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加強推廣中醫文化建設的建議

當前,中醫藥發展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是深化供給側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 國務院印發實施《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將中醫藥發展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人民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激發出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將進一步釋放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潛力和活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迫切需要在構建中國特色基本醫療制度中發揮中醫藥特色作用。中醫藥注重整體觀、追求天人合一、重視治未病、講究辨證論治,符合當今醫學發展的方向,適應疾病譜的變化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為中醫藥振興發展帶來廣闊前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 要求到“十三五”末,中醫藥文化創新成果顯著增多,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較“十三五”初期提升10%。本人在多年的中醫藥文化推廣和中醫臨床實踐中,談點自己的建議:

1. 有針對性的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幼兒階段,幫助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在兒童階段,促進個人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激發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在青少年階段,推動建立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特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藉此將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傳播載體吸納進基礎教育中,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中醫藥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建議一是區分不同對象,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有針對性。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接受程度,設計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模式。二是設立實驗學校,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三是實施“六一”工程,作為工作推進具體抓手,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由理念轉化為可供實施的具體行動,切實發揮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對提升師生中醫藥文化素養,提升健康水平,培育中醫藥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只有從娃娃抓起,才能讓優秀的中醫藥養生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2.以各地市中醫院為龍頭,向基層醫療機構推廣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中醫防病強調“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中醫治病強調“扶正祛邪”,“正盛邪自去”。如何做到上述防病治病原則,可以採用向基層醫院推廣針灸、推拿、艾灸、拔火罐、耳穴埋籽等中醫適宜技術,或定向培養基層中醫人才,或中醫專家對口支援等。讓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向基層醫院全方位滲透。

3.多渠道、多形式宣傳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利用自媒體設立公眾號,定期發送健康養生文化知識;在城市及鄉村活動場所,添置中醫設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中醫物理治療;利用宣傳欄定期張貼中醫藥健康養生資料;利用廣播、電視等開設四時養生,體質養生,調理養生,保健養生等專欄;通過文體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場向老百姓展示中醫中藥、中醫設備的養生體驗。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及中醫藥健康文化傳播體驗中心,打造宣傳、展示、體驗中醫藥知識及服務的平臺。組織創作一批富有藝術魅力、體現價值追求的中醫藥文化精品,製作推出一批科學準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中醫藥科普作品,徵集推廣一批具有中醫藥元素、內容生動、易於傳播的中醫藥音像作品,擴大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影響,將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內涵轉化為便於民眾理解、掌握和應用的中醫藥養生方法。

4.衛生主管部門完善激勵、獎懲與考核機制。要實現“十三五”末,中醫藥文化創新成果顯著增多,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較“十三五”初期提升10%,這就要求衛生主管部門制定詳細的考核獎懲制度,可以通過知識競賽、技能比賽、中醫大講堂、中醫沙龍等形式,激發廣大中醫人自覺挖掘中醫健康養生知識,身體力行中醫健康養生方法,自覺傳播中醫健康養生觀念,帶動國民中醫健康養生思維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十三五”規劃的目標。

5.在全國各區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藥產地成立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據統計,我國現有清以前中醫藥文化文物約50萬件,民國以來形成的中醫藥文物不下50萬件,總計有100萬件左右。全國中醫藥院校、科研單位有醫史館(室)10餘所,收藏中醫藥文物3萬餘件,這些文物大都處於極其簡陋的保管條件,缺乏恆溫恆溼設備,處於被腐蝕、蟲蛀、毀壞的窘境,急需建設大型博物館對上述文物進行搶救式保護,避免民族寶貴遺產的不可逆損壞。

6. 建議設立中醫藥發展基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中醫藥產業,通過健康服務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醫藥發展基金設立及運營管理涉及證券管理、銀行監督、衛生醫療管理等多個方面,需要多個部門的支持;建立財政部、發改委、證監會、銀監會、中醫藥局等多部門聯席議事機構及工作機制,共同推動完善中醫藥發展基金治理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