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探尋2:歷史教學應落腳于思維的建構

歷史課本來應該是趣味性很強的課程,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更於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歷史規律的理解,忽視對歷史思維的建構,對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實問題存在很大影響。最近執教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時有感,在重點給學生講解了革命背景(王權與議會的鬥爭)、革命的過程(矛盾激化、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英國內戰、克倫威爾專制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復辟)、革命的結果(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等相關歷史史實。其實個人理解,這些知識點,除了應付考試外,對於學生以後的生活應該是沒有多大用處,過若干年後,這些知識全部還給老師!真正要給學生留下教育印記的是知識以外的思維,這是忘不了的,也是受用終身的!於是提問:“英國議會為什麼要發動光榮革命,既然可以廢黜詹姆斯二世,為什麼又要迎娶他的女兒和女婿來做英國國王?你得到什麼樣的啟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新議會的召開到1688年光榮革命,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期間經歷了曲折和反覆,這一過程折射了在革命鬥爭中,資產階級(新貴族)其實力量不佔據絕對的優勢,否則革命也不會如此搗騰,此時資產階級的妥協、退讓推動了革命的更進一步!學生在討論中得到啟示,矛盾的解決的方式不一定是以破壞重生唯一模式,其實應該也可以折中化解。這樣的思維建構對學生以後面對生活,適應社會,應該比前面冰冷的史實更為有用,這才是歷史教學的落腳點!

中學歷史教學探尋2:歷史教學應落腳于思維的建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