費用就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的GDP,試問目前中國有哪個企業能做到這一點?

2、捨得煎熬和冒險

容易達成的目標,肯定不會成為企業的優勢,華為的一些核心優勢技術都是經過長年累月慢慢積累下來的,哪怕這種研發5年甚至10年都沒有效果,但是華為還是一如既往的大力投錢進去,這種過程是漫長的而且是煎熬的,甚至有很大的風險。因為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幾百億甚至上千億,投入這麼多錢,經過5年或者10年時間,把一個技術研發出來之後,有可能你這個技術已經落後於別人,這種風險並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承擔的,他必須要求企業家有很大的魄力和格局才可以。

3、捨得利益

捨得利益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實際很難,很多企業口口聲聲說要加大研發投入,讓員工跟企業共同成長,分享企業的利益,但是很多企業賺了錢之後,要麼捂在自己的口袋裡面,要麼拿去投資其他事情,搞多元化發展,很少有企業家願意把錢投入到企業和員工身上,在自己的領域內精耕細作的。而華為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任正非捨得分享利益,捨得把98%的企業分紅給員工,捨得把鉅額資金投入到研發當中,所以他自己的財富跟別人相比就很少,甚至連中國前150名的富豪都排不進去,但是華為卻越來越強大。

為什麼中國汽車行業很難誕生偉大的公司?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的汽車生產量達到2800萬輛左右,但更多的都是合資車或者組裝車,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品牌少得可憐。目前我國車企很多核心技術都是需要進口,比如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基本都是依賴進口,即便有些車企已經研發出自己的發動機,但是跟世界上那些先進發動機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檔上。

而中國車企之所以缺乏核心技術,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短期的銷量和利潤,缺乏長遠的佈局,或者說他們更在乎的是錢,缺乏使命感和榮譽感。

通過對比華為的三個捨得,大家看下目前中國的汽車行業有哪些企業能夠完全做到的,或者是做到其中的1、2點的?其實很少,更多的中國汽車企業都是急功近利,缺乏工匠精神,他們只追求短期的銷量和利潤,真正投入鉅額資金去搞研發的很少。我們來看下2018年自主品牌研發投入和國外主要汽車廠家的研發投入對比就知道了。

我們先來看下國際知名品牌的研發投入和強度

第一名大眾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高達158億美金(1090億人民幣左右,和華為差不多),佔據大眾集團營業額的5.7%;

第二名、豐田集團,2018年投研發支出為100億美金(690億人民幣左右),佔豐田集團營業額的3.9%;

第三名、福特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80億美金(552億人民幣),佔福特集團營業額的3.9%;

第四名、通用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73億美金(503億人民幣),佔通用集團營業額的5%;

第五名、戴姆勒和本田,兩者2018年研發支出都是71億美金(490億人民幣左右),分別佔據各自營業額的3.6%、5.4%;

第六名、寶馬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59億美金(407億人民幣左右),佔寶馬營業額的5%。

我們再來看下國內自主品牌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

第一名、上汽氣團:2018年研發支出61.65億人民幣,營收9021.94億,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為0.068%;

第二名、比亞迪:2018年研發支出37.19億人民幣,營收1300.55億元,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為2.86%;

第三名、廣汽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17.7億人民幣,營收3636.85億元,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為0.48%;

第四名、長城汽車:2018年研發支出15億人民幣,營收992.30億元,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為1.5%;

第五名、北汽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11億人民幣,營收4807.4億元,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為0.228%;

第六名、福田集團2018年研發支出10.4億人民幣,營收410 54億元,研發佔營業額比重為2.53%;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汽車企業對研發的投入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國研發強度最大的汽車企業是比亞迪,研發佔營收的佔比達到2.86%,這是跟國際著名車企研發強度最接近的一家,所以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在國際上也是出於先進地位的。至於上汽、北汽、廣汽這些國企,他們的研發強度只有國際知名企業研發強度的1/10左右。

看完中國汽車企業的研發投入之後,大家就知道為啥中國汽車行業出不了華為這樣的企業,但是目前部分中國車企負責人卻驕傲得很,前段時間董明珠炮轟中國汽車粗製濫造之後,有些汽車負責人卻大膽的說目前中國汽車行業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在這些不思進取,看不到差距,沒有使命感,沒有榮譽感的人帶領之下,中國汽車行業片面的追求銷量,簡單組裝之後就覺得中國的汽車很牛叉,所以就不願花很大的錢去搞研發,這樣中國汽行業怎麼可能誕生出偉大的企業呢。


貸款教授


一說到國產車,不管是在性能上還是技術上,我們大部分人是相當的認為沒有國外的車好。這個確實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因為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相對國外是非常的落後,起步時間差的非常多。

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我們很難掌握到核心技術。有些時候只能是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來彌補自己在這方面的空白。但是瞭解一些汽車的用戶應該明白,從2000年左右開始到前兩年。

這期間的汽車銷售量是逐年的攀升。一方面是我們的汽車製造企業不斷的研發與投資,甚至是和國外的汽車知名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國內汽車的性能與舒適度。

另一方面是我們大眾對於汽車的渴望,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現在的汽車。應該說汽車將成為我們主要的代步工具,也非常的符合用戶們的需求。而且隨著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大力投資。

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開車去的話真的不是很遠。汽車增長的普及,也給城市的交通、管理帶來諸多的影響。為了緩解這樣的局面,很多城市已經是出臺了多種的規定,對汽車銷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雖然城市有限購,車牌需要搖號。但在廣闊的農村,是不存在這個現象的。多數的經銷商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農村地區,或許去年回家國年的你,已經是感受到了農村也會堵車的情況。

可是到了現在,這樣的發展也是遇到了瓶頸,或者可以認為農村市場已趨於飽和。為了緩解現在的局面,國家是在新能源車上給予了很大的補貼,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是紛紛加入到其中。

或許有人會問,怎麼國內的汽車企業,沒有像手機業那樣,誕生華為、小米這樣的重量級公司呢?有關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是我們國內汽車企業的真實能力與核心技術問題。

不管是國內的哪一個汽車企業,它們有誰能保證的說自己全部掌握了核心技術呢?即便是掌握了核心技術,在汽車工藝與機床的差距上,和國外還有著很大的差距,生產出來的零件精度不夠。

自然是造成使用的壽命減少很多,這些上的差距應該不是說用時間和金錢的投入就可以換來的,在國內也是非常的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另外一個是我們汽車企業的雄心和戰略目標。

應該說很多的車企是沒有打算出海的,我們都知道國內的公司到國外經營是非常的困難,期間會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華為的例子卻是完全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可有多少的企業家想過這個呢?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很難看透這些汽車企業的戰略方向,也沒有間接的和國外的公司在除國內以外的地方合作或者研發。不過慶幸的是,吉利已經在這方面有所行動,去年試飛的非常汽車,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縱觀整個國內的汽車市場行業,已經是遇到了一個瓶頸。面對這樣的危機或者挑戰,我們的出路應該說只有兩條。一條是放眼全球,把目光投向全球,進行著自己的全球化戰略目標。

需要對多個國家進行考察,最後確定出哪個才是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不過這個難度會非常的大,涉及到的問題包括宗教、習俗、制度等,看看福耀、復星這些常年在海外的遭遇,應該是能感受到壓力所在。

另外一條是重新挖掘一個新的賽道,畢竟之前的賽道已經不夠用了,在去裡面gen耕耘自己的市場,已經失去了意義。而選擇一個新的賽道,是非常明確的做法。而這也要求我們去改變自己的傳統思路。

目前無人汽車是非常的火熱,但不要忘記一個,它還是依靠地面行駛,還是會遇到堵車問題,即便有著人工智能的加持,也還是會出現一些情況。如果能擺脫地面的束縛,那還怕它堵車嗎?

因此對於汽車企業來說,你們的選擇是非常的重要,未來國內汽車企業的發展方向,是決定在你們自己手裡,你們會是怎麼選擇呢?


17看科技


我國的汽車產業是最失敗的產業,有著世界第一大的消費市場,沒有成長出自主大品牌的汽車。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是幾個方面的,一是壟斷,我國的汽車產業是高度壟斷的行業,一般民營企業根本拿不到汽車生產資質,因為我國的汽車的壟斷利益太高,一直不願放棄壟斷,導致我國汽車價格比發達國家高許多,在高利潤的情況下誰都不願放棄壟斷。而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內開放的家電產業經過市場化的競爭後,我國的家電產業成了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產業。汽車產業的壟斷高利潤失去了成長的機會。現在的幾家民營汽車企業是最近十幾年他們通過曲線公關才拿到汽車生產資質的,拿到汽車生產資質的民營企業就快速成長。

二是合資,通過市場換技術,與外資汽車廠家合資,外國的汽車廠家只要中國的市場,只把他們淘汰的汽車轉移到中國來,先進技術的汽車根本不在中國生產。現在當我國想發展汽車產業時,沒有自己的大品牌汽車,汽車消費高速成長的時期已經結束了,面對的是大量汽車的產能過剩。我國汽車產業現在如果升級,筆者認為,智能汽車時代已經到來了,未來十年內一定會出現智能汽車淘汰傳統汽車的時代,就像智能手機淘汰傳統手機一樣,華為和小米是抓住了智能手機代替傳統手機的歷史機遇。

我國汽車產業升級應當抓住汽車向智能汽車升級的歷史機遇彎道超車,如何抓住智能汽車的歷史機遇彎道超車,打造中國的大品牌自主智能汽車呢?通過建立智能汽車產業基金,打造智能汽車產業集群,用全新的商業模式打造中國的大品牌智能汽車,佔領全球汽車產業制高點。筆者在《金融五千裡》的講座裡講過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中國的汽車企業願意升級的話,筆者可提供幫助建立市場化的智能汽車產業基金和全新商業模式。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這話你如果問李書福,他大概是要給你一個白眼的。

不過說實話,中國汽車業確實並未誕生如華為在手機界一樣在汽車行業擁有世界聲量的巨頭企業,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汽車業比手機行業複雜得多。

汽車行業有個別稱大家可以瞭解一下——世界工業桂冠上的明珠。換句話說,汽車工業是工業界這座金字塔的塔頂。

下面我們可以簡單對比一下汽車業和手機行業。

汽車產業是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汽車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實力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汽車產業在製造業中佔有很大比重,並對相關產業發展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具有產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 技術要求高、綜合性強、附加值大等特點。全球汽車工業經過 100 多年的發展,已步入穩定發展的成熟期,產銷量增長平穩,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是國民經濟的發動機。

手機行業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消費電子領域,智能手機在現代社會經濟中的地位雖然說也是不可或缺,但它不具備稀缺性,並且其生產製造成本遠低於汽車。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5年,全球汽車製造業總收入達到了13450億美元,而汽車製造業涉及的行業非常之多,上游影響了軸承製造、加工、橡膠、燃油、材料、冶金等等行業,中游則影響到了金融、培訓、保險等等行業,下游則是汽車後消費市場,可以說任何一個關聯都能達到千億級美元以上的市場規模,而智能手機行業的市場規模往大了說也不超過四千億美元,更不要說它帶動的產業規模遠不及汽車。

這種對比只是為了說明,相比汽車,智能手機的投入成本、技術需求以及綜合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著全方位的不足。

或許在高精尖技術應用上智能手機能夠領先一籌,但在供應鏈管理、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等方面,完全沒的比。

這就是為什麼國產智能手機崛起容易,而國產汽車崛起則如此艱難的根本原因所在。

汽車製造行業相比手機制造,需要更多自主研發的東西,需要更多供應鏈管理經驗,需要更多的關聯行業的研發支撐,他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且不同於手機的全球供應鏈合作,汽車製造行業幾乎只能閉門造車,他花錢也買不來那些核心技術,因為汽車真正關乎國家命脈,對於整個工業體系的提振作用異常明顯。

這也是李書福雖然沒有馬雲馬化騰們有錢,卻依然可以躋身中國頂級企業家行列,與任正非同列製造業希望的原因所在。

因為汽車的振興才是工業4.0的核心所在,才是未來5G時代繞不過去的產業。

以上。


好人長安君


中國汽車企業不強,主要原因是國家的長期保護政策

一是許可證制度,限制進入這行業的企業數量。本意是防止產能過剩,但這對國企有必要,對私企就不合適了

二是地方保護,上世紀許多有本地車企的城市,限制購買外地車輛、給本地車提供各種扶持。車企發展初期這樣是有利的,但一旦對政府產生依賴,這企業也就沒競爭力

三是國家保護,行業標準低,給企業低門檻、好生存,客觀上不能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反而助長了偷工減料。比如召回制度,國內車企很少有召回,不是質量多好,而是行業標準比國外低

四是另一種國家保護,消費者購車的權益保護很敷衍,導致消費者為省麻煩而傾向於口碑好的品牌,外企生產汽車歷史久、口碑普遍好於國內


木頭人小心


這個問題需要跳出個別企業間比較的視角,從產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一言以蔽之,中國汽車業沒有誕生出偉大的企業,是錯誤的產業政策留下的苦果。

品牌組合——汽車一樣由眾多品牌零部件組裝而成

在談論汽車產業的失敗時,人們往往會提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汽車本身是一個零件數量多、工藝難度高的大批量生產工業製成品。確實,汽車業需要齊全的上下游企業配套,生產工藝結構複雜,數量眾多的各種零部件。

但是,這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汽車的各個零部件,乃至發動機、變速箱、動力總成各個部件等等,和手機的CPU、內存一樣,都可以由特定品牌的專業廠商來提供。當然,汽車零部件系統複雜度確實更高,但30年的時間足夠一個國產汽車品牌發展消化技術、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發展,乃至真正取得產業的突破。

究竟是什麼,限制了中國汽車業的崛起呢?

產業視角——家電業的成功啟示

當我們把視野擴大,看一看家電製造業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再與汽車業進行對比,答案就變得清晰了許多。

中國家電業在40年改革開放大潮中野蠻生長,通過一系列技術革新、管理突破,湧現出了一批民族企業,格力、海爾、美的、長虹、海信,這些企業甚至從鄉鎮的村辦工廠起步,一步一步成為了世界級的家電業巨頭。今天,中國主要家電產品產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冰箱、洗衣機產量佔全球50%以上,電視機、空調、微波爐佔全球70%以上,小家電佔全球近80%。

而中國家電業的發展歷程中,與汽車業比較存在幾個顯著不同。一是沒有市場準入,任何一個企業,無論是民企是外企還是國企,都可以在家電市場上拼殺,而不需要辦任何“準生證”;二是走自主引進技術之路,家電業在改開初期即開始走自主之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不斷推動企業自身技術實力成長,反觀汽車業,“市場換技術”,合資生產汽車,結果是外資品牌佔有了我們的市場,也並不給我們多少技術,外資是不可能自己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的;

三是市場充分競爭,家電業相比汽車業,更換週期更短,需要資金更少,這使得家電業市場更快更大,而且,正是由於沒有任何市場限制,家電業競爭充分,無數企業市場中肉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產生了幾個超大型家電企業。

殘酷競爭——中國手機業的輝煌

當我們把視角放在中國手機業今天的成功時,也能看到類似情況。沒有市場準入制度,企業充分競爭,最終誕生了華為、小米、Oppo、Vivo等眾多成功的中國手機企業。

大家可能已經忘記,在2003年前後,中國手機業曾經迎來一波小陽春。那時,夏新、波導、聯想、TCL等企業,在功能機爆發增長時,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2003年最高峰時,國產手機佔據手機市場整體份額高達55%。然而,當時國產手機企業普遍沒有核心技術,缺乏自主能力,質量並不可靠。隨著諾基亞、摩托羅拉手機的價格下探,國產手機市場迅速崩塌,很快就被打回了原形。

再之後,隨著iPhone的橫空出世,安卓開始起步,中國手機業又擁有了第二次機會,在上下游產業鏈成熟的情況下,以小米為代表的智能手機開始迅速崛起。到今天,中國手機企業已經佔據世界五強的三席。如果沒有貿易戰影響,華為手機有可能在2019年第四季度登頂世界第一。

產業比較——為什麼汽車業失敗了

對比中國家電業、手機業的輝煌成功,就能發現汽車業失敗的問題核心。

首先,“市場換技術”。改開初期,中國汽車業提出走“市場換技術”,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相繼成立。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神龍汽車、北京吉普等企業,很快引進了成熟的生產線,開始生產已經在國外淘汰落後的汽車型號。很快,中國市場被合資車企迅速佔領,沒有任何抵抗。

其次,限制民企。合資企業成立後,享受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從土地、稅收到市場、資金。與此同時,民營企業涉足汽車領域被嚴格限制。如李書福的吉利汽車,李書福最早於1997年開始申請生產許可,一直到2001年,因為中國入世,才獲准開始生產汽車。而長城汽車從1993年就在保定生產轎車,但是由於沒有身份被直接取締,只能轉而生產皮卡。皮卡做到了全國第一,再轉產SUV,而SUV做到全國第一,還是沒有資質。一直到2007年,長城汽車等待整整15年才擁有了正式生產的權利。而奇瑞汽車,作為地方國企,同樣長期沒有資質,之後曲線救國,加入上汽集團才算有了準生證。

第三,市場缺乏必要保護。一方面競爭被限制,合資車企被保護了起來,一方面市場放開步伐又相對過快,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外資品牌與合資車企的雙重打壓下,失去了市場先機,又面對著外資品牌的大舉進攻。

時至今日,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卻沒有拿得出手的自有品牌汽車,真的是中國汽車業的遺憾,中國汽車人的恥辱。

40年改革開放以來,汽車業市場已經讓出,卻並沒有拿到什麼技術。國字頭合資車企淪為外資品牌的渠道,根本就是一群買辦。合資車既沒有自主能力,又減配嚴重,故障頻發,但結果往往都不了了之。真的是中國消費者的悲哀。

總結

通過對比家電業、手機業的成功,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汽車業失敗的根本原因。一系列錯誤的產業政策,最終導致了今天中國汽車業萎靡不振的結果。市場換技術失敗、限制民企、限制競爭的後果,結果是讓每一箇中國消費者無法像家電、手機一樣,享受到價廉物美的國產汽車。這也啟示我們,市場是公平的,在必要的產業政策保護,不設准入制度,國企、民企、外企同等競爭下,市場會錘鍊出真正強大的企業。

中國汽車業還有機會,那就是新能源技術。衷心的希望未來的中國汽車業,能在新能源領域,像中國智能手機一樣,逆襲成功!


九度十二分


吉利李書福應該是大加讚賞的企業家。不是因為吉利汽車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而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卻執著追求汽車夢想的人奮鬥:是他估計在創業初期,什麼戰略,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中經常說的詞彙都不是很清楚的人,居然身邊聚集了那麼多有文化,有技術,懂管理,有抱負的大量人才。這應該是學者深刻挖掘的根本。

我認為李書福和任正非一樣偉大,至少說明有夢想的人只要你努力、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聽取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的意見和建議,就可以走向成功。

俞敏洪說過,他創業時到美國請同窗好友回國助力。同學們說為什麼放棄美國優渥條件回國,就是因為俞敏洪大學四年無怨無悔幫同室同學打了四年熱水。他不求回報的執著,他的善良和努力是新東方成功的基石!


秦偉良1


這個問題提得好。

汽車工業的時間已經不短了,汽車銷售也已經早就全球第一。但是,屬於自己的品牌,卻始終沒有能夠真正打造起來,甚至全部自有品牌一年的銷售量,只相當一地大眾一家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

更值得反思的是,高速鐵路列車啟動才只有十年不到的時間,卻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一張名片。可是,汽車銷售全球第一的市場,卻沒有一家能夠在世界上競爭的企業,確實有點不甘。

可以看出,自開放大門打開,汽車銷售越來越旺,各大汽車生產企業都把引進外企、組建合資企業放在了首位,而對自主研發則投入很少。就算投入,也沒有真正地把核心技術放在首位,而只關注銷售、利潤等指標,導致自主創新停滯不前。特別是銷售量排名前列的幾家汽車生產企業,自主品牌汽車的佔比少得可憐。就是數量上去了,品牌也沒有打造起來,都是低端汽車,競爭力不強的汽車。別說跟華為比,就是跟一般的企業比,也是差距很大。所以,需要好好反思。


譚浩俊


汽車都被幾大央企合資了,失去了競爭動力。央企又遭遇一群蛀蟲。如果允許民企如果早10年起步,比亞迪,吉利必成大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